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惜缘文学》作家推荐之胡鸿:春天,让心情放飞—绿叶对根的诉说——向日葵开了—

 惜缘文学 2020-09-30
春天,让心情放飞
“绿遍山原白满嗝,子规声里雨似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近读宋朝诗人翁卷的一首《乡村四月》的诗,让我们想起了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田野,想起了春耕春种、耕牛、犁耙和农事。


桃花殷殷,杨柳青青,小桥流水,绿草茵茵。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放眼远望,四周景色宜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的春天,随着春眠不觉晓,我们的思绪也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灵感随着雨季的到来,开始疯长。此时此刻,我们何不忙里偷闲,放下手中紧张的活儿,到户外去走一走,去看一看。把烦恼抛弃,把晦气抛弃,让身体晒晒太阳,让心情自由飞翔。


如果你有好心情,可以一家大小,或邀上几个亲朋好友结伴同行,到蟠龙天湖和人民广场去领略一番云山秀水吧。在蟠龙天湖,到广场散散步,到龙珠岛爬爬山,到天湖划划游艇,与西江儿女浮雕拍张照,到石狗山一带天然的风景画前写写生,特别是那迷人的倒影,常常让人留连往返。在人民广场,不免首先可以参观一下没有围墙的政府大院,看看旋转不停的风水球,目睹一番云浮人杰地灵碑志浮雕,到长廊的木椅去淡淡心,然后,沿着整治后的南山河堤,你会发现很多很多正争奇斗艳的杜鹃花,红的、白的、粉的,美不胜收。如果你累了睏了,那就到软绵绵的草地上躺一会儿吧,遥望那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彩,如果你运气不错的话,还可认真阅读红艳艳的木棉花是怎样盛开,又是怎样旋转着漂落于地的。


如果你时间比较充裕,还可以稍微走远一点。云安的卧龙湖、杜鹃山、勒头沙、高吊水瀑布和凌峭岩、大坩山、云雾山等;新兴的龙山国恩寺、藏佛坑;罗定的聚龙洞和郁南的张公庙等都是春天踏青的好地方。如果你还想再远些,肇庆的七星岩、鼎湖山,德庆的蟠龙峡,封开的小桂林,怀集的世外桃园等等,也是春天散心的好去处。当然,如果你要驾车赏花自助游,最好还是到云南去,那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少数民族风情万千,是放飞心情的理想所在;如果你想去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那我建议你还是去江西的井冈山和湖南的韶山吧,那里路途并不遥远,来去方便,是红色经典旅游的首选之地。


我爱春天,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我爱春天,因为春天是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的季节;我爱春天,因为春天是播种希望、耕耘希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到春天,我的思想就会变得更加活跃,我的思绪就会变得更加敏捷,我的心情就会变得更加惆怅。我常常会由于发现了雨后春笋而感慨,常常会由于看到了种子发芽而惊喜,常常会由于目睹了含苞待放的花蕾饱含着晶莹的露珠而喝彩,常常会由于看到了嫩嫩的树叶反射着阳光而兴奋。由于爱着春天,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会挤时间到郊外去爬爬山,或是到乡村的田野去散散步,去看看农民朋友们犁耙办田,春耕春种,去闻闻乡间那泥土的芳香,去听听布谷鸟的催促和画眉鸟清脆的歌唱。春天的乡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可亲可爱,都是大自然中不可多得的风景线。桃花红、李花白、油菜开花黄橙橙。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芒果、荔枝也赶着时令心花怒放,吸引着嗡嗡唷唷的蜜蜂。山坡上,一丛丛竹林密密麻麻地抱地一起,有的即使多年已枯,但仍然枝杆相连,紧紧抱成一团,一阵风吹来,竹丛摇摆不定,相互摩擦,犹如千军万马般的呼啸,让人肃然起敬。山坡下,小溪淙淙,清澈见底的溪流从远山的脚下唱着泉水叮咚而来,绕过山坡绕过村庄,立志不改,向着大江东去。让我们寄身于森林里吧,听听那久违的松涛声;或是站在湖边,靠近杨柳,让我们屏住呼吸,静静地听听大地母亲歇斯底里的呼吸,感受一番春天的气息。


