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赢了这次,就有下次

 任之谈医学人文 2020-09-30

Nixon wins this one, and the next one.

尼克松赢了这次,就有下次。

这是电影《华盛顿邮报》的一句台词。同时也是真实事件的再现。

《华盛顿邮报》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传记片,于2017年12月22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凯·格拉汉姆和编辑本·布拉德利,于1971年6月刊登“五角大楼文件”,来揭发美国越战的秘密故事。

五角大楼文件的全名是《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它是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其中涉及的4位美国总统包括: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都面对是否卷入越南战争的必要性公开撒谎。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要知道60年代到70年代初也是反越战运动比较火热的时候。直到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

1971年,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把这份报告泄露给了《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在6月13日发布了第一则报道,震惊了美国。第二天晚上,《纽约时报》就收到了司法部长的电报,告知他们这样做违反了《反间谍法》,要求他们立即停止发表,并将文件归还国防部。但《纽约时报》拒绝了。

6月15日,《纽约时报》继续刊载了五角大楼文件的第三期报道。司法部无法强制《纽约时报》停载,于是将《纽约时报》告到了联邦法院。法官经过考虑后,对《纽约时报》发出了一个法庭禁制令,要求暂停刊载五角大楼文件的系列报道。受到法庭的禁制,《纽约时报》被迫暂停了第四期报道。

6月16日《纽约时报》在原来计划连载文件的地方换上了这条新闻:“应美国政府申请,法官下令《纽约时报》停止刊登越战文件,等待听证。”

电影《华盛顿邮报》描述的就是报社是否要继续报道该信息的来龙去脉。6月18日,《华盛顿邮报》关于五角大楼系列报道的第一期出版了。接下来,类似于《纽约时报》的遭遇,司法部来电要求他们停止报道。自然,《华盛顿邮报》拒绝。然后,又是法庭上的来回较量。

6月26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司法部三方一起参加美国最高法院听证会。

6月30日,最高法院宣判,法官们以6比3的投票结果,撤销法庭禁制令。法官布莱克这样解释: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让新闻自由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

后续的事件:其他一些报纸如《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太阳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相继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回到电影的结尾阶段,那么刊登这样的新闻导致最终的结果是否需要担心?凯·格拉汉姆对本·布拉德利这么说:

Oh,well,we don’t always get it right, you know.

We’re not always perfect but I figure we just.

keep on it,you know?

That’s the job, Isn’t it?

1776年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宣称:“新闻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石,任何一个民主政权都绝不应妨碍这种自由。”

1780年的《马萨诸塞宪法》中规定:“新闻自由对于保障一个国家其他自由而言必不可少。在新的联邦政府中,这一自由不容妨害。”

1791年12月15日美国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简称:第一修正案)禁止美国国会制订任何法律以确立国教;妨碍宗教信仰自由;剥夺言论自由;侵犯新闻自由与集会自由;干扰或禁止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讲到这里,告一段落。让我们回到事件的开始部分,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在国会、政府、法院三条路都走不通后,经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富布莱特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将文件交给报社,希望能全文刊载。

其次,我在这里给本文辟谣一下,电影中所谓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涉及尼克松总统是假的。因为该项文件完成于1969年1月15日,尼克松的就职典礼在1月20日才举行。他恼火的原因可能和泄密有关。

基辛格曾说:“这些泄密者在稳扎稳打地、有条不紊地摧毁我们……它可以摧毁我们实行外交政策的能力。如果其他大国觉得我们不能控制内部泄密行为,他们就不会同意与我们进行秘密谈判。”在尼克松看来,“泄密就是不支持政府”。

好了,任何事件的发生,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一个侧面。期望对整个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几乎不可能,而决策者往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出判断,不得不说是艰难的。吹个哨不难,难得是如何让哨音更响,传得更远。

了解更多人文信息,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