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湖之滨有一个半岛,深入到太湖之中,在太湖与莫厘峰、碧螺峰的环抱之中,有一座安谧美丽的古村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陆巷古村。 陆巷古村号称“太湖第一古村”,其背山面湖,左有莫厘峰,右有碧螺峰,著名的碧螺春茶就产于此。单单一个古村落中,明代以上古民居就有近百个。更重要的是,陆巷还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大学士王鏊的故里。我工作单位所在的街道叫学士街,学士街就是因王鏊得名,我办公室的楼下就是王鏊故居纪念馆。 关于陆巷村的得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王鏊母亲姓陆,陆巷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偏安南迁时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风光秀丽,战火不易波及。于是不少官员家眷选择在东山隐居,其中有六大家族,他们在村中筑起六条直通太湖的巷道:文宁巷、康庄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村庄因此叫陆巷。 关于这两种得名,陆巷村倾向于前者,因为他们主打王鏊牌,但我更倾向于后者。原因有三。一是陆巷的始祖确实是南宋南迁过来隐居躲避战乱的。二是所说的六个巷道迄今都在,它们通往太湖边。三是最初村庄名字定下来,往往不会轻易修改。更重要的是,王鏊是一代廉吏,为人行事极为低调,不可能同意古村改随自己母亲的姓。 东山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王鏊。王鏊有多厉害呢?明朝第一奇人当属心学大师王阳明,阳明先生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心学影响极大,在国外都有很多拥趸。但在王阳明心中,却觉得王鏊高山仰止,自己远远不及王鏊。王鏊去世之后,阳明先生撰文《太傅王文恪公传》,称其为古今完人。为何王阳明先生如此推崇王鏊呢? 也许在王鏊的弟子唐伯虎一副对联中找到一些答案。唐伯虎曾评价自己的老师: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首先,海内文章第一。 王鏊绝顶聪明,是世上罕见读书的种子,其8岁读经,12岁能诗,16岁善文,出口成章,倚马可待。每一文出,辄轰动海内外,国子监诸生争相传颂,朝中大臣无不赞其天下奇才。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一个农村中学生,每一篇文章写出来,马上轰动全国,中科院和北清博士生疯狂追捧,各部领导都夸赞他是天下奇才。 那么这些人有没有看错人,或者言过其实呢?这些人慧眼识人,都没看错,王鏊的才华肉眼可见。明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又翌年,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一时盛名天下。 其实王鏊殿试本来不是探花,按打分是一甲“状元”。这样王鏊就会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成就一段佳话。究竟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冒名顶替,把王鏊的状元顶掉了? 答案就是当时的主管大人商辂。商辂是有明以来第一个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之人,挟“连中三元”之名,商辂仕途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做上了高官。现在一个土鳖王鏊,如果也连中三元,商辂的稀缺性就会受到严重挑战,他不愿与王鏊分享这一荣耀,干脆利用自己的权势,踩了一下王鏊。 当年王鏊的文章堪称经典,书法也是一流,想要彻底否定商辂也不敢,于是就把他文章降低了两个名次,让王鏊做了探花。但王鏊文章太经典了,被后世人不断模拟,这篇考场作文也得以流传下来。 请看当年作文的材料: 原典:论语·颜渊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百姓足,孰与不足 王鳌 (1)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2)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3)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4)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用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殓。