春天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阳光明媚的春天是那样的可爱,雨天更有雨天的润味。春雨绵绵,淅淅沥沥,像云像雾又像烟,世界竟如在水中洗过一样,清新自如,柔情似水。这时,你看远山如黛,云雾绕袅,云蒸霞蔚,好像自己置身于仙境。你看身边的树叶,嫩嫩的绿绿的,一滴滴小水珠晶莹剔透地挂在刚刚出芽的叶尖上,然后,慢悠悠地,从一片叶子上滚到另一片叶子上,像玩杂技表演,再欢蹦乱跳地躲藏在树底下。此时此刻,大自然正在生长着,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变得风情万种。小溪小河则在春雨的滋润下变得更加丰满依人。


然而,生命的春天同自然界一样,她仍然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幻想,富有诗意。人生的春天也是播种的季节,是耕耘的季节,更是吸取营养的季节。可是,青春易老,韶华难留。年轻的朋友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上我们珍惜机遇,放飞梦想,放飞心情,去搏击自己的人生,去建设自己的家园。
向日葵开了

喜欢向日葵,有很多的理由,不仅因为它长着一张永远微笑的娃娃脸,而且觉得它更像初升的太阳,给人温暖给人信心给人力量;喜欢向日葵,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为它已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灵深处,无论何时何地,当我看到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向日葵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想起母亲,想起葵花盛开的季节。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母亲来了,从老家到广东,千里迢迢,又是火车,又是汽车,除了带了我爱吃的家乡特产,还带来了一包母亲亲手种的葵花籽。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刚踏进家门,就不顾路上的辛苦,洗衣、做饭、搞卫生,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看到母亲不停地忙碌,妻子有些过意不去,就叫母亲好好休息。可母亲却生气地说,我是属牛的,做惯了,忙忙碌碌,这样才充实,如果叫我闲着,会闲出毛病来的。妻子无奈,只好由家务主角变成了配角,认真做好母亲的帮手。


小城的生活比较单调,除了让母亲出去买点菜,或带她到附近的商场逛逛,或陪她散散步外,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小城里我们既没有什么其他亲人亲戚,母亲又不懂粤语,所以,与左邻右舍的沟通成为母亲新的烦恼。母亲的郁闷被细心的妻子所察觉,果然不出所料,刚过十天半月,母亲就说想家了,吵着要回去。我们再三挽留,母亲年纪大了,来一趟也是不容易,我们既想多尽尽孝心,让她老人家过过城里的日子,又可以更多地享受一点母爱,共享天伦之乐。由于母亲酷爱葵花,为了让母亲开心,妻子放弃了紧张的工作,请假陪母亲去番禺百万葵园参观旅游。


在葵园,面对一大片一大片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平时内向郁闷的母亲似乎有些兴奋,她总是自言自语地说,在家里田头地角到处种的向日葵,在这里却变成了风景,连成一大片后竟是这么壮观,这么美丽。母亲像只勤劳的蜜蜂,徜徉在盛开的葵花园中,飞来飞去,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时而发出一声声惊叹,时而露出会心的笑容。没想到,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全被妻子用相机抓拍了,并制成DV,算作送给母亲一份特殊的礼物。从百万葵园旅游归来后,母亲对葵园赞不绝口,似乎对向日葵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回到老家后,母亲不仅自己亲自种向日葵,而且还广泛地发动邻居们种。母亲说,向日葵不仅可以美化我们周边的环境,而且,葵花籽又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休闲食品,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在母亲的宣传发动下,邻里之间种向日葵的人越来越多了,田角边、水草旁、自留地、菜园子和房前屋后,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向日葵。一株株向日葵,成了家乡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葵花似乎成了村里的村花。难怪许多外出的乡亲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四处都是向日葵后,感慨地说,家乡变美了。


