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强阵容的国产剧,来了。 单看这演员名单,就炸出了花: 张嘉益、周一围、谭卓、张天爱、梅婷、雷佳音、倪妮、张静初、蒋欣、朱亚文、杨洋、徐璐、尹昉、刘敏涛、陈数、陆毅、靳东、海清、冯绍峰、孙俪... 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几乎出动了大半个演艺圈。 导演和编剧团队,也都由大牌坐镇: 《走向共和》的张黎、《长安十二时辰》的曹盾、《老酒馆》的刘江、《天盛长歌》的沈严、《小欢喜》的汪俊... 毋庸置疑,这样的剧,就没有不爆的道理—— 《在一起》 昨晚开始,本剧将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广东卫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六大台联播。 同时,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网络平台跟播。 自从2014年广电确立「一剧两星」的政策,这种场景整整6年没出现过了。 可见这部剧的牌面有多大。 当然,能动员起这么多演员这么多资源,全因两个字: 抗疫。 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整部剧一共20集,分10个单元,每2集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相互独立,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疫情期间的故事。 编剧之一的六六曾发文称,「不能仅靠几篇网络文章就搞创作,要有真情实感,所以需要去一线找那个打动自己的人和事。」 就算一开始是被明星吸引而来,但刷过两集,就会被故事深深震撼。 本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 几乎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能找到原型。 譬如,第一个单元《生命的拐点》。 故事背景「江汉医院」,对应的正是金银潭传染病医院: 武汉地区惟一收治各类传染病的医院,被称为新冠疫情的「风暴之眼」。 张嘉益饰演的院长张汉清,原型便是56岁的金银潭传染病医院院长,张定宇。 他被人们称为「风暴眼里的逆行者」。 在抗疫期间,妻子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自己也深受「渐冻症」的病痛折磨。 但是,他不顾自己的病情,始终坚守一线。 「我必须跑得很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连续工作三十天,感觉腿都不属于自己了。 很多人问他,身体状况都这样了,为什么这么拼? 在漫长的将来,会一直歇着,但现在歇不住。 「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就让生活变得更丰满。」 周一围和张天爱,在剧中饰演一对并肩作战的夫妇。 他们的原型,是金银滩医院的重症科医生涂盛锦和护士曹珊。 为了节约时间,两人以车为家,在车上住了整整23天。 丈夫感染新冠住院后,妻子依然奋战第一线。 好在经过各种治疗,丈夫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谈及这段经历,他们不提如何辛酸,反而觉得那也是一种浪漫: 「住在车里,也是件挺浪漫的事。」 另一个单元《摆渡人》中,雷佳音饰演外卖小哥。 融合了两类真实的原型,白天是外卖骑手,晚上是志愿保障司机。 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无数人想要加紧逃离。 而他却选择留了下来。 为辛苦的医护人员,解决上下班接送和送餐问题。 武汉这座城虽然停摆了,但无数「摆渡人」站了出来。 ![]() 在《同行》中,杨洋饰演一位赶回武汉驰援的医生乐彬。 原型是华东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医生朱彬。 ![]() 疫情爆发时,正在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学习的他,立刻赶往一线。 然而,那时回武汉的交通已经关闭。 朱彬只能从上海飞往长沙,然后从长沙租车自驾回武汉。 租车公司得知他是驰援武汉的医生,立即免掉了3000多元的租车费用。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跋涉,最终抵达武汉的他,立马要求上战场工作。 ![]() 在《武汉人》中,刘敏涛饰演一名社区干部涂芳。 该社区的原型,是累计确诊患者达32人的武汉东湖新城社区。 这里的社区工作者们,每天都要从早到晚地奔波忙碌。 一天要接打200多个电话,大到为病患安排床位,小到解决居民的吃喝,甚至还要帮忙遛狗。 ![]() 而贾乃亮饰演的社区工作者,原型则是网上走红的「药袋哥」。 浑身上下挂满药袋,就是为了帮每个居民带回需要的药品。 通过封闭式管控和网格化管理,社区保证了居民的安全健康和正常生活。 实现了不再新增一例患者的目标。 ![]() 可见,本剧所选取的人物原型,涉及到了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 从医院领导到医生护士,从外卖小哥到社区工作者,都在这场抗疫之战中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分职业,不分地域,他们都是值得称颂的英雄。 ![]() ![]() 当然,原型只是创作基础。 一部剧能否成功,离不开导演对于场面氛围的生动还原,以及演员对于角色的精彩演绎。 拿刚播出的第一单元《生命的拐点》来说。 一开场就带我们回到了9个月前的紧张气氛里。 那时,全国人民都还在热热闹闹地喜迎新年。 谁也没想到,恐惧正在一些角落里极速蔓延。 江汉医院来了几位病人,症状都是发热、乏力、干咳。 