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蓄者,无忧矣!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5)百姓既足,君何为独贫乎? (6)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归吾财也。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7)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是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8)吁!彻法之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这是一篇经典的八股文,堪称后代人模仿的范本。那么,何为八股文呢? 以王鏊一文为例,就是文章分八个段落,第一段叫“破题”,用两句话破全篇要义。 第二段叫“承题”,申明破题的意思。 第三段叫“起讲”,说明全篇的缘起。 第四段叫“起股”,说明百姓富足的现象。 第五段叫“虚股”,这是转,短短两句转入重点。 第六段叫“中股”,用同型偶句构成,阐发君民财富一体之意,是全篇中坚。 第七段叫“后股”,具体举例说明民之财物皆可为君国所用。 第八段叫大结,说明一篇主旨。 商辂是大文人,当然知道王鏊的文章厉害,他把王鏊文章拿过来,一瞬间万箭穿心,牙酸嘴疼,王鏊文章真好啊,天才确实没得治。但商辂还是强挑毛病,把王鏊连降两格,只是稍有良心,不好意思一摞到底,给了王鏊一个探花。 但对真正的人才来说,给不给一个探花都无所谓,王鏊读书时不就名满天下了?只是白白便宜了“商辂”,这家伙不是因“连中三元”扬名,而是因为把王鏊的状元拿掉留名。否则谁知道姓商的是什么东西,历史有时候就是如此错乱。 但如果仅仅连中三元,王阳明肯定不会如此推崇,因为王阳明老爸就是明朝状元,王阳明却毫无感觉,甚至不以为然。王阳明12岁时就对老师说,他不想做状元,状元没啥意思,他想做圣人。王鏊毕竟是一个探花,不可能因此打动王阳明。 真正打动王阳明的是王鏊的文章,每一文出,辄海内震动,这实在太牛逼了。王鏊入仕后,又曾多次担任主考官,考生更是研读王鏊文章成风,无数学者文人都拜服王鏊。读书人领袖,这让王阳明又羡慕又信服。 其次,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因为连中三元,从此仕途一帆风顺。因为学问好,先是担任孝宗皇帝的侍讲学士。照理说,侍讲学士只负责讲解经传,但王鏊不仅教书还要育人,他也不想想,皇帝需要你育人吗?但他就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因为孝宗宠信佞臣李广,整日不务正业。王鏊以周文王勤政反复讽喻劝谏他,孝宗大为感动。觉得这个侍讲学士找对了,作为老爸,孝宗皇帝很关心自己的太子朱厚照,这个家伙太不成材了,于是又让王鏊兼任太子谕德,不久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武宗正德元年,王鏊再得升迁,进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同年进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位极人臣的宰辅。 事实上唐伯虎的表述并不准确,王鏊其实没有做过宰相。但明朝根本没有宰相。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宰相,设内阁大学士,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其功能与宰相差不多。王鏊、张居正和申时行都当过首辅。王鏊是事实上的宰相。 王鏊的官做得越来越大,但却做得很不开心。因为他遇见了两个奇葩。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还有一个就是大太监刘瑾。 朱厚照是如何荒唐的?孝宗皇帝子嗣少,对他极为溺爱,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与八个太监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张永等人偷鸡摸狗,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孝宗皇帝死得早,朱厚照15岁即位,当了皇帝之后,他迅速把跟自己混的八个太监提拔了。大太监刘瑾当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如同大内总管;马永成、谷大用掌握特务机关东厂和西厂;张永任神机营提督,魏彬任三千营提督,掌兵权。 朱厚照觉得皇帝不好玩,就从皇宫里搬出去,另建一个豹房,沉溺酒色,豹房后来成了淫乱的代名词。朱厚照还让宫女们摆地摊做生意,他常常在里面逛街,随处淫乱。 他还广收义子,一共收了127个儿子,赐姓为朱。他甚至还自降身份,封自己为“镇国公”,让吏部花名册造册,也领一份不多不少的薪水。