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郗晓波说 | 卖桃的不说自家的桃酸

 水先生语文生活 2020-09-30

自我推荐

“卖桃的不说自家的桃酸。”这句话有讥讽卖桃者的意思。可我还是有理由相信,你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我在教学之余为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作者和人物写了100首七律,100篇人物评传,作为中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助读读物。阅读鉴赏古典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如果对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历史掌故有了一定了解,对诗人及其艺术风格有适当了解,那就更有助于诗歌鉴赏。这本书特点是透过旧体诗评说历史人物,咏叹且不乏寄托;品读历史人物感悟旧体诗,典雅则更兼风趣。

作者 郗晓波

哥写的不是诗,而是情怀

《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人有“诗教”的传统,诗教之于一个人品格的养成、心性的熏陶意义非凡。中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温柔敦厚”,《文选》《诗选》都是拿这样的标准去选的。所谓“温柔敦厚”,即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谦和厚道,儒雅大度的人格品性和思维方式。故而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诗教的传统,从来不止于字句的诵记,更不是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让麻木讷然的心灵重新敏感,让受困于庸常生活的思维恢复灵动,更积极的意义是培育“温柔敦厚”的品性和人格。所以,学诗不仅是阅读唐诗宋词,也需要在历史阅读中唤醒心灵,在春花秋月中感知生命,用自己的笔,借助旧体诗取景于生活的形式,将对自然与生命的种种感悟写出来,我们评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我们谈论古人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

哥写的不是诗,而是情怀。因为语文是一种历史的情怀,当你捧读《咏人物一一语文有情怀》时,会感怀悠悠历史带给你的沧桑;语文是一种幽默的情怀,当你捧读《咏人物一一语文有情怀》时,会感受诙谐语言带给你的情趣;语文是一种理性的情怀,当你捧读《咏人物一一语文有情怀》时,会感觉激浊扬清带给你的睿智;语文是一种人文的情怀,当你捧读《咏人物一一语文有情怀》时,会感悟温柔敦厚带给你的超然。语文有着千万般情怀,只要走进语文,走进古典诗词,你也一定会找到独属于你的情怀。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词

你不要以为写诗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儿,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试想古人七岁能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即使是天才,七岁的幼童能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当你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会觉得里面有多深的文化底蕴吗?可为什么这样的句子却能流传千古,还能使妇孺善吟?这是自然与生命的结合,是口传的广泛。清代诗人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帕斯捷尔纳克也说:“诗不必到天上去找,要善于弯腰,诗是在地上。”

“哪一个少年不是诗人?”也可以说,写诗填词就是一种文字游戏,这些文字游戏是学好语文的方法之一,拟对联,写诗词等等,玩语言于笔下,玩得嬉笑怒骂,玩得风生水起,回头再看看高考写的800字的作文,或许小菜一碟。专家也说过:“写诗是一种游戏,一无羁绊的,诗人发明了他自己的那个意象世界,而又沉浸在一个想象的国度里,这种游戏因而逃避了决断的严肃性。”

古人说:“诗从胡说来。” 想象可以生成诗,“胡说”也可以带来具有诗的许多特性的东西。故而,一开始写诗不要有什么严格的规则束缚,也不要摆出一副文绉绉的样子,关键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只要写的有节奏,能大致押韵,有点意趣就行了。学写诗歌,先写绝句。绝句不像律诗那样从多方面铺叙,也无须考虑严格的对仗,句数又少,较为易写,适合初学。我教学生写诗定三条标准:一是大体整齐押韵;二是用意象说话;三是恰当运用典故。写诗旨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尤其联想与表达的能力,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要当诗人。

