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胡长安: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

 惜缘文学 2020-09-30

《山东诗人》《长河文丛》特约选稿微刊





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
---讀張穗強散文新著《遊蹤感悟錄》
胡长安


      我認識穗強兄是2013年蘇州市舉行的“第十一屆泛長三角知青文化研討會”上,他是那次會議的邀請嘉賓,主辦方安排他作會議發言,他當時演講的主題目是《海外知青文化的社會特徵》。當時大家饒有興致地聽取他介紹包括港澳在內的海外知青群體的成因及生活狀況,一代知青在海外的奮鬥拼搏經歷,以及開展海外知青活動的特色,他那粵味普通話和侃侃而談的演講風格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當時是代表“重慶支邊戰友聯誼會”這個知青組織參會的,並向會議遞交自己寫的一篇題為《知青文化淺議》的論文。會議結束後,穗強兄根據會議發的通訊錄常給我發來一些知青文化信息,如比江蘇知青王家林寫的《知青上山下鄉的評價思辯》,以及他為此寫的評論《一篇代表知青正義呼聲的好文章》等,讀後我有時也會發表一些看法意見,一來二往,我們竟成了心靈相通的網友。後來,張穗強先後把他2012年在香港出版的著作《走出膠林》、《遊覽與探究》寄給我。《走出膠林》是他的知青情懷作品,很大篇幅是回憶描寫他在海南生產建設兵團的生活,而我是下鄉到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在雲南兵團整整生活了8年,也是以種植橡膠樹為主的,所以他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鳴。
       2016年8月,穗強兄的新作《遊蹤感悟錄》在香港出版,很快我就收到他寄來的新書,讀後感受良多。相對於他之前出版的旅遊散文集《遊覽與探究》,雖為異曲同工,卻更具特色。正如作者所追求的那樣,是通過旅遊足跡探索歷史人文,融社會研究于旅遊文學之中,這無疑是作者全新旅遊散文寫作風格的踐行之作。仔細讀完全書後,深感作者絕非像一般遊客那樣走馬觀花,也不是一般的散心休閒,而是在遊覽和寫作過程中不斷地深思反省,在引導旅遊,發掘歷史,思考等方面,都做足了功課。
       作為旅遊散文集,當然要向讀者介紹旅遊地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這方面,作者收集、核實了大量的資料,並在遊覽過程中進行了仔細觀察和詳實記述,對旅遊地的交通、路況、路程、方位、地理甚至地質特點,都做了準確描述,詳細到可以給打算去那裡的遊客作“出行攻略”。在《遊蹤感悟錄》的“內蒙古篇”中,作者在“感受牧民風俗 領略敬酒盛情”的標題下,對蒙古族草原牧民斟酒敬客禮儀的“下馬酒”所作的詳細描述,更是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這類對當地風土人情,對當地吃、住、行、玩的細膩描寫,極易引起準備出行旅遊的讀者興趣,間接提高了這些景區的旅遊人氣。
       不僅如此,作者還對遊覽地的典型社會現象做作了詳細的社會調查。如《內蒙古篇》中,在“結束遊牧生態 旅遊文化興旺”的標題下,作者盛讚了改革開放以來,當地在國家民族政策幫助下,草原牧民結束漂浮不定的遊牧生活,形成了“定牧居住點”;隨著國家土地流轉制度的推進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落實,牧民的生活發生的天翻地覆變化;當地依託民族文化,開發旅遊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等等。
         我此前望文生義,以為柬埔寨的吳哥窟是一處與我國敦煌石窟、龍崗石窟類似的,以佛教經典為主的摩崖造像遺跡,讀了《柬埔寨篇》後,方知吳哥窟原來是擁有護城河、城牆、入城大道,以及眾多寺廟神殿的龐大歷史古城遺址。
        在《柬埔寨篇》的“民俗風情看金邊”及後續的一些篇幅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南傳佛教在當地的流傳,逐漸形成的佛教情況,以及金邊在柬埔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在書中詳盡地介紹了當地的風情習俗和服務業情況,包括經濟收入、貨幣流通、服務小費等,完全可以給後去的旅遊者起到導航用。本著事實求是而又客觀公正去探究歷史的淵源,去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本旅遊著作的一大特色。
        比如在遊覽布達佩斯時,作者面對塵封的歷史遺跡,通過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還原“匈牙利事件” 的來龍去脈。透過60年前那場雲遮霧障的腥風血雨,作者看到後來幾十年間,對社會主義陣營甚至世界歷史的影響,看到對中國後來的反右運動、廬山事件的影響。通過對這類事件過程的瞭解,讓讀者達作者書中所言的,“多了一份認識,多了一份感悟,對應如何認識歷史,尊重歷史,以史為鑒,也多了一份追求”。
