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行春秋】点亮一盏心灯

 棣华堂 2020-09-30

点亮一盏心灯

点亮心灯

赵泽斌

一段时间深夜回到家里,发现总有一盏灯亮着,就提醒孩子要节约用电。好像孩子对这个要求一直是置若罔闻,给个理由,孩子开始说怕我晚上回来碰到什么东西。我说没事,可过了几天灯还是亮着,又问才知道上小学的孩子一个人在家,感到一些“恐惧”。灯亮着,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恐惧这些东西可以说伴随着人类一生,没有人可以精确预测到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盏心中的“明灯”将会照亮内心深处,可以让人们变得无比勇敢坚定。

对于电厂运行工来说,对黑夜的理解,有着更多特殊的领悟,当然也有“恐惧”。晚上一两点,正是身心俱疲时刻。没有小楼东风、春江花月、雕栏玉砌、高朋满座、佳人翩跹……只有机器轰鸣,还是机器轰鸣,仍然是机器轰鸣……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牵动着最敏感的神经。时间一分一秒的闪动着,一天又一天结束和开始的交接,没有更多的功夫去想得到或者失去什么,只有双眼紧盯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报警、曲线、设备等等。任何一个差错都可以让黑夜变得比魔鬼做祟更恐惧,一次大事故会让人终身铭记。

古人称各种机器为“机巧之物”。古人思想理念怕大量“机巧之物”使用会闭塞人的“心智”,不重视这方面发展。苦果是十九世纪到现在,我们一直生活在“机巧之物”的暴力伤害恐惧中。无论多么高明的思想理念,都挡不住“机巧之物”带来的暴力伤害。对于“机巧之物”重新认识,成为决定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和现在一样重视科学技术,吃得亏太多,只有努力学习“机巧之物”才是正道。

有人开玩笑说,每天盯着“机巧之物”运行人员就是过去开长城的战士一样。永远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来,来多少人,有多厉害,有没有火枪大炮,有没有山崩地裂……能确定的只有一个,保家卫厂。运行人员的工作就像是特殊战士。这种工作性质决定在所有上班的时间段,不可以有任何麻痹大意的行为。(当然,也有下班后仍在思考影响工作的各种因素)通常“敌人”分两种:

一:可预测

不稳定因素

二:不可预测

不稳定因素

对于第一种,可以通过加强巡检、重点观察、数据分析、集体总结等等来进行处理。基本可以把设备异常控制在萌芽状态。对于第二种,就是考验运行人员判断能力、技术水平、应变技巧、处理方式等等。这是电厂运行最可怕的因素,同时也是体验和表现运行人员综合素质的机会,还是上级管理方面对运行人员综合素质判断最直接标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给方方面面留下糟糕印象。

来自东北的肖大鹏,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工作者。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很快成为零一期入厂员工的皎皎者。在经历一次不可预测因素造成的锅炉灭火事故后,对运行工作有了全新认识。事情是当时所有参数都正常,所有设备都稳定,所有值班人员都在岗,发生事故概率为零……事故还是在完全意料之外意料之外的发生了。整个夜班仿佛一下子沸腾了,想到刚刚通过上岗考试的肖大鹏一阵阵心塞,事故不是因为自己造成,但是发生在自己班组,虽然按照相关要求处理完这个事故。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运行工作是什么呢?怎样在运行工作中找到一盏照亮前进之路的“心灯”呢?

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又认真分析了运行工作的特殊性。大鹏总结出一套点亮心灯的工作思路。

第一:忧患和学习意识

运行中的设备,永远存在着不可确定的因素。运行工作就是一场随时准备应对处理一切故障的过程。这就要求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状态,随时做好处理事故的战斗准备。事故处理能力,是衡量运行人员水平的重要标准。怎样提高对事故的把控能力?学习意识。大概当今很多人最烦的东西就是学习,因为这是个无穷数概念,而且学好肯定要走过一个苦过程。对于学习这事,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不过想要搞好也不难,只要有“自发”学习态度,就是一切前进的最佳动力。说到学习。还应有一个“实践”学习的转变。应试教育的枯燥无味,是因为缺乏实践的东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日常工作设备参考相关理论转变才是真正的“会”学习。

第二:严肃责任意识

作为一个运行人员,必须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在公司是什么形象,承担什么责任。有了责任担当才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所有日常工作行为方式都是千千万万运行人员的智慧结晶。该看什么,该听什么,该做什么,该测什么,该想什么,该记什么……所有的“机巧之物”,都是人类发明,就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些规律。通过一些简单因素的搜集,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说白了运行工作就是一个责任心树立和执行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故的萌芽状态,多隐藏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中。所以,严肃认真的敬业态度才是做好运行工作的基础。

第三:心有数,事必亲

在两个意识的强化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对于任何一套设备,他都做了大量探究学习工作,既有自己完整理解思路又有独特的把控能力。路毕竟还得自己走,师傅、领导和专家不可能永远跟着。这就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精力才能获取的过程。或者只有离开这个岗位,才能放开一些思考的东西。平时不断总结、分析、预想、发现和扩展等等工作就是吃不完的家常便饭。把一堆设备交给自己的时候,就考验心中“明灯”的亮度,否则将是一团漆黑。他是这样说自己也是这样说别人,班组居然形成一个“光亮度”技术能力的口头标准。

每次面对任何一个操作任务,肖大鹏都会极其谨慎的分析研究,然后才会去执行。有时候一个小小操作会做很长时间思考、详细询问相关人员各种问题、亲自考察现场和完整系统分析等等。有时候不能到就地考察,委托别人工作时,还会询问设备现场情况实际状态操作过程。他常说,听三遍,不如看一遍;看三遍,不如动一遍。每次对于别人收集回来数据,还会抽空去实地调查准确性。特别是交接班巡检时的检查,不给别人留下麻烦,不被别人麻烦影响自己机组工作。

当上机组长后,他对自己对机组人员要求更是严格。经常会提醒巡检人员要注意哪些问题,巡检是否真正有质量。对于他不放心的地方,还会抽时间去实地观察。自从和他一起上班以来,感觉简直就是把机组和他绑定起来。他就是机组的一部分,连上趟卫生间都会指定可靠人员代替自己监盘。有人开玩笑说机组离开你是不是就不行,他的回答是这不一定,但咱们离开机组肯定不行。还有人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要做王阳明的“人机一体”。他瞪大眼睛想了半天说,机组大功率自己做不到,一盏黑暗中照亮路人前行的“夜灯”还是可以试试。大鹏在日常工作中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工作完成后,他总会很严肃的说,完全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必须自己学会才是有担当表现……

肖大鹏的故事还有的还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做更多介绍。总之,肖大鹏同志是阳电所有机组长日常兢兢业业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些人身上还有很多可以开拓的闪光点。他们点亮了自己的心灯,点亮了运行人员的心灯,点亮了部门发展的心灯,点亮了公司发展的心灯。正是因为这些优秀员工日常工作的优异表现,公司生产一线形成良好的运营风气态势,每次都可以非常圆满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交待的各种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