觅思何劳上灞桥,抒怀未必去登高。熟读诗文三百篇,神游史海万里遥。

雅词推敲合辙韵,佳句吟咏求新巧。教室练就咏絮才,传递绝学承风骚。

目录

第一编       咏先秦诸哲群贤

咏孔子

咏老子

咏庄子

咏孟子

咏荀子

咏屈原

咏烛之武

咏触龙

咏勾践

咏廉颇

咏蔺相如

咏荆轲

第二编       咏汉魏英雄豪杰

咏项羽

咏刘邦

咏张良

咏贾谊

咏司马迁

咏苏武

咏张衡

咏王昭君

咏曹操

咏诸葛亮

咏李密

咏王羲之

咏阮籍

咏嵇康

咏陶潜

第三编       咏大唐骚人才子

咏王勃

咏孟浩然

咏岑参

咏王之涣

咏王昌龄

咏王维

咏李白

咏杜甫

咏白居易

咏韩愈

咏柳宗元

咏刘禹锡

咏李贺

咏张继

咏杜牧

咏李商隐

咏李煜

第四编       咏两宋雅士词宗

咏欧阳修

咏范仲淹

咏司马光

咏柳永

咏苏洵

咏苏轼

咏王安石

咏辛弃疾

咏陆游

咏李清照

咏姜夔

咏文天祥

第五编       咏明清书生墨客

咏关汉卿

咏王实甫

咏罗贯中

咏施耐庵

咏吴承恩

咏冯梦龙

咏张岱

咏曹雪芹

咏蒲松龄

咏龚自珍

第六编       咏现代学者大家

咏梁启超

咏蔡元培

咏鲁迅

咏胡适

咏郭沫若

咏茅盾

咏巴金

咏老舍

咏曹禺

咏郁达夫

咏闻一多

咏冰心

咏梁实秋

咏沈从文

咏朱自清

咏徐志摩

咏戴望舒

咏钱钟书

咏艾青

咏朱光潜

咏海子

第七编       咏外国巨擘泰斗

咏莎士比亚

咏巴尔扎克

咏莫泊桑

咏雨果

咏托尔斯泰

咏契诃夫

咏泰戈尔

咏卡夫卡

咏伍尔夫

咏海明威

咏马尔克斯

咏博尔赫斯

咏卡尔维诺

序言

只有一个

郗晓波

山西省实验中学  

高云

郗晓波老师的《咏人物:语文有情怀》要出版了,托我作序,我有点受宠若惊。郗老师长我一轮,不论是年龄资历,还是学养德行,都堪为师长,觉得由我作序,怕是要辱没了他的作品,于是连连推脱。郗老师一再嘱托,于是不好推辞,可是又内心惴惴,思忖良久,竟不知如何下笔。阎纲读了孙晓玲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后表示很喜欢,写了篇文章——《只有一个孙犁》,我很是感喟。回想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接触了好多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觉得郗晓波老师实在是与众不同,现在要为他的新书作序,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于是仿阎纲老师的题目,就叫《只有一个郗晓波》。

初识郗晓波老师,是受张春莲老师之邀,给省里命制试题,我俩住一个屋。郗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姿挺拔,气度不凡。一来二回,知道郗老师最初是师院体育系毕业,工作后又上了教育学院中文系,改教语文,方才印证了最初的印象,怪不得郗老师看起来身板如此健硕。后来郗老师说我是语文老师里最喜欢体育的,不曾想他自己是体育老师里最喜欢语文的,竟至于中途易辙,教上了语文。郗老师没在重点中学呆过,不像我后来忝列名校教师,他的电子邮箱地址是“阳泉三中郗晓波”的首字母,他曾经质疑我学生的习作是不是抄袭的,直到退休后辅导了省城几所重点高中的学生,才告诉我,“学生里真有人才”。自然郗老师头上也没有炫目的光环,什么“特级教师”、“全国模范”之类的一概与他无缘。这样说来,一非中文科班出身,二没名校执教经历,三无模范特级名号,郗晓波是地地道道的三无教师。可他还要出书,让我不禁想起来赵太爷质问阿Q的话:“你配姓赵吗?”,于是想问郗老师:“你配出书吗?”继而自问:“你配写序吗?”笑过之后,倒觉得我和郗晓波老师真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了。

屠呦呦是三无教授,获了诺贝尔奖,郗晓波是三无教师,可在山西高中语文界人人皆知,想来他在三无之外至少也不乏“三有”。

郗晓波老师嗜书如命,博闻强识,勤于思考。中学老师收入微薄,花钱自然吝啬,可郗老师每次来省城出题、讲座,必到之处一定是尔雅书店,所获薪酬自然一倾而空,甚至还得贴点老本。他家里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充栋”是一定的,何况一位中学老师能有多大一间屋子,“汗牛”倒未必,因为现在人不再用牛车运输了。和郗老师聊天,总让你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这倒不是郗老师有意卖弄或是掉书袋,实在是他读书太多,无意间自然流露而已。读书多的人不在少数,能思考的也不在少数,但我敢说,忙碌疲累的中学老师里读书和思考像郗老师多的一定很少。

