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任何血腥画面,却看得脊背发凉

 八卦电影 2020-09-29
因为新冠疫情,欧美经济不景气,而且这种不景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经济危机,以及《大空头》里面的一句台词,失业率每上升1%,就有4万人死亡。
             
不要以为这是吓唬人的数据,在40多年前经济萧条的英国伦敦,就因此产生过一个连环杀手。

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多失业青年,流落在伦敦深夜的街头,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
 
人们都说: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最近有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英剧,又讲出了这个真理:

“每一个连环杀手产生时,没有一个人的冷漠与敷衍是无辜的。”


丹斯 

Des (2020)

              
1983年的英国,面临着仅次于1930年“大萧条”的失业潮,濒临崩溃。
 
丹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贫困、萧条、缺少希望的时代。而这时,伦敦最不缺的,就是食不果腹、工作失意的流浪者。
              
彼得,是一个从业20多年的资深警探。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他接到通知,辖区内有人举报下水道可能有人类的尸骸。
              
彼得与同事赶到了案发现场,报案人是一个下水道修理工,他是接到投诉后才来到这里清理管道。

在干活中,发现了一截骨头,极其像人骨。
 
经过法医鉴定,调查租户情况,骨头有可能来自公寓的顶层住户。
 
这个住户,名叫丹尼尔·尼尔森,自称DES(丹斯)。
 
彼得在天黑后等到了丹斯,请他配合调查下水道的事情。

丹斯很平静,随口回了一句,警察啥时候还关心起下水道了...
              
几人在楼下寒暄后,便来到了丹斯的房间。
 
刚进门的彼得和同事,几乎被房间里浓烈的臭味顶了个跟头。
 
尸臭,太重了!
 
动物对同类尸体的腐臭味有种天生的辨别与恐惧,人类也不例外。
 
彼得作为一个老警察,多次闻过尸臭,当然不会弄错,单凭房间里的味道,就能判断丹斯有重大嫌疑,所以直接开门见山的问他:尸体在哪?
             
丹斯淡然回答,在柜子里。

这么痛快的回答,让彼得很是意外,杀人是重罪,但眼前的这个人似乎并不害怕刑罚与审判。
 
现场证据多到令人震惊,就好像丹斯从来没打算过隐匿罪证,彼得于是马上逮捕了丹斯。
              
在彼得与同事将丹斯押解上车时,丹斯异常冷静的望着他的住处,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跟他无关。
 
表情平静的他,如同将去的地方不是警局与监牢,而是上班或超市。
 
彼得同事问丹斯杀了1个人还是2个。
 
丹斯的回答,让在座的人都脊背一凉——

15或16个......
              
彼得非常惊讶,虽然他和丹斯仅仅接触了几分钟,但他知道这个人不会吹牛,他说15或16个,那就是15或16个。
              
这么大的案子,已经超出了彼得权限,他跟上级报告后,上级给他的回复是:

不能出错,照章办事,全世界都会盯着我们。
              
按照流程,丹斯的律师到场后,彼得、上级、丹斯、律师一起开始了审问。
               
在审问中,丹斯一如既往的平静与放松,面对警方有问必答。

仿佛杀人碎尸在他看来,与吃饭、喝酒一样,只是他普通生活中的一部分。
             
丹斯在交代了公寓里的三具尸体后,彼得说:你在车上说还有更多的尸体。

律师还未来得及提醒这是诱供,丹斯就干脆利索的说出其余尸体的下落,丝毫不介意。
               
讲了一大串 以后,丹斯如同卸下重担,想再续根烟放松一下,结果桌上的烟盒已空,彼得掏出了自己的烟,递给丹斯。
             
丹斯客气了一下后接过烟,轻松地点火抽烟,似乎这场审讯中,他才是主导者。

这个案子能推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自己给出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彼得第一次遇到这么不见外的疑犯,很不习惯,他直觉预感到这个人不是以往见过的普通杀人犯。
 
在丹斯极其配合的给出全部受害人下落后,丹斯的律师忍不住问了一个警方也想问的问题:为什么?你的动机是什么?
 
丹斯的回答是:不知道。
              
警方接着审问,由于受害者都是年轻男性,你是不是同性恋?

丹斯说算是吧。
              
然后又问他,为什么碎尸?