受到母亲的启发,今年春天,我突发奇想,把楼顶的花瓶种上了向日葵。母亲得知后,也给予了极大支持。不久,一包经过母亲精心筛选的种子通过特快专递从家乡“飞”来了。听说要种向日葵了,正在迎接紧张中考的儿子也丢下复习资料,兴致勃勃地加入了劳动的行列,我和儿子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种一部分,看谁的长得好。一场春雨过后,一根根幼芽不断从花瓶的泥土中探出小脑袋。锄草、施肥、浇水,几个星期的工夫,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向日葵的叶子变得越来越大,绿茎变得越来越粗,并结出了一个个可爱的花蕾。眼看再过一段时间向日葵就要开了,谁知想不到的一场风雨,把几十株向日葵摧残得七零八落,有的拦腰折断,有的匍匐在地,看到这个场面,儿子心痛得要掉眼泪。为了不让向日葵再次受到伤害,我们一边找些小棍子把向日葵支撑起来,一边把它们全部搬进了阳台。中考过后,向日葵开了,一株接一株,开得那么的灿烂。儿子的同学听说我家的葵花开了,也一个接一个地争睹向日葵的风采。阳台上几十株向日葵摆成两排,像站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童,从早到晚,它们总是微笑着,直至笑成一粒粒饱满的种子。


我喜欢向日葵,是因为它们那金黄的颜色,抑或是它们那永远执着的追求。看到向日葵,我就会想起“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神话,看到向日葵那辐射的金发,挺拔的绿茎,我就感受到了它们那天真烂漫而充满阳光的生命。


绿叶对根的诉说
      多少次梦见老屋旁那几棵参天的古樟,多少次怀念湖畔那一排排挺拔的松柏,多少次浮现童年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多少次耳畔响起南归的雁鸣……,故乡,既遥远又亲近,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游子熟悉的记忆和久违的眷恋,是绿叶对根的迫切渴求和绵绵的叙说。


       不知是亲情的呼唤,还是心灵的归宿,清明期间,我们顶着毛毛细雨,追随着春天的脚步,在燕子的陪伴下,又回到了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


       几年的功夫,故乡附近的高速公路和硬底化县道乡道相叉而过。油绿天蓝鹅黄等不同品种的树叶点缀在四周的山野,一块块等待春插的水田浸满了雨水犹如一面面镜子,藕塘里一片片新长成圆圆的和刚刚冒尖的荷叶嫩嫩绿绿的。一丝沾满春天的花香味泥土味的阵风吹来,全身即刻感到无限的温馨。远远望去,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周围已被密密麻麻的新楼房所点缀。


       父亲领着我们,沿着村子的古老石级和新开的环村公路参观。一边走,父亲一边不断地谈起村子里几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谁家做生意挣了大钱,谁家的孩子没钱读书,谁家的小儿外出打工,谁家的老人已经过世,村里的大小事务如数家珍,他真不愧是村里几十年的“老村长”啊。

    

        当走到我家已倒塌的祖屋旁时,父亲温和地问,还记得小时候你们在小木楼上读书的日子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那怎么会忘记呢?那时我们家还很穷,我们住的两间破旧的祖屋是祖父留给父亲的唯一遗产。祖屋是用木头做成的,四角是由巨大的木柱子支撑,墙是用杉木板拼成的,由于岁月的洗礼,祖屋的颜色已变成了黄褐色。而屋顶和屋檐处却雕刻了许多龙飞凤舞的图案,虽然油漆已全部脱落,但工匠们那精巧的手艺却清晰可辨。据父亲说,祖屋大概是清朝道光年间修建的,至今已一百八十多年历史了。记得小时候,由于我们姊妹多,仅有的两间屋确是很难住得下,后来,父母想了许多办法,只好在祖屋的上半部临时搭起了一个小搁楼,把原来的房子变成了两层,并把男孩子安排住在小搁楼上。但由于我们小时候比较调皮,除了偶尔能听到大家的读书声外,常常会因为盖不上被子之类的小事而争吵不休,争得激烈时,会把小搁楼震得山响。这时,父亲就会爬上搁楼给不听话的人一点脸色看看,即刻,小搁楼马上鸦雀无声,一个个钻进被子里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后来,大姐姐大哥哥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了,唯有父母因为受到我们几个小弟弟小妹妹的拖累,一边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一边坚守祖屋里的清贫生活。直到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兄弟姐妹们多次商量把祖屋卖掉,把父母接到城里去住,但每次都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和坚决反对。父母说,他们已习惯了家乡的生活,他们过不惯城市的日子。我们说服不了父母,无奈,只好依了他们。前几年,父母打电话来,说祖屋快要倒了,不能再住了,要求我们做儿女的想点办法修缮一下,或者到旁边的菜地里重新建两间屋,但父母一再强调,房子不需要太大,够住就行。对于父母提出来的合理的最低要求,我们不能再推辞了。于是大家左拼右凑,终于建起了父母现在的住所。面对那倒塌的祖屋,我们感触良多。


