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辈子没跑过龙套的京剧大师奚啸伯,最引以为憾的事情

 CITSLINC66 2020-09-30

奚啸伯曾不无自豪的说过:我一辈子没跑过龙套,没唱过二路,头一次登台就是主角儿。

这也容易理解,名列四大须生的奚啸伯是票友下海,而非科班出身。

票友下海并终有大成的京剧名家并不鲜见,比如言菊朋。而身为八旗子弟,祖父曾入阁拜相的奚啸伯自然成为京剧界的传奇人物了。

姑且不论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也暂且不提当时动荡的时局,唱戏之路从来都是艰难的,要想成角儿成腕儿更是难上加难。过人的天赋、名师的指导、挚友的提携、冥冥之中的运气,缺一不可。

奚啸伯从票友出身到开宗立派,自然天赋异人,但其若无贵人相助,想要成功也绝非易事。

一辈子没跑过龙套的京剧大师奚啸伯,最引以为憾的事情

奚啸伯曾长期给梅兰芳唱二牌,配合很好,深得梅兰芳赏识。梅兰芳觉得奚啸伯如果长期给自己唱二牌会埋没才华,所以建议他自己挑班。奚啸伯自认为没有这样的能力,梅大师则不断鼓励,让他拜梨园行声望巨大的李洪春为师,请能戏极多的李洪福为里子老生,并介绍政商两界的关系给他。奚啸伯成功挑班,并终成一代宗师。

奚啸伯待人和善,仗义疏财,无论亲戚朋友,还是同事同行,有所困难定会慷慨解囊。挥金似土,没有金钱概念。据人称,奚啸伯演戏下来的生活就是三馆一堂,即酒馆、茶馆、饭馆、澡堂子,很少回家。不过我想可能是为尊者讳,酒馆或许应是烟馆,奚啸伯是抽大烟的,不过在当时京剧老生抽大烟的不少,据说是为了追求云遮月的嗓子。当然,解放后奚啸伯也成功戒毒。在外面碰到认识的不认识的就拉过来一起坐,天南海北的聊,丝毫没有名角儿的架子,而结账时自然由他做东。

一辈子没跑过龙套的京剧大师奚啸伯,最引以为憾的事情

梅兰芳

奚啸伯作为一代京剧大家,票房号召力高,收入自然也不低。1957下调到石家庄工作时,虽然被打成右派,但工资待遇没变,每月1200元。当时石家庄每人每月的生活费是8元,工人平均月工资不到40元。即便如此,每到月底也没什么剩余,奚啸伯慷慨豪爽、单纯而毫无心机的性格可见一斑。

奚啸伯文化功底深厚,书画造诣很高,是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同气相求,奚啸伯身边也有很多其他艺术界的朋友,书法大家欧阳中石更是他的大弟子。对于书画的态度,奚啸伯多看做闲暇乐事,或是只作为增益京剧艺术。其弟子至今仍为其拿李苦禅画的老鹰图擦桌子而叹息不已。

文革中,奚啸伯作为艺术权威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相对而言,受迫害的程度还是比较轻的。一则石家庄远离运动中心,二则也和奚啸伯平时广结善缘、淡泊名利有关。

一辈子没跑过龙套的京剧大师奚啸伯,最引以为憾的事情

奚啸伯大弟子 书法家 欧阳中石

在梨园行,奚啸伯和杨宝森关系最为密切,互奉知己。当初评选四大须生时,马谭在先众望所归,而杨奚的座次则有争议。据奚啸伯讲,本来奚较杨多一票,但奚自甘为末,杨宝森出身梨园世家,且年长一岁,奚啸伯自有礼让之心。他同杨宝森讲:我在家里排行老四,现在我还是排老四吧!

杨宝森自然不同意,最后还是马连良附和奚啸伯,才使二人不再争执。

直到现在,马谭杨奚和马谭奚杨的争论仍有,但不论争执的初衷为何,在谈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让我们缅怀二位大师的惺惺相惜和成人之美吧。

1957年,二人在北京相遇,当时的处境都不是很好。奚啸伯顶着右派的帽子,委身石家庄。杨宝森更是一生都无得意时,其时在天津,身体也不好。故乡变他乡,相顾两彷徨。二人找了个熟识的饭店,准备互诉衷肠。可还未开谈,裘盛戎、张君秋、李多奎等也碰巧来吃饭。饭店经理都认识,还以为互相约好的呢,直接把裘盛戎等引进杨奚的雅间。都是同行老友,也就一起吃起来了,而奚啸伯和杨宝森的知心话也就没空说了。

散席之后,二位先生只能互道珍重,只等来日方长,而不想竟成永别。这也成为奚啸伯先生此后最为遗憾,最难畅怀的事情。

一辈子没跑过龙套的京剧大师奚啸伯,最引以为憾的事情

奚派再传弟子 张建国

奚啸伯运动中受到迫害,被抄家审查,后身患重病,于1976年去世。追悼会是在卷烟厂开的,在场的很多人不知道奚啸伯是何许人也,只是从悼词中才得知这是一位曾经名号响当当的人物。

奚啸伯的追悼会也来了很多同行、弟子、戏迷,但和奚啸伯合作一生的琴师魏铭没来。

奚啸伯虽然去世,但政治帽子还没有摘掉。奚延宏拿着平反材料找到魏铭:叔叔,我不怨你。这是我父亲的罪状,你看看哪些有,哪些没有。

合作了几十年的艺术伙伴,当年为求自保,不得不说了些违心的话,斯人已逝,魏铭不由老泪纵横:“都是叔叔不争气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