他说节省空间,并不是取乐。
              
丹斯的回答逻辑清晰,非常配合,但案子并未就此侦破。
 
他从未给出任何受害者的名字,而名字,是起诉他谋杀罪名的关键信息。
              
而丹斯的理由很简单:他跟受害人都是刚见面不久后就动手了,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酒后,时间跨度比较长,他记不清了。
 
他只对最后一个受害者的名字有印象,就说出了跟这个人有关的一些事情。
              
如同丹斯最开始讲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杀人,但后来越来越上瘾,不杀就活不下去。
 
他也希望找出真相,他认为自己杀了人有罪,但他没有亵渎尸体,而是让他们陪着自己。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骇人听闻的案件很快就被媒体知道了。

大家争相报道一个在4年内连杀10数人至今才被捕的凶手。

更糟的是,丹斯曾是一个警察与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他的公职身份,加重了他的话题性。媒体为了报纸销量,对本案的报道添油加醋,无所不用其极......
 
在登报后,一个传记作家对丹斯的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联系他,想为他写传记。

趁着热度,写本畅销书,赚个盆满钵满。
               
而警局,受到了空前的舆论压力与关注,为了能尽快结案和节省经费,上级领导压着彼得他们尽快以现有6名受害者的证据起诉结案。

未调查清楚的受害者呢?他们迟到的正义呢?似乎没人关心。
 
但也有好消息,有一个受害人愿意发声,为警方提供线索。
             
 他曾被丹斯带回家,却没被杀害,因为根本没人管.....


在第一集结束后,观众可以从两个视角去了解丹斯,一个是凶犯向警察供述罪行,另一个是作为采访对象,对作家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

这部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去思考,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和环境才产生了丹斯这样的人。

 
本剧豆瓣评分8.6,IMDB 8.1分,一共只有三集,为了不剧透,我煞费苦心只选了第一集的内容。

全剧没有任何血腥、暴力镜头,完靠对话和演技来推进剧情。
 
这部剧不同于《神探夏洛克》那种卖腐、搞笑、文戏武拍的侦探剧,而是写实到接近纪录片的犯罪剧。

丹斯的扮演者大卫·田纳特(DTT),可是个伦敦老戏骨,第十代神秘博士就是他。


在《杰西卡·琼斯》里,他是可以瞬间心理操控PUA他人的大反派——紫人。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面,他是伪装”疯眼汉“的资深食死徒,魔法部国际魔法交流合作司司长巴蒂·克劳奇的儿子,小巴蒂·克劳奇。


这一次,DTT又奉献上了一场精彩表演,不仅形似而且神思。

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演好了丹斯这个阴郁颓废的变态杀人犯。



全程几乎没有任何表情,就将一个冷血、变态藏着种种秘密的杀人犯塑造得生动鲜活。

特别像《烈日灼心》中那个带着笑容却让人不寒而栗的王砚辉。


剧情中的配乐也很克制,并未滥用配乐渲染气氛,仅在一些个人、双人对话戏中,配上大提琴衬托氛围。
 
在你看完这部剧后,你会明白,丹斯是被家庭、社会、警方、环境所挤压出来的一个畸形。
              
他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人都曾有意无意的伤害过他,丹斯是他们“杀死”的第一个人,“死后”的丹斯才开始杀死现实中的第二个人。
 
他知道自己停不下来后,才投诉下水道堵塞,让自己落网,甚至在自己宣判后,隔着牢笼当面感谢彼得。
              
但现实也如同他说讲的:死人比活人受关注,弱者恐怕只有以死方可被注视。

这个病态的社会,造就了病态的他。
              
恶魔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恶魔长着一张普通人的脸,却隐藏在我们周围,无人发现。
 
当恶魔被唤出作恶后,人们才会被吸引,媒体等各方利益群体将这个恶魔的红利分食殆尽后,依旧没有人会关心如何阻止恶魔的产生。

比如去年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人人都关心什么时候枪毙杀人凶手,对什么原因造就出了恶魔杀手毫不关心。
 
看客们似乎也不想要真相,脸谱化的善恶,与爽文式的结局,更能吸引流量,痛苦不在自己身上,那就不是痛苦。
 
我们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是阻止下一个恶魔的卫士,或许是催生下一个恶魔的幕后推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