进来的时候还是轻症,但病情恶化得特别快。 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病,「感觉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 医院变得人满为患,无数焦急的病人正在等待救助。 然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医生护士全都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员,更不幸被感染。 医护、安保、清洁等职位面临极大空缺... ![]() 张汉清院长,接下江汉医院疫情防治的第一棒。 在疫情迅速蔓延的时候,周围人都陷入了恐慌的情绪。 但他需要保持冷静,也必须保持冷静。 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合理安排布控。 ![]() 病房不足。 便紧急改造普通病房,扩大隔离病区,增加病人住院率。 人手不够。 就让行政部门下基层,党员优先去重症病房。 未来不知道会怎么样,但现在能守一天是一天。 「我们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把病人一分钟一分钟地,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 然而,此时的张院长已经患有渐冻症。 每晚都会抽筋,非常痛。 对于早期渐冻症患者的细节,张嘉益演绎得十分到位。 ![]() 有一回,在上楼梯的时候,突然抬不起脚。 为了不让其他同事担心,他假装自己忘了拿东西,折返回去。 ![]() 一边是渐冻症逐渐恶化,要求他退休回家。 一边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要求他挺身而出。 他,选择了后者。 ![]() 有一场戏,香玉看了心头一颤。 医疗资源不够,张汉清便向好友的医院借粮草弹药。 两人说好扛过这场大战,一定要痛痛快快喝一杯,谁知朋友却在工作中「不幸中招」。 他打电话慰问,反被朋友关心提醒: 「你有基础病,更要小心。」 让人难过的是,老战友之间的惺惺相惜,到底敌不过狡猾的病毒。 好友没能扛过去,还是走了。 张汉清得知后,一人到医院的天台上掉眼泪。 然而伤心完还得收拾心情,回病房继续工作。 ![]() 还有一场戏。 这天紧张的工作结束后,张汉清院长和谭松林副院长(周一围 饰),到医院附近的馆子吃夜宵。 张汉清开玩笑: 「吃一回就少一回啦,以后我(因渐冻症)缩成一小团,你要多推我出来走一走。」 谭松林听完,心里像被什么扎了一下似的,想劝张院长多休息。 但深知院长是倔脾气,谁也劝不动。 ![]() 灾难降临时,任何人都会产生恐惧心理。 但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镇定和冷静,才能给生命带来希望。 不是说他们都是天生铜头铁臂,百毒不侵。 而是他们更敢于迎难而上。 人类不可能按下时间的暂停键,更不可能让时间倒流回疫情没发生的那刻。 但正是有了无数坚韧拼搏的医护人员,我们才可以创造疫情的拐点。 ![]() 《在一起》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过度的戏剧化处理。 而是通过自然的还原和生活化的演绎,用质朴的力量呈现出那些不平凡的人与事。 剧中,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只有战士,不分男女。」 终于有一部战疫剧,以客观的立场,记录了前线的巾帼英雄。 这些,或许更加符合我们的集体记忆。 ![]() 张天爱饰演的护士,每天都要照顾无数病人。 为了节省防护服,不敢喝水,怕上厕所。 一天超8小时戴着口罩,脸上勒得全是红印。 但这些不算什么,最难的挑战是,病人经常处于不稳定的极端情绪中,把痛苦和不安,统统发泄到无辜的护士身上。 ![]() 她也会感到委屈,但不能哭,毕竟护目镜只有一个,哭花就没有了。 更难受的是,得知身为医生的丈夫,感染了新冠。 丈夫说:「如果我扛不过去,我愿意捐献遗体,进行医学解刨。」 她听完默默走出病房,在外面泣不成声,但哭完还得回到岗位上。 ![]() 谭卓饰演的ICU主任,在一线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根本没时间回家。 难得来看儿子的击剑比赛,接到一通电话,便火急火燎地赶回医院。 ![]() 她怕儿子埋怨自己没信用,比赛还没看完就走了。 更怕自己有个闪失,无法再和家人团聚。 最后,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强装出一副轻松淡定的样子。 只有给自己穿上一副坚硬的盔甲,才可能战斗到最后。 ![]() 有一个镜头只有短短几秒钟,却让人感慨万端。 为了轻装上阵,女医护们齐齐剪了短发。 在照镜子那一刹,自然会露出了一丝不舍。 但这份不舍转瞬即逝。 下一个镜头便已是一往无前的气势。 ![]() 女性在这场疫情期间的付出是需要铭记的,也值得钦佩的。 在武汉抗疫的前线,女医生超过50%,女护士超过90%。 她们果敢独立,不只能顶半边天,更是战胜新冠肺炎的中坚力量。 ![]() 平日里,他们或许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但在疫情期间,却勇敢地蜕变成了一个英雄。 让我们在死神的阴影里,窥见了一缕光。 正是这些无数的小小微光,一点点地汇聚起来。 才形成一束温暖的火把,为国人驱散着惊恐和忧虑。 在一起,无论多么孱弱的身体,都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无论多么艰难的处境,都可能出现绝地反击。 ![]() 最令香玉惊喜和感动的细节,其实是片尾的设计: 演员们一个个摘下口罩,露出灿烂地笑容。 只要我们齐心,彼此相助,一定会最终战胜这场灾难。 如今,我们不是已经在许多地方都能够脱下口罩,尽情地大口呼吸了吗。 但可千万别忘记了,这一天,来得是多么不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