        按照家乡的习俗,清明期间正是吊念先人的季节。在父亲的安排下,我们又先后来到祖父和曾祖父的坟前扫墓。在乡村的墓群里,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坟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座墓既无坟又无墓,其实就是一棵柏树,如果不是有块石碑,这棵柏树和山里的普通树木并无两样。父亲指着这棵树告诉我们,这是邻居阿海爷爷的坟墓。解放前阿海爷爷被国民党抓了壮丁,1949年被迫去了台湾。虽然离开了家乡,但阿海爷爷隔海相望,日夜都在思念着家乡,他写了很多很多的信,也寄了很多很多的信,然而毫无家乡的声讯。是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阿海爷爷完成了回归的梦想。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记得阿海爷爷第一次回家时简直是五步一跪十步一磕,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精神和身体状态还是不错的。当他回到久别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时,他泪如雨下,哭得非常的伤心,思念之情难以言表。后来,阿海爷爷也多次回家探亲,但随着年纪增大,回家逐渐变成了一种奢望。据说,阿海爷爷在临终前一再要求其儿女务必把他的骨灰带回家乡,他要长留家乡,不想再过流浪的生活。听着父亲的讲述,我们的心情非常的沉重。时过境迁,忆起当年阿海爷爷回乡的情景,真是睹物思人。如今,阿海爷爷终于长眼故土,实现了他的遗愿。这时,我采了一些野花和绿叶,放在阿海爷爷坟前的石碑旁,以示深深的悼念。


        故土难离。听了阿海爷爷思念故乡的故事,我们终于理解了父母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家乡,不肯我们把祖屋卖掉的良苦用心。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故乡就是根,特别是当父母百年之后,祖屋就是联系故乡的见证。如果我们把祖屋卖了,就意味着我们与家乡失去了联系,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与故乡繁衍生息的根断了,此时,我才感到父母虽然读书少,但悟性很高,他们想得全面想得周到。难怪如今即使我们的户口迁往何地,但户口薄上的籍贯却是永远记着故乡,这不知是否是对故乡的一种珍藏,抑或是对根的一种解读吧。


        从阿海爷爷的回归故事中,我们似乎略有所悟,任何人都犹如父母放飞的风筝,尽管你飞得再高,飞得再远,但你与父母的亲情就是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筝线。一个人又如一片绿叶,一个家庭是一根树枝,无数的家庭就组成了故乡的思念大树,而每一棵枝繁叶茂的思念大树则组成了华夏炎黄子孙的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告别家乡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家门前那几棵参天的古樟仍然是那样的葱浓,村后湖畔的一排排松柏仍然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童年中的那条清澈的小溪仍然是那样潺潺的流淌……


《惜缘文学》作家档案
             
胡鸿,笔名江边鸟、眸子,广东省作协会员,云浮市作协副主席,长期在基层宣传部门和党委机关从事新闻宣传和公文写作工作,现在云浮市云城区委机关工作。从1989年发表作品以来,有许多的新闻作品和诗歌、散文、小说、通讯、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日报》、《南方》杂志、《羊城晚报》、《南方农村报》和《云浮日报》等发表,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征文获奖。著有诗歌散文集《遥远的风筝》、长篇纪实文学《年轻的记忆》、中篇小说集《大雁南飞》、散文集《岁月如歌》和《幸福是一种心境》等五本个人专集。
《惜缘文学》工作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