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城中村及一般城郊村基本上只需要静静等待圈地运动的到来即可,财富也会随即而来。当然,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在地里多种些树木,在自家的楼上多加盖一些根本就住不成人的房屋,以便最后能多得到一些国家赔偿。长期本分各地的农民,其逐利本性只要被激发,就像潘多拉盒子打开一样可怕。 一旦地被圈,则这些村子的农业就被彻底消灭了,但也不会工业化,而是直接就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代,这是生产方式上的极大跨越;更重要的是,国家补偿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很多户还演变成为房屋出租户,成为资产食利者。这样巨大的变化,自然会给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并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和转换。
首先,村民要从原来的土地崇拜转向时兴的工商精神。在传统的观念里,土地对于农民而言,即使产出再少,也是最后的保障,更是灵魂的根。但现在没有土地了,却换来了一笔资本,可以以此去创业,也可以成为城市就业大军的一部分,最差还能靠房租养着,无所事事。但不管怎么样,得与土地作彻底的告别,积极融入工商业的洪流,实现农民身份的根本转变。 这样,传统村落的五个识别边界均被打破: 文化边界(基于共同价值体系的心理和社会认同)、 社会边界(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社会关系圈子)、 行政边界(基于权力自治或国家权力下乡的管理体系)、 自然边界(基于土地权属的地域范围)、 经济边界(基于经济活动和财产权力的网络和疆域。),也就可以视为村落终结了。
一如书中所说,“由血缘和地缘关系联结的村落魂灵,在它农民和农业的载体消失之后,仍然会长时期地‘活着’。”村落的终结不会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而结束,而是依然延续着乡村治理的惯性继续前行,这时的村民只是住在城中的农民而已,但等到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下一代走上前台的时候,连意向中的村落也荡然无存了,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二三十年,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也如作者所说,农民和村落的终结是一个巨变,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伴随着无数不足以为外人道的喜怒哀乐,既有摆脱农耕束缚、踏上致富列车的欣喜和狂欢,也有不堪回首的个体和集体追忆。 一、作者对其所发表文章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二、未经作者或作者委托法律顾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文章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除注明文章原创作者的转发等传播行为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