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安:永远的埃德加•斯诺

 魏延安 2020-09-30

       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尽管在历史书上熟悉了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但他的闻名中外的著作《西行漫记》却并没有多少人读过。在有机会瞻仰毛主席故居的时候,我在纪念馆的书店里买了一本《西行漫记》,并加盖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用戳。

  我阅读过不少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但因为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原因,读起来确实没有那么流畅。但自阅读《西行漫记》的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这本书。于是我查了这本书的相关资料,一本出版了70年的老书,至今依然是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而且神奇地受到着众多的年轻人的喜欢,一些网上书店的本书名下,留下了诸多的好评,这确实来之不易,而一切皆因于埃德加·斯诺的非凡魅力。

  我不知道这本书还要热销多久,但我却从自己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他热销的一些原因。

  《西行漫记》虽然忍不住地倾向于红色政权,但却恪守着新闻报道的真实原则这一生命线,于是本书不仅是一本新闻报道集,更成为了难得的珍贵史料。比如说,作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老百姓对红色政权的一些政策虽然还不十分满意,但当与旧政权相比时,老百姓却是异常坚定、百分之百地拥护红军。再比如,在宁夏采访时,他也不禁感叹,要是红军到达时情况不是这样(指马鸿逵等回族上层的横征暴敛),他们在回民中间是否能打开局面也是可以怀疑的。

  《西行漫记》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分析与判断十分深刻。他虽然不是政治家,却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了当时的中国时局;特别是红区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靠什么来维持运转。仅此一点,他超过了所有的逗留于红色政权各种表面传闻的记者报道。埃德加·斯诺发现,红区政府的开支压缩到惊人的低水平,整个红区的最主要支出是军队,但却不主要靠边区的农民来供养,武器靠争夺,自己种庄稼,与白区做贸易,农民少量来支援。再如,对于苏联大量支持边区的传闻,经过仔细的调查,发现子虚乌有,并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苏联会对中国共产党保持了距离却一心想与国民党建立良好的关系。

  《西行漫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水平,一些关于红色根据地的场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如作者前往陕甘宁边区西北前线时有一段描写:“与陕西和甘肃的无穷无尽的山沟沟相比,我们走的那条路――通向长城和那历史性的内蒙草原的一条路――穿过的地方却是高高的平原,到处有长条的葱绿草地,点缀着一丛丛高耸的野草和圆圆的山丘,上面有大群的山羊和绵羊在放牧啃草。兀鹰和秃鹰有时在头上回翔。有一次,有一群野羚羊走近了我们,在空气中嗅闻了一阵,然后又纵跳飞跑躲到山后去了,速度惊人,姿态优美。”像这样的景色描写在书中并不少见,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使作者在边区期间的愉悦心情得到了很好的流露。

  《西行漫记》保持了难得的幽默,这让读者阅读起来非常的轻松和愉快。如作者去边区时带了扑克,这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但作者却是这样描述的:“我对当地的人的一个更加腐化的影响(前一个腐化的影响是组织几个领导同志打网球)是我的赌博俱乐部”,“每天晚上轮流在李德家和我在外交部的罪恶渊薮打”,“我们把博古、李克农、凯丰、洛甫那样的体面人士都拖进了罪恶的泥淖。赌注越来越大。最后独臂将军蔡树藩一个晚上就从博古主席那里赢去了12万元,看来博古的唯一出路是挪用公款了。这个问题我们用仲裁的办法来解决,规定博古可以从国库中提出12万元来交给蔡树藩,但是蔡树藩必须把钱用来为还不存在的苏维埃空军购买飞机。反正筹码都是火柴梗,而且,遗憾的是,蔡树藩买的飞机也是火柴梗。”看到这样的描写,估计大部分读者是会心一笑。在全书的其他部分,这样的幽默片断经常出现,如他想与卖瓜的回民老乡了解情况,于是在瓜摊前逗留许久,结果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种了一山坡的瓜,是个态度和蔼的乡下佬,满面笑容,脾气随和,还有一个实在美丽的女儿――在这些地方这是十分不可多见的,因此我迟迟不走,买了三个瓜。”如对边区人称他洋鬼子的自嘲和风趣式接受,等。

  《西行漫记》对细节问题的重视,让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增加。不仅是着眼边区的全景式叙述,而且是对边区细节式的描写,从而让一个有血有肉的边区形象浮现在众人面前。如作者写道,尽管毛泽东等人有着让人恐怖的高额人头悬赏,但他们轻松地一并走在街道上,蒋介石主席虽然没有任何人悬赏他的人头,但他来西安可谓保护严密,鸡犬不宁。再如,对马鸿逵在宁夏的苛政,作者引用了《宁夏公报》的捐税目录,达31种,且有些名目让人哭笑不得,但还不是全部。作者对边区文化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自编自演虽然艺术水平不敢恭维但其效果却胜过任何名剧名演;边区识字运动的成绩远高于国统区数倍,其运动的成本却又低到难以致信;尽管从白区来的专家和知识分子感叹到这里的人“唱得太多了”,几乎每天晚上,但他们却由衷地感受到了唱歌带来的团结、振奋和效率。

  为什么《西行漫记》会有这样的魅力?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本人所具有的超记者的能力与水平。他虽然看到了不少的红色政权资料,但他却深刻的分析并怀疑其可信度;最根本的,他坚信,在不亲身经历的情况下,任何二手资料都是不可信的,于是冒着生命危险,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到当时被异常妖魔化的陕甘宁边区采访,以大量的亲身经历和高超的采访艺术完成了惊人的壮举;这还不算,他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充分吸收了同行们的资料精华,从而完成了具有非凡意义的历史纪实作品。正如本书附录二《<西行漫记>为何畅销不衰》中所说的,《西行漫记》堪称是国际报告文学的连绵起伏、巍峨壮观的山峦中横空出世的一座高峰,其所发挥的作秀是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权威性的。

  他在勇敢的发现历史的真相,而历史也毫不犹豫的记录下了他的足迹,从而让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永远的记录在中国现代历史上。

(2010年8月1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