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巷旧事||王敏

 古城文化界 2020-09-30


 作者简介

王敏,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在《无名文学》、《沧州晚报》《燕赵晚报》、《散文风》、《乡土作家》等纸媒,网媒发表散文,随笔多篇。现居石家庄。

老巷旧事之——

逝去的茶馆与我的表大爷

对于那些需要人提醒才能想到的过往,并且当那个遥远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那份惊喜和激动甚觉它愰如出现在我的前世。

再次重温那时光,会认定是发生到上个世纪的事情,甚至还要遥远。那感觉,用温暖形容其实并不确切,它犹如从深海里打捞出来,定为亲切或者其它什么,在认知里也并不足以表达的精准。从而,无法达到自己的心境。一份不能表述的情怀。 那些被几十年周尔复始的日子所掩盖起来的流年,是一份岁月尽头的怀念。

我表大爷,是距今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故乡人。当朋友无意提到时,倏然,有一种想念袭上心头。他的脸如此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双老而昏花的眼晴,还有被灶堂里,熊熊燃烧的煤火,映红的脸。 是的,是常年被煤火炽烤的脸,无论春夏秋冬。 我大概见过老北京的茶馆,也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改编剧。在童年匮乏的年代留在记忆里的“大赤包”,也定格在远方,早已被多年的往事所淹埋,那些久远的东西,像故乡留在心头的影像,越来越淡,它模糊在生命的尽头,几近消失的毫无踪影。 现实中我的表大爷就是烧茶馆的。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位他的职称更加准确。

表大爷是我家拐了几道弯的的老亲,我爸称他表哥,一位印象中老实巴交的苦命老人,他中年丧妻,和唯一的儿子小山哥相依为命。记得小山哥年龄很大才娶上媳妇儿,媳妇生产时因大出血离世,她留下的那个孩子,当时靠喂同村的羊奶得以成活。这个一出生就丧母的女婴,便由表大爷和他儿子艰难养育起来。由此,我母亲当年是给过他们不少关照的,从两个男人和一个婴儿的吃和穿等。 表大爷经常在晚上来我家串门,那时候,农村的街门,一般要到睡觉前才插上门栓,所以表大爷来我家时,他会在院里有意识的轻咳两声,我们便知道是大爷来了。直到现在,我还能特别清晰地记起,那种属于大爷的带有招呼性的咳嗽声。和父母絮起家常时,他除了“嗯”“啊”,再无回复。他沉闷的性格和一年四季毫无表情的脸,反倒像我的父母在自说自话,或许权当他是个完全信赖的倾诉者。

大爷的茶馆即没有《茶馆》里的招牌性桐制大茶壶,也没有闲坐品茶畅聊的人。其实大铁锅里全天侯烧着开水的。不知为何村人却叫它茶馆。 大爷的这份工作是村里的委任,当年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们在田里劳作,按出勤情况,视男女出力大小挣得不等的公分,然后,按公分分配全年粮油。对于大爷的分工,有照顾的性质。村民可在饭点,收工之后,到茶馆去打开水,是那种现在根本见不到的竹壶皮的暖壶。每壶水需付二分钱的水费。 我不知道表大爷的腰本来就罗锅,还是由于长年窝在煤灶前导致,致使他淹没在蒸腾的大铁锅的蒸气里,拿着水舀为人灌壶的时侯,他的驼背尤为突显。 他仅依靠挣着这份长年累月地烧开水、替人灌壶的工作,挣得能够维持温饱的收入却踏实本分,从无任何怨言。这一点是村里人一致的评价。对于命途多舛的他,乡邻们同样怜惜,把家人的衣服鞋子拿给他,在他那张木讷淡然的脸上其实是挖掘不出任何表情的,也不会多说一句话。

多年后,责任田分包到户,村里的茶馆便随之被取消了。为此,表大爷将近两个月闭门不出,失落了好一阵子。直到,他陆续操起祖传的烹饪手艺,在大爷的脸上,才又见了如往日一样平静淡然的表情。 多年前故乡的婚丧嫁娶,村邻会请他去做八大碗的席宴。他不收任何费用,纯粹乡间人情。在宴席前几日,主人请去大爷商讨食材的用量,按照大爷的计划,列出釆买单子,一一选购。之所以村邻相信大爷,终究是因他为人老实厚道,从不给主人家有任何浪费,边边角角食材合理利用。因此得到信赖和敬重。

在外多年,我是参与过很多宴请,也吃过就近的比如正定八大碗,……每次见到梅菜扣肉的外观,就会想起过大爷的老席的其中一碗,却味道,着实没有记忆中大爷做的老席的味道。那种在大爷的蒸煮煎炸中,所流溢出的,带有家乡席味的菜肴,在不止一次地怀念里,倍增馋涎。清淡不腻的碗底粉皮,回味绵长的先煎后蒸的肉香,在经济落后的年代,那种只有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宴席上才能吃到的带有大爷特有厨味的席间饭菜,在记忆里可谓永生难忘。已有至少四十年没有再品尝到这种菜肴的滋味了,大爷做古多年,他的祖传后继无人,倍感遗憾。

相信很多人会怀念记忆中家乡老席的味道,那种旧日里的亲切,那已久违的舌尖上的幸福。 很怀念那个温暖的茶馆,那个给村人带来方便和愉快谈笑的聚集地。至今几十年过去了,依旧能想起有着表大爷驼背忙碌身影的当年茶馆。如今在那个位置却再也找不到茶馆的影子,它早已被密集的诊所和超市所替代,如那富有年代气息和历史性的过往,村民已无需再到茶馆去取得一壶开水,村庄也随时日,日渐繁荣。

那种回忆里的再现,令人愉悦,被思绪拉回那个至纯至真的年代,捡拾起难忘的那些人,那些事,重温一份消失在远方的美好,是一件感怀万千的事情。

古城文化界

努力打造以纸刊,网站,微信平台三位一体。积极传播正能量,创办宗旨“立足古城,放眼八方,推介精品,惠及万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