分享

如何读懂《道德经》——去玄化

 火岩山 2020-09-29

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国学大师、行业翘楚以及众多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爱好者,都曾在《道德经》下一试身手,他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和理解各不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正是这些各不同相同,不论年代之久远、不论地域之宽广,道出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孰为此者?人心也,随心所欲。脑子里塞满了各种知识和学问,充斥着或显性或隐性的欲望,无法跳脱出固有思维意识的限制,这是横梗在人心间、难以度化的根本。简言之——主观。

所有诠释过《道德经》的人也都认为自己的解读正确,自以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理解到的层次和境界也不一样,其实都以自我认知为标准,故而难以发现自身和他人的问题。那要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要就得追究根本,需要追究自己的解读和他人的解读有何根本区别。倘若大方向一致只是细枝末节有所不同,那就无根本区别,可以认为相同;倘若大方向不同而细枝末节相同,那就有根本区别,可以认为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道德经》虽然已被世人解读了两千多年,但依旧玄玄乎乎、云里雾里——从未跳脱出被“玄化”的命运。也就是说各种解读看似不同但实则千篇一律——玄乎。这是各种自以为是的不同所掩盖下的共性——同。

追究完根本之后,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如果认同这种玄化,就无需多言,再多言也无根本区别,大不了区别个细枝末节。当然这种情况对这一类人来说无用,正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压根不会去反思,压根就不会去追究根本,所以他们一直在做着看似不同但实则相同的解读,所谓“多言数穷”(《道德经》第五章)。
人们把“多言”理解为言论多,引申为政令多等,照样因为只看表象——望文生义。“多言”是一个谓宾倒置(宾语前置),即“言多”。“多”指的正是事物的细枝末节而非根本,“言多”指针对事物的细枝末节言论,即言论不中要害。所谓的言论多只是表面的结果,如同疾病之症状,而非内在原因。“多言”与第二章的“不言”相对,可知“不言”即“言不”,指针对事物的根本言论,“不”是根本的意思。“不言”可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寡言少语,那又只是一个表面结果。因被表象迷惑,进而又派生出一堆处世哲学——这不又与寡言少语矛盾?既然寡言少语,为何又说道那么多感悟和哲学!如同人们把《道德经》第一句之“非常道”解读为“不可道”一样(道一旦说出来就变了,就不是那个内心所知

的真正的道了,用以说明变化无常之哲理或者用普通语言阐述深奥哲理之困难,其核心皆为“不可道”,皆因被表象之变即不同所迷惑),倘若不可道,请问老子的《道德经》在干嘛?如此解读的人们自己又在干嘛?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道是可以被说道的。这就叫自相矛盾。明明自相矛盾还非要做成学问,这叫扭曲。正因为被表象迷惑,所以他们意识不到矛盾和扭曲,这叫自我矛盾、自我扭曲而不自知。最后活生生把整个《道德经》搞成了假、大、空——玄学——故作高深。要么自以为懂,要么以为他人懂而自己尚未懂,实际上谁都没搞懂,只是大家都信了。这叫一切唯心造。


“不”是根本的意思,可以推导出来,也可以在金文的考据中得以发现和验证,也可以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理得以验证或印证。如第十五章的“蔽不新成”,第五十六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即便无法查询或验证,只要过得了整体逻辑这一关,那其释义定然是对的。如此这般,皆从反思开始,进而追究根本也即去玄化的结果。

如果不认同,那就反其道而为之——去玄化,从根本上区别之。如上所展示的,最终结果将截然不同,从一开始直至最后,与两千多年以来所有释义皆不相同,进而可以将其全部否定。反过来,但有所同,特别是主体相同,就得慎之又慎,很大可能就错了。

而之所以不认同玄化,并非要标新立异,只因各种玄化的解读不知所云,最关键是整体逻辑经不起推敲,自相矛盾,也即整体无法统一。整体统一——这也是真正辨别客观还是主观的标准,自然也是我们审核去玄化后的结果的尺度,也是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玄之法。这个方法被称之为整体论,也是《道德经》第一章所给出的方法。或者说两个方法:整体解读、金文考据,两者合二为一。这也是心之使然,一切唯心造。只是主观和客观实现了统一,或言客观唯心。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小王子·烧毁记忆》,泰戈尔(1861年-1941年)
读懂了泰戈尔的这句话,我们便可以开启对《道德经》的探索之旅。

【版本说明】 既然现存于世的每一个版本都可能有篡改,治学时则不能囿于某一版本,而需要综合思辨。同时,思辨和解析的过程也能验证其版本是否可靠,从第一章起即可完成判断。相对而言,王弼(226-249年,著《道德经注》、《老子指略》、《周易注》、《论语释疑》)版(即通行版)就经文内容来说最接近原著,最具参考价值。

【工具书】 以《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许慎,约58年-149年,原书作于100年-121年,已失传,后代研究《说文》多以宋代重校版为蓝本)、《康熙字典》、《象形字典》(www.vividict.com)为主。各字典释义存在异议、矛盾、漏缺或无可查询时,则需综合取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