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体育比赛能成为“国民记忆”,那么在很多中国人心中,都还记得那些关于中国女排夺冠的历史瞬间。 父辈们难忘她们在1981年拿下首个冠军的振奋时刻,年轻一辈对2016年里约奥运的巅峰一战还记忆犹新。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我们的长辈,都曾经看女排的比赛,看到激动落泪。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陈可辛今日上映的新作《夺冠》,来重温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提档9月25日的《夺冠》,也成为了率先登陆今年国庆档的“先遣部队”。 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对女排这支队伍很有感情。 她们是让整个时代的人都为之热泪盈眶的集体泪点,更承载了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夺冠》这部电影最直接的观感,就是“燃”和“炸”。 “燃”在于代入感极强的比赛现场,仿佛让观众就坐在现场观战一般紧张刺激,这是竞技体育的最大魅力。 “炸”在于精准地呈现女排精神,“十冠王”的背后是面对挫折的不屈不挠,愈战愈勇。 当然,要想在一部电影里,完全重现中国女排近40年的峥嵘历程,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何做取舍,成了摆在陈可辛导演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他没有选择面面俱到的全景式展现,而是开始做”减法”。 他用了3场比赛、2代传承和1种精神,勾勒出了女排队员最动人的故事,还有代代相传的拼搏态度。 从1981年至今,中国女排一共拿过5个世界杯冠军、2个世锦赛冠军、3个奥运会冠军。 这支队伍曾经10次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被大家亲切地封为“十冠王”。 中国女排经历了大大小小这么多场比赛,选择哪场作为重点拍摄呢? 在电影《夺冠》中,集中呈现了三场精彩的排球大战,分别是: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日之战,2008年北京奥运中美之战,2016年里约奥运中国巴西大战。 选择这三场比赛,导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影片开头的那场中日女排大战,同样也是女排国家队的起点。 “最紧张的时刻到了,15比14!” 伴随着激昂的解说声,《夺冠》将观众瞬间带回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的赛场。 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鏖战“东洋魔女”日本女排,随着关键一球的拦网成功,中国队赢了! 整个中国都为之沸腾,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当时的《人民日报》甚至用了头版一整版报道女排夺冠。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迫切需要一件在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的事情。 女排如果赢了,中国就赢了,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领域。 在这场中日大战中,郎平也获得了“铁榔头”的称号,中国女排从此开启了五连冠的传奇之路。 ![]() 作为在中国主场第一次举办的奥运会,又是作为传统优势项目,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女排的压力可想而知。 时任中国队主教练的陈忠和,和时任美国队主教练的郎平,在这场比赛中从昔日的队友、朋友变成了场上的对手。 曾是中国女排头号功臣的郎平,在这场比赛带领美国队战胜了中国队。 一时间争议四起。陷入低谷期的中国女排队,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呈现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大战”,郎平回归中国队主教练,带领新一代女排姑娘出征。 此前在小组赛中,中国队以第4名的成绩勉强进入淘汰赛,迎战当时世界第一、主场作战的巴西队。 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女排与巴西队的交手战绩为1胜18负。 即便这样,中国女排仍顽强地以3比2淘汰巴西,不仅成功挺进四强,还一鼓作气拿下奥运冠军,重回巅峰。 陈可辛导演竟然真的将中国女子排球队请到了剧组,让女排姑娘们自己演自己。 试问还有谁,能做到如此的“神还原”呢? ![]() “朱婷,为什么打球?” 巩俐所饰演的郎平教练,大声问着新一代女排国家队队长朱婷。 彼时《夺冠》中的朱婷,还没找到真正的答案。 她心里憋着一口气,大声喊着:“成为你!”嘶吼之后还带着情绪反问说,“满意了?” 郎平听后把球狠狠扣在地上:“那你就搞错了!” 球员时期的“铁榔头”,几乎是所有女排运动员心中最高的目标。 她把郎平常年伤病造成的高低肩,还有微微含胸的惯性姿态,以及那种杀伐决断的眼神,全都传神复现出来,让人忍不住感叹“连背影都会演戏”。 在中国女排的历史上,郎平是唯一一位作为运动员和主教练都获得过奥运金牌的人,是当之无愧的女排第一人。 但《夺冠》并没有拍成一部简单的《郎平传》。 导演用郎平这个关键性人物,串起了“老女排”和“新女排”两代人的传承,让过去与现在两段时空交织在一起。 郎平18岁进入国家队,1981年女排世界杯作为主力球员,用其强劲而精准的暴扣,让对手闻风丧胆,主攻手“铁榔头”从此家喻户晓。 “四十年前,我们是从这里出发的,今天我又回到了这里。” 镜头追随着郎平,重回中国女排的第一个训练基地——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 在条件简陋的训练基地里,女排姑娘们训练起来简直不要命。 她们必须练到足够快,对墙传球快到手速模糊;足够重,举重练习练到双腿颤抖汗水浸透;也够疼,木棚里的木屑扎进肉里,血肉模糊…… 就像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所说,“下意识怎么来的?是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这种百折不挠的拼劲,正是女排精神的底色。 在拍摄80年代女排戏份时,剧组搭建了一个实景的漳州训练基地。他们甚至把老基地的地板一块块从漳州搬到北京,这些地板上都是当年女排运动员的血、泪和汗。 在“老女排”的队伍中,除了有郎平,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陈忠和。他曾经是女排的陪练员,后来又担任了八年中国女排的主教练。 ![]() 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巅峰一战,是电影中的高潮篇章,同样也是“新女排”的战场。 已经成为主教练的郎平,面对新一代女排队长朱婷,心中忍不住涌起千言万语。 “其实,我就是放不下,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 新老女排中,不仅有荣誉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活出每个人身上的使命。 她对朱婷说,“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但片中还有许多文戏和情感戏,对她们来说挑战不小。 电影重现了“中巴大战”赛前一晚的谈心场景,队员们哭成一片。 她们都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的共同走过太多难忘的岁月,一起抗过最难的比赛,是回忆起当时并肩战斗的场景,又一次忍不住触景生情。 陈可辛导演直言:“拍电影不是模仿秀,最重要的是要达到那个氛围。” ![]() 最后时光君想聊聊,《夺冠》这部电影描述的“一种精神”——代代传承的女排精神。 正如电影里所说,这是一种“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的集体荣誉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但凡有重要的女排比赛,街坊邻居们都会围坐在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前,还会搭配着收音机,大家一起加油,一起欢呼。 去年国庆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徐峥导演拍摄的《夺冠》单元,(恰巧和这部新片重名),描述的就是那个年代“万人空巷”看女排的场景。 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富足,更安逸了。 但同时,人们更容易丧失奋斗的激情和目标,那种有凝聚力的情怀,正随着时代的浪潮,渐行渐远了。 就像片中黄渤饰演的陈忠和说的,“以前我们生活很艰难,大家都需要女排精神,是因为大家相信我们会赢。现在生活发达了,好像大家不再需要女排精神,就可以找到信心了。” 真的不再需要了吗? 陈可辛曾说:“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起郎指导说的,女排精神是什么?不是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一分一分地赢回来。这是一部带着使命感的电影。” 2019年9月14日,当女排世界杯中国首战对战韩国3:0胜利后,主帅郎平这样说:
“我不知道别人需要不需要中国女排,但是我需要。” 中国女排,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