郗晓波老师是能教得了书的。过去好多语文老师,上课只是照着教学参考书念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那一代老师自己也是被时代耽误了的一代。现在的语文老师能选个题,判个卷,讲清楚答案的是认真负责的老师;能研究考纲、命得了模拟题,提得了学生分数的是好老师;能做得了公开课,赚几个荣誉,发明几种教学模式四处搞搞讲座的,自然就是名师专家了。郗晓波好像不是这样的好老师,也不是这样的名师专家。龙应台曾说:“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是的,文学,是心灵的X光。它照得到‘空’。”郗老师的课是能教你认识“空”的,他的课超越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范畴,他教的是真语文。他的睿智犀利,他的冷峻批判,他的孤傲狂放,常常让你神思专注,欲罢不能。做郗老师的学生自不必说是幸福的,聆听过郗老师教诲的年青老师也是幸福的。一位青年教师在一篇《狂人郗晓波》里描述了郗老师留给她的印象:“初见老师,肤色黝黑,不苟言笑,面挂秋霜;三日之后,再观老师,玉树临风,儒雅俊朗,傲然如兰。”并且说:“他的人品,他的文品,他的教育理念,都是值得我翘首仰视的。”

郗晓波老师也是能写得了文章的。一个人喜欢阅读与思考,吸纳太多,总得释放。他的杂文诙谐幽默,常常入骨三分,《臭臭教师》(杂文集)臭了当今教育界的诸多乱象,也把自己臭了进去,引来一些人的嘲谤,但他不在乎,这就是郗晓波。他有关故乡苇泊村的系列散文,情谊绵绵,仿佛那个时代、那方山水、那种别样风土人情的流动画卷。他的小说《一泡尿的故事》令人捧腹之余,也引起人们对当下教育深深的思考。当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写的最多的还是有关教育教学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课堂实录、备课札记、评课笔记、习作指导、下水作文、试题评析、教学论文,零零总总,几百上千。

这回郗晓波老师要出版《咏人物——语文有情怀》,书中吟咏的一百个历史人物全用七言律诗写成,看来他除了写得了文章,也写得了诗歌。钟嵘在《诗品》的序文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以郗老师打小对诗歌的痴迷,哪一刻心血来潮,即便自娱自乐,吟得几首借景抒怀或是托物言志的律绝也非难事,但为语文课本里一百位历史人物各写一首七律却非易事。评价历史人物见仁见智,若要持论公允,唤起读者共鸣,须得评价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有独特的视角,更得有雅量高致,甚或与历史人物做旷世之知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郗老师自然算不得大家,但这一百首诗,每一首都真实、真诚,流露着真情,令人扼腕感喟,唏嘘长叹。

学者王兆鹏说:“文学本无新旧之分,遽分新旧,皆因人力所致。但一分新旧,则宠辱随之,如杜工部诗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其实,诗文无论新旧,只在表情达意而已。七言律诗这类旧体诗并没有如先驱们所批判的那样成为被时代抛弃的旧事物,它没有老,更没有死。旧体诗既有无数的创作者,更有广泛的接受者,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即为明证。郗老师在书的自序里自谦他的诗是“拟律诗”,我倒觉得这些诗音韵和谐,合乎律诗的要求,只是一百首全用七律略有遗憾,若是能用到中国古代的各种诗体,甚至现代诗歌,或许对老师、学生更有补益。当然,我揣度郗老师更多考虑了体裁的划一,难免有所割舍。至于诗作后面为每个人物加写的袖珍评传,可谓本书的又一亮点,尤其对中学生阅读和鉴赏大有裨益。评传部分选材精当,亦庄亦谐,趣味横生,突出显示了郗老师一贯的语言风格,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里感叹: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郗晓波老师生病后的一段时间不常执笔,也不去打理博客,甚至少与外界联系,有限的几次通话,我能觉得出郗老师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他的教学生涯,他的人生历程有太多令同行和学生羡慕的曼妙风景。毕竟“只有一个郗晓波”。                        2017年5月于太原

