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届“香公杯”乡愁诗文大赛初选入围作品|| 陈茗薇 《心头的美食记忆》散文

 古城文化界 2020-09-30


心头的美食记忆

作者:陈茗薇

那年冬天,久居北京的大伯和大哥回东北农村,想探望老家的亲人们。途径吉林市,来我家住了两天。我陪他们去雾凇岛看雾凇、赏雪景、拍照留念,保存下许多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这让他们格外的开心畅快。“历尽天华成此景”,观赏过这个梦中常见、再熟悉不过却又新意频现的人间奇景,大伯和大哥齐声赞道:吉林市不负“雾凇之都”的美誉啊!

看完美景,一定是要品美食的。我征求大伯的意见:您最想吃点什么?大伯脱口而出,白肉血肠吧。“上了年纪,理应亲近清淡,可还是想再尝尝这口钟爱了一辈子的老味道。”小时候开始,于心中根深蒂固的美食,成为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是人之常情嘛。

我们来到北京路上的一家传统老店。热气腾腾、香气缭绕,年近九十高龄的大伯吃的很尽兴。他连声称赞,还是家乡做出来的口味地道正宗啊。

我和大伯、大哥说,喜欢这口老滋味这么多年,还不知它的身世经历吧?这是一道“有故事”的菜呢!

白肉血肠是满族的传统美食,它出现在三百多年前。满族人家祭祖、续家谱、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品尝这道美食。喜欢香浓、重口味的食客来到吉林市,是一定要品尝一下这道声名在外的东北特色菜的。

相关史书上有记载:“满族祭祀为大喜事,人客多,不兴上礼,凡来者,一律白吃,为拉大伙吃的好吃的全,使宾主男女老少同食共乐。清代沈阳和吉林地区开设的白肉馆,都兼营血肠,成为东北三省满族特有的传统名菜。”

大哥说,难怪,老百姓长久用舌尖和胃口验证的好味道,才能称得上传统美食,再加上文化这个佐料,它就更加有滋有味了!

我同意大哥的说法。很早以前,就听过一个朋友讲述白肉血肠的前世今生,也让我对这个貌似有些俗气且重口味的菜品有了新的认识:

相传,清康熙年间,在吉林城西南小白山与古船厂附近有一家门面不大的小酒馆,专门经营满族人喜食的“煳白肉、清血肠。”那时的老船厂为木材上下游的集散地,又是清朝水师营建造战舰的所在地,造船工匠、水师官兵、放排工人、平民百姓常在这里聚饮,以食老白肉血肠为快。

按朋友的讲述,白肉血肠作为一道菜,一路走来,也是经历了坎坷不易、起起落落才有了今天的红红火火、声名远播。

白肉血肠见诸史料可上溯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年间,当时有一位叫白树令的人在吉林市炭市胡同经营白肉血肠馆,由于生意红火,几经搬迁扩大规模后制作工艺日臻成熟,民国初年这门绝艺传给了葛青山。解放后,葛青山在水门洞开起了老白肉馆,后来又迁至河南街,将绝技传给了徒弟张春田。因为味美价廉,一时间顾客盈门、生意火爆。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砸了白肉血肠的招牌,老字号的白肉血肠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初期,吉林市河南街上又恢复了经营白肉血肠的太盛园白肉馆。张春田把这道菜的制作工艺传给了徒弟张洪斌。师徒合力,让这道传统美食在市场的大潮中展现新的容颜。

脆嫩的血肠、薄如蝉翼的老白肉成了饕餮食客的心头爱。大快朵颐之后,食客都会说,没见过吉林雾凇就算没到过松花江,没吃过白肉血肠就算没真正到过吉林市!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白肉是五花三层肥瘦适中的带皮猪肉,血肠由猪血灌制。东北人做菜追求重口味,爱放酱油,但这个菜品却是个例外,人们有意保留食材原本的样子和味道。于是,薄薄的肉片如清水芙蓉,白嫩洁净,所以叫白肉;而血肠个个形如灯碗、不粘不碎、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所配佐料五味俱全、蘸料多种多样,麻辣鲜香粉墨登场,皆是用来烘托和辅佐血肠的好口味的。

说起来,我和大哥很像,白肉血肠也是我小时候打牙祭的美食。每年新年前姑姑家杀年猪,爸爸常常带我一起去。那杀猪场面对一个孩子来说极其血腥和惨烈,我是没有胆量到近前去观看的——有资料描述,“所谓血肠,即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肠,亦煮锅内”。因此,现杀现接的猪血灌制的血肠口感、味道才最佳。远远看到在那儿拼命挣扎着的猪,听到它呼天抢地、凄惨无比的叫声,我就无端地想,过于安逸肥硕真的会招至“杀身之祸”啊。

虽心中有许多不敢直视的胆怯,但新鲜猪血灌制出的血肠的美味,是一个孩子无法抗拒的诱惑。而且民间一直有猪血有补血清毒之功效的说法,因此更是得到人们的珍视。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年终岁尾,有白肉血肠做补给,人的肠胃和心理得到极大的慰籍和满足。它带来的愉悦感和充足的能量可以支撑人们快乐满怀、信心十足地奔赴新一年的生活。“按大哥的说法,这道菜,就是一个人能量的“加油站”。

岁月无言,日子平淡无奇悄然流逝,一道好美味将它点缀的国色天香、生机勃勃、意趣盎然……

如今,品牌老白肉馆的制作工艺可谓讲究,老白肉经过挑选、炙烤、排酸、煮熟和切片等五道复杂工序精制而成,口感和品质趋于完美,食之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嫩而不碎;肉是腰排,五花三层;片的白肉要‘薄如纸’,装在盘中要形若牡丹,“颜值”和味道兼具。

白肉血肠一旦落入寻常百姓家,外观和选材上就可以没那么多说道儿和讲究,而且可以再经过创造性加工,加入酸菜和粉条,增加了菜品的内容和层次感,更接地气、更具平民色彩。酸菜的友情加盟,让白肉血肠变得酸香迷人、倾倒众生,若遇喜欢挑战味觉极限、无辣不欢者,还会把辣椒在火上烧烤至红亮后捣碎,撒在菜上,再淋上少许热油。几种食材碰撞,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那种香气很奇特,是东北独有的味道,是冬天的味道,是黑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味道,是东北人深爱的家乡味道,悠远绵长远近飘香,四邻可闻,真个叫人欲罢不能、垂涎欲滴啊。

作家梁实秋在《雅舍小品·谈吃自序》中曾说:“偶因怀乡,谈美味乃寄兴。”这位漂泊异乡的老人,用文字记录那份浓稠得化解不开的故土情怀。除却心中的一些个人情感记忆,美食或许是在外游子对故土家园最大的情感牵系之一。

白肉血肠,对于生长在黑土地上的东北人来说,就是这样一种牵系。正如大伯和大哥的心中常念、日思夜想一样,它是东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放不下的念想,是一种将爱深深印刻在心头的难忘的美食记忆……


作者简介:陈茗薇,女,原名陈明威,另有笔名烽火佳人、南均等。1976年生于“果实之城”舒兰,1998年毕业于延边大学中文系。曾任《都市新报》《江城日报》编辑、记者,现就职于吉林省舒兰市委宣传部,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曾在“赵树理杯”全国乡土文学征文大赛、首届“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第二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第四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潇湘文化杯”征文大赛等征文活动中获奖。作品入选多部文集和选本。

责任编辑:南冰  一根筋

编       辑:晓梦  镜中人  宁静   云飞

执行编辑:云飞







总奖励6万第一届“香公杯”乡愁散文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