        同樣作者在遊覽布拉格時,對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大政治事件—“布拉格之春”,也進行了深入描述和深刻反思。聯想到當時中國正處於的“激情燃燒的歲月”,作為歷經了“全國山河一片紅”,又捲入“上山下鄉”的一代知青,更加深了“人民創造歷史”,“歷史推動人類文明在世界潮流中前進”的體會。
       在整部《遊蹤感悟錄》中,作者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介紹描述柬埔寨。柬埔寨除因為它是中國的近鄰,與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交往外,它的現代史更是與中國有理不清、撇不掉的糾葛。特別是1970年3月美國趁西哈努克親王訪蘇期間,策動朗諾、施裡瑪達發動軍事政變後,西哈努克親王從此長期滯留中國,更是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直至1993年柬埔寨在聯合國監督下成功地舉行了大選,柬埔寨才結束了二十多年裡令人撲朔迷離,眼花繚亂,走馬燈似的政權更迭和血腥屠殺。其間,紅色高棉棉執政的1975年4月至1979年1月,正是中國即將結束十年動亂,並進行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變革過度期。但赤柬主要領導人波爾布特卻沒有及時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成功經驗和汲取挫折教訓,而被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沖昏頭腦,片面延襲中國曾盛行但已經糾正了的極左觀念,妄想在柬埔寨“一舉建成共產主義”。殊不知這種逆世界潮流而動的倒行逆施,最終搞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使得共色高棉政權在短短三年零八個月後就壽終正寢。
       作者在旅遊過程中,接觸到兩位親歷過那場“紅色恐怖”的旅柬華人導遊,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接受他們贈送的珍貴資料,結合柬埔寨官方展出的實景,向讀者揭示了赤柬統治時期的反人類暴行:在肉體上消滅階級異己分子;在經濟上消滅市場、貨幣等所謂“資產階級法權”;在文化上消滅城鎮和宗教信仰等人類文明;在生產和消費上實行烏托邦式的勞動方式和供給制;在道德倫理上取消個人財產和婚姻家庭。這些無所不及的其極愚蠢的做法,不僅使忍無可忍的人民揭竿而起,甚至令柬埔寨迎來越南軍隊的“解救”。
        通過這些描寫,作者在作品中的這樣一段話,確實引人反思:“一個在自己家園成長起來的革命政黨,一支建基於人民群眾中的革命軍隊,一個曾獲國際廣泛支持的統一陣線,曾在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歲月中創造輝煌,但卻這麼快失去政權,以至經濟崩潰,人心散失,最後徹底消亡,實在是當代政治風雲的一曲哀歌。”
        對於在旅遊中發現的不正常社會現象,作者也留下深刻的思考見解。如在《內蒙古篇》中,對鄂爾多斯依靠“羊煤土氣”等自然資源和外來投資的一夜暴富,違反經濟發展和城鎮化規律大興土木,違法舉債,造成數千座“爛尾樓”,形成臭名昭著的“鬼城”,以及十人九貸的“債城”現象等等。身為“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的作者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切中時弊地指出完全是“投資發展違背市場規律,片面追求政績和速度,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所導致。
        在我閱讀這部《遊蹤感悟錄》期間,正值“2016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重慶香山旅遊峰會”在重慶市召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理事會主席、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峰會開幕式上講了這麼一句話,正好給張穗強的這部旅遊著作作了註腳:“旅遊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是認識新鮮事物和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徑”。


          (作者是重慶知青作家、原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知青)

《惜缘文学》工作团队
主编:康楚逸士 紫藤晴儿 
惜缘文学编辑:子末 封面设计:利剑柔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