一个人既当皇帝,又煞有介事地当大臣,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因为宠爱刘瑾,他还赐给他两个宫女,让刘瑾和她们结婚,也爽一爽。害得刘瑾给两个新娘子写了一句著名的话:“身许国家心许你”。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命根子已经献给了国家,只有一片丹心献给你们了。 如果觉得这还不够荒唐,再举一个例子。朱厚照重用八虎,这几个人为非作歹,排除异己,导致天下大乱,后来宁王造反来了。这个宁王,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宁王朱宸濠。 朱厚照听说宁王造反,大喜过望,自封为威武大将军,亲自领兵平叛。但他架不住好玩,一路游山玩水,搜罗美女。等赶到前线。一代名将王阳明已把宁王活捉了。 小皇帝非常扫兴,竟然把宁王重新释放了,对,把叛贼宁王释放了,人马和刀枪都还给他,让他去好好准备,再来打一仗,让自己也爽一把。最后再次把宁王抓获了,这次朱厚照高兴起来了,大摆庆功宴,庆祝自己平叛胜利。历史上荒唐的皇帝有很多,但有比这个更荒唐的吗? 王鏊既要面对这个荒唐透顶的皇帝,还要面对历史上著名的权臣太监刘瑾。 刘瑾善于逢迎,知道武宗喜欢自由,便投其所好,经常偷偷带他出宫玩乐,所以很得武宗的宠信。仗着武宗的宠信,刘瑾便借机逼迫地方官员向自己进贡,名义上是为武宗寻找珍奇异宝,实际上是为自己聚敛钱财。很多官员因为无钱或不愿进贡,竟被他活活逼死。所以,朝野官员对他又恨又怕,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立地皇帝”。 以刘瑾为首的八名宦官,时人称之为“八虎”,老虎都是要吃人的。他们仗着皇帝的宠信,干预朝政,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朝中正直之士不无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过去看香港电影,开头常常是:大明某某年间,太监专权,民不聊生。故事就此展开了,比如《新龙门客栈》的周淮安,还有《五人墓碑记》中的周顺昌等等。 王鏊偏偏不信邪,带头发起了一场“除八虎”行动。王鏊位高权重,又是朱厚照的老师,突然发难,八虎猝手不及,朝中大臣群起响应,眼看八虎就要顶不住了。但朱厚照顾念私情,不忍心处置刘瑾等人,毕竟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最终除八虎行动失败,大学士刘健、谢迁等人彻底失望,更兼害怕八虎报复,于是辞官回乡。 朝中从此更无人与八虎抗衡,王鏊势单力薄,孤军奋战,独木难支,难以挽回局势。好在王鏊是朱厚照的老师,朱厚照对其还是极为敬重的,刘瑾等人也不敢正面碰撞。王鏊利用这层关系,刘瑾很多时候也比较顾忌王鏊,王鏊因此保护了不少良臣,使得他们免受迫害。 但王鏊是一个读书人,又是一介名士,虽然贵为宰辅,但整天与这些阉人斗智斗勇,感觉实在太糟糕了。王鏊低声下气,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告刘瑾向善。刘瑾表面洗耳恭听,背地里坏事照干。 王鏊心力交瘁。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王鏊的弟弟王铨,也是举人出身,当时被推荐去杭州府做官,美地美差朝中有人,但王铨不愿为官,拒不上任,开始经商,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商人。王鏊给他弟弟写信,佩服他弟弟的选择,称自己“输与伊人一着高”。 王铨很得意,做生意挣了大钱,给自己修的府邸取名——遂高堂。如今遂高堂成了洞庭商帮的陈列馆。 正德四年,王鏊接连三次上疏辞职。最终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还乡。他的二儿子和学生祝枝山给他在苏州造了一个房子——怡老园。现在这个园子就在我办公室的正对面。 其实王鏊不仅抛弃了宰相之位,事实上也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自己安全与家族危亡都握在别人手里了,但王鏊仍然坚决辞官,可见态度之坚决。刘瑾有几次却想置王鏊于死地,但朱厚照虽然荒唐,但人并不傻,也不想对老师动手。 一年后,刘瑾被告发,朱厚照也翻脸了,当场命令抄家,在刘瑾家搜出私刻玉玺一枚,又在他的折扇里发现两把锋利的匕首,阉党伺机弑君自立之心,昭然若揭。很快刘瑾被凌迟处死。行刑之时,许多平日遭刘瑾迫害的人都花钱买割下来的肉吃,以解心头之恨,可见对刘瑾的仇恨之深。 刘瑾被处决,大家又力主王鏊回来主持大局,王鏊一笑了之,坚决不同意,放下就真放下了。 要知道,王鏊辞官不是辞微末小官,五斗米之职,而是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官。这个估计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这实在太不容易了,所以唐伯虎才说“山中宰相无双”。宰相辞官到山里来隐居,确实见无所见,闻无所闻。 但王阳明一开始对此却并不感冒,在他看来,王鏊应该要继续立功。