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安:马云们的“罪与罚” ——那些围绕着阿里巴巴的争论

 魏延安 2020-09-30


  树大招风,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阿里巴巴平台的做大,围绕着这一平台的争论也就与日俱增,特别是每年双“11”前后的一段时间,更加激烈。

一、那些广泛传播的“诅咒”


  对于淘宝的批判声音近年就从来没有停止过,2015年以来,又有新的发展。

一个伪托英国人之口的“友邦惊诧论”。

  外来的和尚能念经。国人自己批判似乎还不权威,跳出一个老外,似乎就有了公信力。双“11”过了没几天,一个所谓英国爵士的“高论”在网上疯传,核心意思是,建电商平台英国也会,但不能建,一建就毁了无数中产阶级家庭;上街购物不是单纯的购物,还能带来其他消费,而电商摧毁了商业,也毁灭了消费;淘宝摧毁了街头的真货,国人只能在假货的网购中狂欢;国外的人看得十分清楚,而中国人还蒙在鼓里,阿里巴巴股份的大跌就说明了一切。一向讲绅士风度的英国人也不客气了,这淘宝似乎确实已经是“世界公敌”了。

像不死鸟一样反复出现的郎咸平“淘宝该死论”。

  每隔一段时间,冠以郎咸平之名的激烈批评就要在网上出现。2015年年中,以郎咸平名义出现的《淘宝不死中国不富,一切回到解放前》文章又在网上大行其道。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是,淘宝的推出无疑于扼杀中国很多产业的创新力,所有的商品想参与竞争只有打价格战了,这样一来,原本就假货横行的中国市场将失去原创的动力,“中国创造”之路或许将从此步履蹒跚,自甘堕落,沦为世界分工中最没有价值的一环!按这样的观点,其结局是可怕的,不诚信大行其道,误导年轻人电商创业,价格战贻误中国制造升级,国税枯竭,等等。如此这般,淘宝不就是万恶之源吗?

被重点放大的吴晓波“马云阴沟论”。

  2015年中,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多个城市连续演讲,核心观点是,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和新城镇化,将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而时下最热的概念“互联网+”理解与执行有偏差,不是去开网店、做电商,而是要进行系统性、生态型的重造和升级。然而,吴晓波的演讲在传播过程中,却演变为对淘宝的激烈批评,观点被归纳为:中国经济很困难,五年内50%的传统制造企业会破产,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被马云带到沟里面去了!照此观点,杀掉一个马云,中国制造就有救了!

二、与“诅咒”相对应的那些赞美


  对待阿里巴巴的态度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一个虚拟的“英国人”在批判,一个真实的美国人在歌颂!

  在一片批判之声中,《创客》的作者安德森,这个有着传奇故事的老美却在书中对阿里巴巴进行了真情地讴歌:“阿里巴巴为工厂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简化了企业与工厂的合作流程,向小公司甚至是普通人打开了制造企业的大门。”“阿里巴巴绝对是创业者快速、低成本进入生产环节的便捷之道——它是给kickstarter一代的天赐礼物。”“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可能就是制造业的未来。”显然,安德森对阿里巴巴的看法比前面的批评更有预见,电商带来的消费多样化、产品订制化、生产柔性化,才是制造业的方向,一味低价营销绝对是制造业的不思进取,而不是阿里巴巴的恶意所为。

一个网上的“郎咸平”在批判,一个书中的郎咸平在肯定。

  在2015年2月上市的《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一书中,郎咸平对阿里巴巴进行了高度肯定和称赞,认为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毋庸置疑的是,这给我们中国人长了不少脸”;“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国产业转型提供了新思维”;“阿里巴巴运用了互联网思维模式,以及技术创新,解决了这些桎梏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难题”。为什么中国人爱网购,郎咸平认为是“大陆实体店因为流通环节过多、税负过重,导致同种商品的价格远远超过网店的价格”。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不是阿里巴巴把消费者勾引走了,而是实体店自己把顾客逼到网上去了。封杀马云,肯定还会出来李云、刘云。

一群人在批判和抱怨,一个大国的总理却在力挺!

  2014年11月19日的义乌市青岩刘村调研,李克强总理从一个淘宝村的兴起看到了中国经济转移升级的希望,也同时回答了诸多关于电商的疑问。此后,总理在多个场合为电商公开站台,并主导通过国务院关于电商的一系列政策决定。李克强总理的主要观点是,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对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功不可没”。他强调,电子商务不仅带动了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生产模式的改变,带动了生产服务业的创新。关于电商影响实体店的问题,总理说,“一定要看到,线上线下的互动,可能开创出新的空间。如果一味害怕竞争,最终会在竞争中退场。”

三、究竟是谁的罪过?


  那些批判电商的言论往往吸人眼球,看似也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其中问题不少。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马云造成的,解散一个阿里巴巴就能挽救中国经济,那无论怎么算账也是合适的,只是阿里巴巴恐怕还没有到能这么逞能的程度。

是电商摧毁了消费还是电商催生了消费?

  表面看,电商的火爆确实导致了一批实体店的倒闭。但相关研究表明,电商除过替代一部分实体消费外,还能催生新的消费,这个新生消费的比例,在大城市约为39%,而在中小城市为57%。看看“败家娘们”的账单,就能知道电商到底是毁了消费还是新增了消费。网上流传的段子,这个世界上最贵的车不是玛莎拉蒂而是购物车,就是生动的写照。至于上街购物还能催生看电影、吃饭等消费,必须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于在手机上下单,这是应该感谢电商还是诅咒电商?

是淘宝催生了假货,还是假货转移到了淘宝?

