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2020-09-30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②,美行可以加人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④?故
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注释:①奥:深奥
玄妙与内,深沉明睿(指聪颖明智)于内,兼有主宰的意思。《左传·昭公十三年》:“共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於民,无援於外。”孔颖达疏:
“奥是内之义。”②市尊:市:交换,换取。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这些礼器都
受到特别的尊重。这里指特别的尊重。③加人:加:这里理解为感化的意思。加人,感化人。④何弃之有:即“有何弃之”,难道可以舍弃吗?老子
认为不善之人可以转变,世上不应有被抛弃之人。⑤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职。⑥拱璧:拱:拱,敛手也。――《说文》。这里是捧着的意思。璧:珍
贵的宝玉。译文:道是万物内深远玄妙的主宰。善人把它当做珍宝,也是不善之人得以保全的唯一法宝。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特别的尊重,高
尚的品行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们。人就算背离了道,可以想办法挽救他,有什么理由要舍弃他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
、驷马在后的隆重献礼仪式,可这些都是虚华不实的,还不如把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进献给他们。从古至今,人们如此重视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
正是由于合于道者,则所求必得,就算犯了错误,如果及时改正,也可以得到大道的救赎吗?正因为如此,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本章分四层。第一
层:“道者万物之奥。”奥:深远玄妙于内,也含有主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万物于内深远玄妙的主宰。这里用“奥”,有隐含不见的
意思。道是万物内在的运动规律,是支配万物的运动的法则,老子在这里用“万物之奥”来描述道,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万物与道的关系。道的阴阳
变化,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平衡,冲气以为和,是事物长久不衰的根源,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都是事物不长久的表现。万物的盛衰皆由道
之阴阳变化使然,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物壮则老”。第二层:“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
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宝:所珍视的。所宝:得以保全的。尊,本意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这些礼器都受到特别的尊重。这里指特
别的尊重,特别的礼物等。加人:感化人,高尚的行为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何弃之有:难道应当舍弃吗?意思是不应当舍弃。这里的“善人”不是一
般意义是的善良的人,而是指修道得道之人;这里的“不善人”,即离道妄为,以一己之私行事之人。这几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善人把它当做珍宝
,也是不善之人得以保全的唯一法宝。美好动听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特别的尊重或特别的礼物,高尚的品行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们。人就算背离了道,
可以想办法挽救他,有什么理由要舍弃他呢?“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善人,即修道之人,按照道的法则行事之人,深知道的奥妙,把道视作
珍宝。不善之人,即以自我主观行事,以一己之私妄为,其思想和行为虽然暂时离开了道,其德被隐蔽了起来但并没有消失,其身仍在道之规律支配
下运动。如果不善之人已经知道了自己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及时步入大道之正途,就能够救赎自己。不善之人即使有罪,如能悔过自新,回到道这
一正途上,按照道的法则行事,也可以减轻罪过,保全自己。另外,大道对于善人和不善人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区别对待。正如老子在《道德经》
第五章中所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大道对于万物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自然也不会有善人与不善人之别。善人只是尊道而为,使自
己不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不善人背道而驰,行之越远,危险越大。只要不善人归善,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大道之原则,大道就可以保全不善之人。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特别的尊重,高尚的品行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们。老子认为善人以
美好的言辞影响不善人,用高尚的行为感化不善人,不善人自然可以被转化。因为不善人也只是暂时离道而已。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做不善人的老师,不是言
教,而是用自身的美言美行影响和感化不善人。因为在善人眼里根本就没有弃人,任何不善人都是可以使其回归到大道这一正途中的。不善之人暂时
离开正途,妄为胡为,不仅是善人之资,更是善人通过做老师,以不言之教之美言美行影响和感化不善人以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善人用符合道的美
言美行影响感化不善人成为善人的过程,也正是善人让自己的言行逐渐“几于道”的过程。因而,不善之人,何弃之有?第三层:“故立天子,置三
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三公:指的是古时候,地位仅次于天子的三种官职,多指太师、太傅、太保。拱璧:就是双手捧着璧玉。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这里是说,在古时候立天子,置三公的时候,天子会乘坐四匹马拉的车,车前会有人捧着碧玉开路,在老子看来,这样虽
威仪尊贵,却华而不实,不及体悟大道真实而妙用无穷。在老子看来,立天子,置三公,其目的是更好治理国家,而不在于体现立天子、置三公时,
仪式的庄重威严和天子、三公的尊贵。重仪式,显尊贵,华而不实,对治国毫无用处。治国还需大道,大道连不善之人都可以救赎和保全,当然是治
国之法宝。所以老子说:对天子和三公“不如坐进此道”。第四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从古至今
,人们如此重视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正是由于合于道者,则所求必得,就算犯了错误,如果及时改正,也可以得到大道的救赎吗?正因为如此
,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事万物遵循道之自
然法则,就各得其所;万事万物离开道之自然法则,就步入歧途。世上之人,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的自然法则,就一帆风顺;反之就危在旦夕。失道之人,只要肯及时改正,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的准则,就可以得到救赎。这正是“道者万物之奥”之所在。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