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击式教育:医生也治不了的病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9-30

 01 

前段时间微博的一个热搜引起了无数人的议论:

“患抑郁症的孩子”

一个患上了抑郁症的孩子去医院复诊,

等待的过程中在看书,

被医生正好看到。

医生表扬了她:“这孩子真用功”

话音刚落,

孩子的母亲就接上了话:

“用功?假用功!”

当医生想要给心灵破碎的孩子一点鼓励的时候,

母亲轻蔑嘲讽的语气,

无疑是给孩子本就抑郁的心上再插一刀。

医生气的跺脚:

天下哪个父母会偏偏不想孩子好?

然而,评论区的讨论不得不让人沉思:

原来,这样的父母,是大部分父母的缩影。

“父母永远喜欢贬低我,然后又骂我不自信”

“他们说被人夸反对回去是一种谦虚”

“我爸爸特别喜欢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我笨”

……

 02 

大火的《以家人之名》里的齐明月,

就生长在一个典型的打击式教育的家庭里。

上学的时候,

齐明月妈妈会经常骂她没有主见。

去商场买衣服,

“你大了,不要总让妈妈帮你挑。”

于是她拿起一件白色的衣服,

妈妈马上批评她:

“不爱干净还穿白色?”

她又拿起一件黑色的衣服,

妈妈给了她个白眼:

“黑色不适合你,死气沉沉的。”

妈妈选了一件粉色的衣服给她,

“你跟你爸一个样子,一点主见都没有!”

这样的对话,存在在齐明月生活的点滴中。

上学报班,自己选的总会被妈妈数落没用,

餐厅点菜,自己点的总会被妈妈说不营养,

甚至工作,自己喜欢的也被妈妈说不稳定。

妈妈总在说:你怎么这么没主见?

可当她说出自己的主见,

妈妈又会嘲讽她的想法都太蠢。

多年的打击,让她习惯了自卑。

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她不敢反抗,只能用一次次的谎言来欺骗。

甚至在高考那种至关重要的时刻,

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不惜故意少答题来降低分数。

 03 

《少年说》中有一期,

一个中学女孩上台,

对妈妈说出了自己憋在心里的话。

“我觉得我妈生活得一定很苦,

毕竟她的嘴那么毒!”

考试没考好,永远不会鼓励,

而是一顿嘲讽:

“你怎么考成这个鬼样子的?”

“再考这样,就不用去学校了!”

买了喜欢的裙子,没有夸奖,

而是永远的贬低:

“你眼睛长哪里去了?”

“下次再买这种衣服,你就滚出去!”

甚至在家里,妈妈也会时刻告诫弟弟:

“以后不要像你姐一样,干啥啥不行!”

女孩断断续续讲了很多,

下面的孩子们纷纷投来感同身受的目光,

唯有她的妈妈,

表情淡漠嘴角嘲讽。

 04 

打击式的教育存在于大多数中国家庭中,

父母们永远会觉得贬低就是一种激励,

甚至还有一些父母,

打心眼里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

所以,

患上了抑郁症的孩子,

她的父母会始终不明白孩子为何生病,

认为她整天瞎想过于矫情。

齐明月的妈妈在俩人撕破脸的时候,

不断质问:

“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谁?”

被女孩抱怨的妈妈,

在台下不断解释着:

“我这都是为你好,只是不善于表达!”

“我说你两句怎么了?”

“要死要活给谁看?”

“你要是有XXX一半好我会说你吗?”

“考个第二名就牛了?”

“还想着吃饭,你看你都胖成猪了!”

“就你将来还想当医生?做梦吧你!”

这些打击的话,永远出自我们最亲的亲人口中,

但你稍微流露出一点不开心,

他们总能及时补上一句:

“我哪里说错了?我还不是为你好?”

 05 

台湾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很多时候,换一种方式说话,

很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当你想讽刺孩子的缺点时:

“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

换个角度去发掘孩子的优点:

“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当你想埋怨孩子做错题时:

“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的喔”

不如多一点耐心:

“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

我们是孩子最亲最信赖的人,

能给予孩子的,

不仅仅是无休止的鞭策,

更应该是最温暖的鼓励。

你觉得打击会激励孩子,

但实际上,

打击带来孩子的永远只有伤害。

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但我们所给孩子的影响,

会伴随孩子一生。

而这一生,

是给孩子永远难以释怀的嘲讽,

还是孩子感到安全温暖的后盾。

都只在你一句话里。

 文末福利 

新学期口袋家校送福利啦!
快速矫正孩子书写姿势,
我们精心准备了一百份学生防近视坐姿矫正器
免费包邮到家。

现在扫码下方二维码参与活动,
更有小学全年级学科知识点解析为孩子助力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