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与受,是一种相互需要

 任之谈医学人文 2020-09-30

破题不难,如果能找到需要的价值,就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对于每年的611日来说,这样的需要又有另一番解读。因为6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这对于逝者是种延续,对于生者是种希望。

今年春天的电视剧《美好生活》中,身为出版社编辑的梁晓慧(李小冉饰演)日夜沉浸在丧夫的悲伤情绪里,直到她得知丈夫心脏接受者的资料,却又犹豫起要不要去接近。另一边,徐天(张嘉译饰演)自从换上了一颗“别人的”心脏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虽然他也想知道心脏给予者的信息,但几番周折后却无奈器官捐献中心把这信息列为保密条款,无从得知。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于那颗“心”的存在,让他们越走越近。

那么对于器官捐献者家属和受捐者来说,谁更需要谁呢?

首先生者有需要。每年国内因为各种疾病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数可达30万以上,而目前国内器官捐献的数量刚超过1万,这中间还有近30万的缺口。如果这只是数据统计,那么从家庭来看,也至少有近30万个家庭等待希望。其中还包括家庭的顶梁柱、劳动力等,如果有新的器官,或许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一片天。

那么对于逝者来说,也是一种需要。就像《美好生活》电视剧中描述的一样,当亲人的心脏在另一人身上跳动时,那么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捐献者虽然生命无法继续,但器官仍然在体现价值。电视剧用心脏移植更具有戏剧性,毕竟有“心有灵犀”一说。而且这样的爱已经从亲人延续到陌生人,更是一种大爱。

就像中文字“人”一样,逝者和生者就是人字的两笔,相互依靠,各有所需。在接触过的,或者耳闻的捐献者家属口中,已经不是捐献器官,更多地是提及帮助他人。甚至受捐者认为接受了移植之后,全家人一方面对器官捐献者和捐献者家人十分感激,一方面也对器官捐献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形成共识,去世后也要捐献器官,继续帮助他人。这样的爱心可以接力和永续。

目前国内有多个渠道可以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支付宝:在支付宝App首页搜索“器官捐献”,进入“施予受”志愿者登记网进行登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