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大家对其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大。而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品种、土壤、气候、种植密度等。长期栽培经验表明,种植密度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种植密度直接关系到玉米中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大,玉米蛋白含量会减少,作为玉米中主要的营养成分之一,每株玉米内蛋白含量高于10%时,才能满足人体的营养吸收。玉米种植密度增大,脂肪含量会越低,也就是说,种植密度和玉米营养含量成反比,密度越大营养越少。最关键的是,当玉米种植密度增大时,淀粉含量也会相应降低。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绿叶数量会受到种植密度影响。所以呢,玉米种植密度会严重影响到田间产量。一般说来,低种植密度能够提高粗蛋白产量,这种玉米在饲草内营养价值极高。低密度、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玉米中粗蛋白含量相对较少,只有在中密度种植时,才能得到最高粗蛋白含量。另外呢,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大,叶面系数增大,光合作用也会增强,玉米产量也明显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增大,穗粒数增大,但是呢,穗粒重量却会下降。可以这么说,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玉米个体发展与群体间的矛盾会不断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将玉米种植密度限制在某一个合理范围内,进行合理密植,避免种植密度过于密集或者稀疏,影响到最终产量、品质。 在播种玉米的时候,我们要综合考量天气、地力等因素,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才能更好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农民要尽可能将其种植密度控制在一亩地4500-5000株,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地表温度选择适宜播种时间,并合理控制播种深度,提高玉米出苗质量,不仅有助于避免土壤养分浪费,还可以降低出现大小苗现象。 总结 玉米种植密度大小直接影响到玉米产量、品质,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并依据品种特性、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合理确定密度,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玉米产量、品质。我们必须合理分析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品质的系数,在最佳区间内进行种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