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作家张宝树||为作家、诗人和画家们祈福——

 惜缘文学 2020-09-30
惜缘文学
今日精选
张宝树
(精品散文欣赏)


张宝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长、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散文福地》主编。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文化随笔集十余部。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当代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17年9月又荣获“中国艺术百花奖”;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授予“世界当代八大文化圣贤”等数项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山东诗人》《长河文丛》特约选稿微刊


为作家、诗人和画家们祈福——
《幸福在彼岸》自 序


张宝树


新世纪伊始,当我刚刚从病魔的“死亡陷阱”中挣扎出来,我真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新生的愉悦和欣喜,就仿佛了一场恐惧的梦魇,熬过了一个漫漫的长夜,一觉醒来,新的生活图景便马上五彩缤纷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样。我惊喜地庆幸我的新生,我热烈地拥抱我的新生。


能够活下来,该多幸福!年初的好些日子里,我一直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细心地测度者我的体力、智力、免疫力和生命力,我终于放下了悬揣的心,于是我的自信心开始逐渐恢复起来。这时我特别喜欢听人家说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过不了多久,还是一条好汉”这一预言并不虚妄。


然而,在更多的时间里,我还必须遵医嘱躺在床上。看不见外边生活的多彩影像,听不到外面社会的动感声响,我感到冷清与寂寞。于是我开始读书。一本本关于作家、诗人和画家的书,就像一扇扇窗子,“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书籍顿时给我打开了一扇扇感受缤纷世界的窗子。我试着把对于这些作家、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记下来,一点点积累我读书的心得,然后经过较为沉静的缜密的思考,写成了一片片读书随笔。随后,我有开始整理我往日的书稿,其中有品读绘画作品的随笔,有记叙著名作家和书画家的文章,还有可以追溯到我个人的文学脚步的序文和跋语……


拉拉杂杂一大堆文稿终理出了头绪,我打算把它结集出版。起个什么名字呢?先想借用唐代段成式的笔记《酉阳杂俎》的名字,一想,不好,太生僻了;又想叫《艺文佳话》,不妥,似乎又有些俗;于是索性从文稿中挑一个题目,仔细想来,不但雅俗共赏,而且别有深意,那就叫《幸福在彼岸》吧。
我很欣赏这个书名。书名中两个关键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十分切合这本书的内容。早年,我曾以这个题目一语双关地诠释过著名山水画家孙本长创作《河原嫁女》的艺术追求。我曾这样写道:“碑一样的大山,雄浑而凝重,晨风驾着岚气,在沟壑中唱着古老而苍凉的牧歌;山下黄河,滚滚东流去,霞光映寒涛;一队迎亲队伍正吹吹打打,喜气洋洋而过,红绸带、红头巾闪着耀眼的亮光,在黄河滩上跃动。锣鼓声喧,唢呐声脆,仿佛吹出了新嫁娘悲喜参半的泪花……啊,河边的小船儿,你多像一只吉祥鸟!你将载着新嫁娘到大河彼岸去耕耘爱情,收获幸福。”这里既描绘了《河原嫁女》画面的美感,有抒写了我的惊喜之情。文章末尾,我又写道:“显而易见,孙本长笔下新嫁娘的幸福,确实是在黄河彼岸的大山中,那么画家孙本长的幸福呢?不正是在向着艺术彼岸进发的辛勤的跋涉中吗?”一语点题,原来这“幸福在彼岸”就不仅仅是画家对画中人物的真诚祈祝,而且更是绘画作品达到一种完美境界之后画家全身心由衷感受到的一种愉悦和欣慰的体验。《河原嫁女》这幅巨制,在1998年8月至10月短短三个月期间,可是连获三项大奖的上品呀!这三项大奖是: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齐白石基金奖”和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大奖”。
“彼岸”一词,原是佛家梵语“波罗密多”的意译。《涅槃经》曰:“彼岸者,喻如来也。”《智度论十二》则曰:“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那么“涅槃”又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佛教用来喻示修炼所能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大乘佛教称“涅槃”境界是“常”“乐”“我”“净”四个字。“涅槃为彼岸”,“彼岸”一词用到我们这本书里,则赋予一种更宽泛的蕴藉,那就是文学创作和绘画艺术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的自由境界。然而“彼岸”又是哲学概念,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现象”即“此岸性”,而绝对达不到所谓“自在之物”的“彼岸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批判了这种囿于“此岸性”的观点,认为人类能够透过事务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破除了康德关于“彼岸性”的神秘不可知论。与此同理,不论作家创作,不论画家创作,只要他勤于耕耘,勇于追求,全身心投入,执著地探索通向文学艺术彼岸的道路,他们就都会获得成功和进入自由王国的希望。然而最幸福的体验,却是在这种奋斗、探索的过程中,这其中尽管有曲折坎坷,有流汗流血,甚至还会有失败,但最终能不断获得成功的幸福的,肯定还是那些持之以恒、英勇无畏的人们。
从这个意图上说,这本题为《幸福在彼岸》的书,就是要向广大读者生动地介绍一批持之以恒、英勇无畏地在文学艺术道路上执著跋涉的作家、诗人和画家,展示他们多彩的人生、精妙的作品、崇高的人格和艺术的魅力,希望广大读者能喜爱这些作家、诗人和画家,喜爱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并能从中获得艺术的借鉴和人格的感召。倘若如此,笔者大病之后,孜孜不倦,潜心攻读,辛勤笔耕的辛劳就算没有白费!其实,我和广大读者的心情和感受是相通的,不论现在还是过去,我在描画作家、诗人和画家向着艺术彼岸奋进的生动故事和他们愉悦幸福的感受,并解读着他们一部部或一幅幅作品的时候,我同样也享受着一种愉悦和幸福,这绝对是审美的诗性的圣洁的感受。而我的每一篇文章,也都充分表达了作家、诗人和画家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对我的感受和激励。不是有一句“登临自有江山助”的古语吗?如果我把我笔下的作家、诗人和画家比作“江山”的话,那么我阅读、研究、领悟他们的作品,就好比登临“名山大川”一样。宋人杨万里有一首诗,我也特别爱读,诗曰:“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相宜。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诗人说,江山的情思是不会辜负驾船的水手的,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山河总能在水手面前呈现出瑰丽奇特的姿态。关起门来寻诗觅句,不是作诗的好方法,而漫游在江河之上,自然会找到真正的好诗。同样,由于我走进了作家、诗人和画家的生活和作品之中,我便最先领略其风采,我也相信,久而久之,我在他们的“名山大川”中的每一次登临和漫游,都可以促成我逐渐向那完美的理想的艺术彼岸的贴近和靠拢。这也许是我写这本书的一种奢望。
春蚕吐丝,虽然想不到会织成彩锦,但是它们的辛勤与执著必将使那彩锦赢得世人的喜爱。
这番哲理是我从作家、诗人和画家的身上悟出来的。


22001年12月2日


(原载张宝树主编的“鲁迅年”文学丛书:张宝树著散文随笔集《幸福在彼岸》,北方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此书2007年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陈建功馆长亲笔签名)


惜缘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