等到王阳明平息了宁王之乱,到陆巷村拜访王鏊之后,两人深入交谈,王阳明完全被王鏊折服。又拜读了王鏊的《性善论》,才彻底明白了王鏊的心意,阳明先生心悦诚服,评价道:“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 第三,还有状元老师。 朱厚照亲自捉到宁王,高兴得生活不能自理,不小心掉到水里,差点毙命。虽然没死,但受到了惊吓,很快就在豹房里一命呜呼。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又多次派人去请王鏊,但王鏊仍拒而不受。回归故乡陆巷的王鏊,谢绝一切官场来往,简单治点产业,埋头读书做学问。史书称其“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时人称之为“天下穷阁老”。 “天下穷阁老”,这个名称意味深长。“阁老”,何其高贵,富贵、珍贵,简直权贵逼人。加一“穷”字,陡然制造了一种反差,一种荒诞,一种沉默的裸露。“阁老”之伟大,之壮阔,之高远,就在于一个“穷”字。“穷”,在王鏊身上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淡薄的光荣,低调的伟大。再加一“天下”,境界廓然开朗,普天之下,世界之大,如此穷阁老,究竟有几人与? 归园田居的王鏊,流连山水,潜心学问之道,文章尔雅,议论精辟,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但仅仅是枯做学问,王鏊也不过是一学问家,何足道哉。 最可贵的是,王鏊在东山时期,开始玄谈教学,先后培养出了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王宠等江南才子。他不仅教书还育人,把文章和道德都传授给了学生。 这些弟子无不信奉老师,终生服膺老师,他们虽然都才高八斗,才华出众,但都坚持不仕。王鏊真正把官场看透了,一个庞大的陈旧的官僚系统,压制人的才华,消磨人的个性,整日沉浸在蝇营狗苟之中,把活泼泼的生命都耗费殆尽。生命是什么?生命需要体验,需要舒展,需要张扬,这一切都与官场格格不入。官僚体系除了职位带来的蜜汁自信和傲慢,剩下来的就是空洞与愚蠢。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鏊的教导,可能会有几个并不昏庸的官员,但不大可能会出现风流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短暂为官,但如其师一样,他也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不久便辞官归乡。祝枝山也是如此,苦读多年,做了一个通判小官,很快就告病辞职,与乃师一样一样的。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卓然大家。 王鏊的出现还改变了两句古语,一句是:“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老师。”这句话很简单,因为所有学生都是老师教出来的,状元学生自然也是如此。但为何没有状元老师呢?因为状元老师根本不会选择做老师,都去做高官去了,做皇帝家女婿去了,怎么可能为普通人传道受业解惑呢?所以说没有状元老师。但王鏊的横空出现,改变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还有一句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一个人做君子,他的福报最多荫蔽五代就会中断。但王鏊是一个例外。王鏊之后,王氏人才辈出,名人不断,有王禹声、王世琛、王季绪、王季玉、王守融、王守武、王守觉等,简直是人才辈出。 又何止是王家,整个陆巷因为受到王鏊的影响,读书风气大盛,明清两代一个小小的村庄,出了1个状元,1个探花,11个进士,46个举人,正七品以上官员232人,建国以来,陆巷出了4个院士,160多个教授,成为真正的院士教授之乡。王鏊的读书精神传承之深,之广,之大,至于此也。 嘉靖三年,王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明世宗知道后辍朝一日,追赠其为太师,谥号“文恪”。 王鏊去世后,王阳明专门为他写了《太傅王文恪公传》,此文回答了他为何推崇王鏊为“完人”。他说:“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王公者,非邪?内裕伦常,无俯仰之憾;外际明良,极禄位声光之显。自为童子至于耆耋,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随所见异其称,莫或有瑕疵之者。” 王鏊无论是自身道德才学,还是为官的功绩品行,都没有任何不足。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安居于乡,所有人都佩服其才华,仰慕其人品,赞扬其功德。这样一个人,完全没有任何瑕疵,不是“完人”是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