(注:高云老师是)

推荐人语

一位潜心语文教育工作的纯粹的教师,为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作者和人物写了一本诗评,尽显其睿智、深刻与才情,读后余音袅袅,韵文十足。一一山西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张春莲

以七言律诗的形式书写古今文化名人,浓缩人生精华;用风趣生动的语言评点功过是非,追求以俗补雅。一一临汾一中特级教师杨东俊

将历史与律诗融为一体,让韵文与随笔相映成趣。走进此书:看缤纷的人物画廊,品幽默的叙述语言一一榆次一中教授级特级教师王永明

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庄词媚”的说法:诗是庄严的,词是妩媚可人的。郗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诗庄文媚”,七律写得典雅庄重,很有庙堂神圣感;诗评写得幽默风趣,很有世俗情趣味。一一阳泉荫营中学高级教师王炜明

古典诗词如今很繁荣,但不是创作上的繁荣,而是鉴赏上的繁荣。能鉴赏100首诗的语文教师很多,但能创作出100首诗的语文教师寥寥。一一阳泉一中高级教师杨慧芸

在线试读章节

咏孔子

莫为孔丘颜值怅,天生圣人有奇相。

曾厄陈蔡不择食,也居司寇能安邦。

首推仁爱倡包容,力践中庸重谦让。

三千弟子传文脉,和风长送儒学香。

【人物印象】

孔丘是一个教师,一个长得比较寒碜的教师。《史记·孔子世家》这样描写孔老师:“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相貌“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估计当年社会上就尊孔子为“圣人”,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就是说,我这个人没什么了不起,说我是个圣人,说我是个仁者,我怎么敢当呢?不过,人要是以圣人自居,就已经不是圣人了。孔老师平时教学是“述而不作”,也没有写过教学论文,没有鼓捣课题研究。但孔老师比今天的老师伟大得多,因为他不是“教书”,教别人编的书,而是“教学”,教的是自己刻苦学习撰写出来的教材。所以,孔老师最喜欢的事儿不是“教”,而是“学”,他是典型的“学者”,他五十岁得到《易》,如获至宝,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翻断了好几次。后来孔老师有感于“五十知天命”,我猜想是终身“学而不厌”使孔老师有感而发。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孔子其实就一穷教师,有人开玩笑说,他连个手机都没有。他一辈子很不顺当,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狗。但后人却把他弄成一个道德完人,这应该不是孔老师本来的样子。他有时候也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说点怪话,如“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能教也”,典型的歧视女生和差生。有个叫宰予的学生白天睡大觉,孔老师气得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搁在今天叫“侵犯人权”啊!孔老师甚至还冤枉学生,有一次他路过厨房,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做饭时正偷吃米饭,他立刻进行了批评教育。颜回说:老师,这是煮米饭时溅出几粒米,沾了灶台的灰,把它放回锅里不卫生,扔了又浪费,我就吃了。孔老师又立刻表扬了颜回。孔老师就是一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孔丘老师做的是家教,但是没有四处去张贴小广告,慕名而去的弟子粗略统计有三千多。孔老师招生时不计较学生的背景,不管你是大款的儿子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来者不拒,后人称之为“有教无类”。收费也不是按小时计算,据说提一束干肉就算学费了,像颜回那样的贫困生顶多给老师一束干菜。读读《论语》,就发现孔老师早就实行了探究式教学和综合实践课,孔老师坐在老家曲阜的杏林里,学生们围着他团团坐定,他清清嗓子就可以流畅地讲上两个时辰。孔老师教学一直是“诲人不倦”,让人感到很亲切,所以他赢得了弟子们的崇敬,那种“至圣大师”的严肃样子是后人强加的,孔老师估摸着不太喜欢。他唯一的薄薄一册《论语》,还是弟子们在他死后断断续续花费了七八十年的时间才编撰成的。这本小册子最大优点就是一句是一句,纯粹干货,没有水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