  至于假货问题,实体店的假货也是由来已久,否则怎么会出现王海一类的打假英雄。以数据为例,2014年全年我国工商系统受理的投诉总量是757万件,其中网购投诉是7.8万件,占比仅为1.03%(备注:此处只是投诉占比,假货只是投诉中的一种情形)。那为什么大家会感觉网上的假货更多?这可能与一种社会学现象有关,弱者的声音更强大,并经过高度普及的新媒体不断放大。有人开玩笑说,打开中央电视台一看,捷报频传,莺歌燕舞,已然太平盛世;再打开微博一看,漆黑一片,危机四伏,像是世界末日;再打开微信一看,到处心灵鸡汤,满满正能量,世界真阳光。那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是电商坑了实体店,还是实体店自绝于网络?

  先看看被电商摧残最重的行业,电子产品、服装绝对是重灾区。为什么刘强东开了京东之后,中关村的电子产品市场就不行了,直到关了门?刘强东说,一台电脑卖到消费者,至少经过七八个中间环节,每折腾一次,就要增加一次成本,导致消费者的终端价格严重虚高,电商一来,砍掉中间环节,实体店不倒也不可能,这是怪电商还是怪自己?再说服装,经过大量的广告、层层代理之后,一件服装的终端价格往往高出成本十倍甚至更多,电商一出来,打掉中间环节,消费者自然会做出理性选择。不是电商太可怕,而是实体店自己有问题。不管到了什么年代,消费者的第一选择永远是物美价廉,电商和实体店,谁给了消费者这样的体验,谁就能胜出。

四、问题的根本症结!




  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既不能把电商批得一塌糊涂,但也不能把电商直接捧到天上,看不到存在的问题。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目前的电商发展,只经历了15年的时间,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政策法律还不完善,网络市场监管还不到位,经营与消费者两方面都还不成熟,其中同样出现让人担忧的乱象。比如大家普遍反映的,质量不好,物流太差,刷单造假,烧钱营销等问题,尤其以假货问题最引人眼球。到底什么原因?怎么办?

原 因

  淘宝的监管马云不是不想管,只是管不好。形象的来说,淘宝的情形就像实体经济中一个鱼龙混杂的大市场,目前只有市场管理员(淘宝小二),没有城管,更没有工商、税务、质检联合执法,仅仅依靠大数据推导出的假货恶店认定及平台处罚政策,无疑是隔靴搔痒一般,根本不可能震慑造假者和经营不诚信者。

方 向

  淘宝的监管不是马云的家事而是天下事。放水养鱼的观点适用于电商的财税政策,而不能顺延到电商的经营质量上;政府不管,表面上是对电商的宽容,实际上是对电商的放纵,难免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为今之计,必须改变政府对阿里巴巴平台的指责态度,而是积极与阿里巴巴平台合作,携手加强监管;而阿里巴巴平台也必须加快后台系统向政府的开放,把行业自律、平台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充分结合起来。国家针对电商的财税政策可能再模糊一段时间,但对电商市场的监管必须加快健全和严格起来,这关乎电商的转型升级,更关系着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如何跳出恶性循环?



  在关于马云及阿里巴巴的争论中,我们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谁对谁错,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多的要关心,电商存在的现实问题究竟如何破解,否则一场又一场的口水仗只是在无畏地消耗着社会的精力。

必须看到大家到底在歌颂什么,又在诅咒什么?

  歌颂的最终落脚在是寄希望于电商带动经济转型,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绝不仅仅是买的便宜这么简单,还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满足,并倒推制造业升级。批判者的矛头指向于假货横行的不良市场现状,希望找到问题的原因及破解的良方。无论歌颂还是批判,均对电商提出了改变的要求,这一点是共同的。

能不能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提升到“让天下没有难搞的创业”?

  阿里巴巴起家的宗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入世之后,大量的中小企业无法独立地去闯世界市场,阿里巴巴平台协助他们实现了这一目的。但今天的时代已经变了,中国制造需要升级为中国质造或者中国智造,否则传统的简单加工品已经优势不再;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经济未来的新希望,已经有一批创业者、创客团队选择了阿里巴巴的平台作为创业的练兵场和创新的资源平台,但整体还是不够的。阿里巴巴把打造生态提升为企业的战略方向,那么就要迎合众创时代的到来,积极转型升级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从简单的买卖到打造电商生态,从打造电商生态再到转型为众创平台,阿里巴巴还有更多的机遇。

让“B2C”到“C2B”的转型再快一些。

  消费升级、经济转型、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云计算等扑面而来的新名词,最终归结为一条以新型消费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这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一个消费者可以多样化选择的便捷通道,然后企业的产品实现订制化,而生产的过程又因之智能化,从而使产业的链条实现根本转型,这就是从“B2C”到“C2B”。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来看,电商平台为这一时代的到来所做的还不够,整个平台的重点依然在流量的争夺、价格的竞争,还没有转向以需求满足、品质塑造为导向,挖掘消费新潜力还在表面层级,电商的经济新动力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必须清除更多的“害群之马”。

  庆父不死,鲁难难已。某种程度上,电商的病灶和实体经济是一样的。这就是在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的情况下,所有指向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努力都是异常艰辛的,李鬼比李逵猖獗,坚持原创不如投机取巧,如果不能本着“治乱需用重典”的思想去严肃整治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清除行业的害群之马,所有的美好设想都将是难以实现的,而伪托郎咸平之口所说的“误导年轻人电商创业,价格战贻误中国制造升级,国税枯竭”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我们从来不吝啬对新事物的赞美,但任何有意义的批评也会让新事物的未来更美好,在争论中发展得更好,这是电商所能表现出的最好姿态!


郑重声明

  一、作者对其所发表文章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二、未经作者或作者委托法律顾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文章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除注明文章原创作者的转发等传播行为外。   
  三、凡侵犯作者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作者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作者法律顾问受作者委托,特此郑重法律声明!   
  作者法律顾问:刘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