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即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的分开确实是合得久了,但三国的合却并不是分得久了,三国之分合,自有个中原因。 至于蜀,在失荆州和蜀吴战争之后,孱弱之势已经形成,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构想实际上已无法实施,由其统一已绝不可能,诸葛亮的北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以在外的军事换取在内的政治平稳而已。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之,绝非英武之主,就是守成也有问题,其在位时最好的统一机会出现在蜀吴战争期间,而曹丕根本不会把握机遇,甚至连认识也没有。等到机遇已失,好像忽然醒过来一般,连连南征,一到长江就撤退,几番下来,军心全无。曹丕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司马家族迅速崛起,最后司马昭也做起了“周文王”,其战略也是“攘内”为先,不愿在对外战争上耗费过多精力,三分之势继续维持。 三国重新归于一统,非晋之强,实因蜀吴之弱。蜀国到了姜维主政时期,已是内忧外患一齐暴发,而姜维学诸葛亮也只学了一个半吊子,持续北伐只是劳民伤财而已;刘禅昏庸无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用起了宦官,使姜维严重受制,无法施展,公元263年蜀国第一个倒下。在吴国,孙权的晚年表现没有逃脱英雄暮年的规律,有些糊涂,更是喜怒无常,杀伐也重。继承的子孙们只是中规中矩而已,到了孙皓时期,残暴昏庸,官民皆愤,国力明显不如以前。继承了曹魏的晋则改朝换代之后,总有些新的气象,又有一批名垂青史的优秀将领,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和具体时机问题,终于在280年顺利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