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④;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⑥。故终无难矣。注释:①为无为, 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做为的原则,把无事当作做事的准绳,把无味当作至味。②大小多少:或以为大,或以为小,或以为多,或以 为少。③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的“德”是指上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用“惟道是从”之德来报怨,即做到“知常容”中所说的“容”。也就是“怨”本自然 ,我亦自然。这才是“味无味”。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于其易图难,于其细为大:图,名词图形的意思,这里做动词用,即画出图形。 在所谓的“易”上把“难”处勾画出来,在所谓的“细小”上发现发展变化后“大”的趋势和结果。⑤不为大:不以为大;不认为是干大事情。⑥犹 难之:迟疑不决,很难做出判断。译文:以无为的原则去作为,以无事的原则去做事情,以恬淡无味作为至味。或以为大,或以为小,或以为多,或 以为少,怨,不论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用上德来回报。从那些所谓的“易”中勾画出“难”的形象来(即从可见的“易”中发现“易”的另 一面“难”;易为有,难为无),从那些所谓的“细小”处推演发现其“大”的趋势和结果(细小是有,大是无)。天下的“难”事,一定从所谓的 “易”事兴起发展变化成为“难”事;天下的“大”事,一定从所谓的“细小”兴起、发展变化而成为“大”事。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以为 是做大事情,只是事无事,顺势而为,所以能成就那些大事。那些轻易承诺的,都是把很多难事主观认作易事、把很多大事主观认作小事而轻易允诺 ,到头来所谓的易事都成为了难事、所谓的小事都成了大事而无法兑现允诺,从而必然导致失信于人;把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容易,没有预见到许多事 情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头来一定是困难重重。因此,圣人对人们所说的大和小、难和易,究竟是大还是小,是难还是易都犹疑不决,很难做出判断。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最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本章分四层。第一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是道之总纲,为无为 不是不为,是尊道而为,顺势而为,不加主观臆想而为。事无事,是为无为之中为的准绳,为之时不妄想,不凭主观臆断而为,要从可见之客观事物 中分析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趋势及结果,从而确定如何为。味无味,是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情感的准绳,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 可得而贱。”这是味无味的最好注解。道之总纲:“为无为”,做事之准绳:“事无事”,处事之准绳:“味无味”。“事无事,味无味”是老子要 人们尊道而为的具体法则。第二层:“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味无味”,即不凭自己的主观感情用事,不凭自己的主观感情处事。一般人认识事物,都是从一己之主观出发,或以 为大,或以为小,或以为多,或以为少,这些皆是自己主观认定,感情用事之结果;不论怨大,怨小,怨多,怨少,都应当“报怨以德”,即用上德 来回报怨,因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唯有用上德之“容”,即接近于“道”的“宽恕”来回报怨,才是“味无味”。“事无事”,即做事的时 候不主观臆断,不去人为判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要从可见事物中善于见微知著,原始见终,从而确定为什么不为什么。《道德经》第二章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难和易对于一件事而言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只见看得到的“易”,不见看 不到的“难”,忽视难,实难非易;只见看得到的“小”,不见看不到的“大”,忽视“大”,实大非小。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所谓的“易”事转化 而来,轻视“易”,忽视难,则成为了难事;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所谓的小事发展变化而来,轻视“小”,忽视大,就成为了大事。所以老子说“图 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说的意思是:做事情时,从可见的“ 易”中,勾画想像出难的方面,从可见的“细小”中,发现发展变化后大的趋势和结果。因为难事是从所谓的“易”事转化而来,轻视“易”,忽视 难,就成为了难事;大事都是从所谓的“小”事发展变化而来,轻视“小”,忽视大,就成为了大事。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以为是做大事情 ,只是事无事,顺势而为,所以能成就那些大事。第三层:“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一般人只凭自己的主观妄见,把许多 事情都看得非常简单容易,见“易”而不见难,很轻易就答应别人,而做起来实难,结果易事成了难事,没有办法兑现自己的允诺,最终失信于人。 把许多事情都看得很容易,看不到许多事情难的一面,轻视“易”,忽视难,到头来一定是困难重重。因此老子警告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还进一步指出对于难和易,连圣人都迟疑,难以做出判断。言外之意,对于难和易一般人却轻易臆断,岂不是胡闹?第四层:“故终无难矣 。”这一句和章首呼应,是对全章的一个总结。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最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本章主旨在于,不因个人情感用事 ,不凭个人感情处事,不主观断事,不以个人想法做事;而应当对事物客观对待,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即尊道而为,顺势而为;善于见微 知著,原始见终,知事之原因和走向;善于见易识难,见小识大,懂事之无常和反复。如此就不会有失误或失败。毛泽东主席对老子思想理解的最深 刻,运用也最自然。我们仅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侧面为例来加以说明。毛泽东主席建立的是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开始阶段很小,也很弱,一直到 抗日战争后期才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不仅看到了这支军队来自百姓,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子弟,更看到了这支军队背后的巨大力 量。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军队走到哪里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和那里的人们群众打成一片,得到那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主席的人们 军队,前头的军人,后头是老百姓,老百姓是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胜利,绝不仅仅是军队打的胜仗,而是军队和人民一起这一股巨大的洪流,冲击着一切反动势力,因而无往而不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