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第一家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今年,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已经从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批专业智库之一,成长为我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智库中的一员。 今天,“使命·传承·创新”:科技智库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三思派特整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供同行交流。 使命·传承·创新 :科技智库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现场 第一个十年(1980-1990) 改革开放 应运而生 1980年2月5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的消息。 成立初期,通过成立学术委员会,聘任特约研究员等构建“小实体,大网络”研究体系。上图为创始所长周克主持特约研究员聘任仪式 1981年,全国科技与经济专题学术讨论会在无锡太湖饭店召开 第二个十年(1990-2000) 精耕细作 砥砺前行 20世纪90年代“下海潮”席卷全国,科学学所坚守初心,迎接挑战,顺应时代潮流不拘一格引进外脑资源,核心团队进一步凝聚,战斗力量更加充实。通过全体科学学所人的团结拼搏,上海科学学事业在改革的浪潮中稳步前行,并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 1990年,科学学所顺利完成国家科委的重大课题《中国微电子技术前景应用预测》,时任国家科委主任朱丽兰亲临会议听取课题组汇报并给予好评。课题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科学学所争得了历史上的“最高荣誉”。科学学所还以承担《2000年上海科技发展战略》课题为契机,迅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广泛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社会培养了诸多栋梁人才,为上海的科学学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十年(2000-2010)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前辈的影响下,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科学学所抵住了“下海浪潮”的诱惑,悉心呵护科学学事业未来希望的种子。期间,科学学所研究团队迎来建所历史上第一位海归,招录了建所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科研人员。 在这一阶段,科学学所在国内率先开展技术预见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连任全国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确立了在全国技术预见领域的领军地位。此外,还率先向市科委建议进行上海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率先提出建设上海科普场馆、建立上海科技评估体系、大学建立“科学商店”等建议,组织编写国内第一本大学教材《科学学与科技创新管理》并在高校开展教学。 技术预见成果 2001年,举办上海市“十五”期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启动会议 第四个十年(2010-2020) 不忘初心 跨越发展 在2010-2020的十年间,科学学所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加快建设专业化、平台型、有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在上海市科技党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科学院的关心支持下,科学学所致力于平台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打造智库品牌,构建了紧密的国内外软科学研究网络,搭建了立体化的学术活动体系,更加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人才优势和能力优势,主动发挥地方智库的作用,把握国家和上海的科技战略需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重大问题主动建言献策,相关成果被中办选录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同志批示和表扬。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部分研究成果 浦江创新论坛——2019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 会议主题——预见未来:2035的科学、技术与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