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员专辑】清明《寻迹·家国》||刘子沐

 1233465 2020-09-30

寻迹·家国

                                                ----记我的家族

                                  按:此文据本族史料记载而作

 “黍离之悲,家国同笙”                                                
古道,骄阳似火。
“此处,甚好!”
一个老着望着眼前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说出了这句话,尽管由于长期的赶路声音稍显沙哑,但是,仍然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父亲,我们要留在这里吗?”孩子们问。
“嗯!你去打听一下 这里叫什么地方。”老者吩咐其中的一个孩子,又目不转睛的盯着远方,思考着什么。
那个时候的长治,叫潞安府,河南,山西,并不远,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春日,十里桃林,灼灼生华,及至盛夏,碧塘半亩,莲韵悠悠。
灾荒年间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即使是名扬乡里,富甲一方的家族,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到一个新的地方。
离开的时候,夫人们都落泪了,宅院,良田,都不要了吗?
“走!”星夜,老者带着一大家子,离开了故乡,去了远方。
西池,因为西面环池,因而得名,事实证明,老者的做法是正确的,那便留下吧。在月色晴朗的夜晚,老者借着微弱的月光,思量,许久。
名士是永远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的,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的时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虽然已经远离朝政,携妻带子来到了这里,但是,总归是进亦忧,退亦忧。从未停止。
家园毁了,那就重建吧,对于伏牛山刘氏来说,家园的重建并不是什么难事,很快,便建立起来新的家,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宅子,至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于是宅子被乡里人家保护起来了,每年,刘氏子孙都会定期来这里 ,重温那些颠沛流离的蹉跎岁月,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
扫去了灾荒的阴云 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春到,落英缤纷。老者在那里著书立说。
夏及,菡萏芬芳,孩子们在池边诵读经书。
秋来,妇人们会把桂花酿做酒,等待归来的良人。
冬至,雪人、雪球、雪仗,稚子们无忧无虑的在院里嬉闹。
从三月暖阳到寒冬腊月,都可以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即使是帮着家里放牛的长工,都可以来这里来学习。
“孩子,你记住,他们都过得非常辛苦,我们能帮一把是一把。”老者鼓励更多的人来和他的孩子一起学习,在那个年代,为开启民智做了不小的贡献。
几年过去了,外面依旧战乱频繁,而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几年后,一个愁云锁惨雾的晚上,老者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只是,他没有看到 ,而今的国家无恙,山河静好。
“孩子,我平生有三大夙愿,一祈国家河清海晏繁荣昌盛,二盼伏牛山刘氏中医得以传承,三愿子孙个个贤孝。成为国家有用之良才”他苍老如老树枯皮的手紧紧地握住了他自己的几个孩子的手,在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无奈与伤感下,与世长辞。
而后,孩子和徒弟们个个忠孝贤良,农工士商,皆有所染,尤以务农,业医,教书为甚,而那个选择悬壶济世,像他一样名扬乡里的孩子,就是我的高祖父。
                
“烽火流年,不失本心”
历史的年轮,行进到了民国初年。
那天夜,风雨交加,他照例背着药箱出诊,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突然,他听到了一声哀嚎,原来,一只大雁受伤了,他没有多想,立即把大雁揣在了怀里,温暖着,一直都是这样,众生皆平等,救了那么多人,动物也是要救的。后来,那个大雁活了,以后的每年,南雁北飞,就是为了报恩,据说,那只大雁每年都会在我们家屋檐下停留,在高祖父的身旁,久久不散。
据说,那是只灵雁,他帮过高祖父度过了一段难关,至于是什么,我去查了一些资料,也问过家里的老人们,无解,
不过,高祖父曾经说过,凡我刘氏子孙,皆不可食用飞禽,否则就是忘恩负义。这个故事,一直被乡里津津乐道。
据家谱记载,高祖父他从小聪明好学,无论是医术还是人品,都是被人所称道的,无论是医学还是兽医学都是泰斗级的人物,不仅是长寿的岁月,等身的著作,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贤良淑德的人物,我不知道我的高祖母叫什么名字,族谱上以赵太君二字概括。我想,一定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高祖父有六个孩子,三女三个是儿男,个个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又各有所长。
大儿子,对肝病的治疗炉火纯青。
二儿子,醉心制药,对各种偏方很感兴趣。
三儿子,中西结合,针灸,推拿,按摩无所不通,又专又博。
女儿们则一律投身教育,桃李满园。
很多年前,爷爷也是如此,讲述着他爷爷的故事。
曾祖父三兄弟,医承高祖父,他的大哥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颇有医德。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都能妙手回春,村民由于贫穷,常常看不起病,所以只收一点点药钱,因而受到众人的敬重。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乡村医生,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中医文化传统,更是在对民间医学资料的研究与整理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他一生的写照,在他八十四岁那年,与世长辞,在那之前,他的妻子已经离世很多年了,他一个人度过了漫长的孤独岁月,不过我想,他并不孤独,一个把病人当亲人的人,又怎么会孤独。
真正的医者,就该有这样一颗炽热的仁心,才不会失去本真。
而我的曾祖父,是那个最小的儿子。医术医德皆不输其兄,而且他曾经到过北京,把自己那段最好的青年时光,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
那一代也是经历战乱走过来的,他们兄弟姐妹六个,亦都出生在乱世之中,但是 都在战乱中活了下来,并且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整个家族,都在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中,奉献着自己。              

“生死契阔,不忘故情”
曾祖父远行的那天,天下起了小雨。
“夫君,这两味药材带上吧。”一位新妇牵着一个小男孩来送他。
“原谅我,为了国和家,我必须走!”他忍不住揽她入怀,不舍的望了一眼儿子,无奈却坚定的说。
“我懂,你不打开看看,这是什么吗?”妇人似乎是迫切的问。
“远志,当归!”
愿夫君远志,愿夫君思归,这个送给你,就像我陪在你身边一样。她拿出了出嫁时的那佩。他握紧这温润的玉佩,上面仍藏着她的体温。他把玉配掰成两半,留一半在她,笑着说,这一半你留着,等我回来。
这一走 就是十年。
“同志,留下来吧!”老领导挽留着他。
“我的家乡比这座大城市更加需要我 ,我要用毕生所学,替我的家乡做些什么。”他婉言谢绝了上级要他留在首都的好意,踏上了归乡的路程。
明明是衣锦还乡,却没有半分架子。
十年了,当初那个怀揣天高地远梦想的年轻人实现了几代人的理想,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而他,早已过了而立之年。
他选择了和兄长们不太相同的道路,最终还是回来了。此时,他的大哥是医学泰斗,桃李满园,徒弟众多。二哥,则醉心制药,也是颇有名声。那时二哥偶然出手救了一位年龄女子的父亲,那名女子无以为报,竟要以身相许。身为医者,本该救死扶伤怎可要求其他?何况是这样如花似玉的一位伊人,女子才二八芳华,二哥已过而立之年,年纪的差异,让那时的二哥心生犹豫。但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既然一见钟情,就互许终生罢了。于是二哥终与那女子结为伉俪,恩爱一生,相濡以沫。
而他,则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在荫城医院做起了院长。只是我想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孙子会娶荫城媳妇,他的曾孙女,流着一半荫城人的血,这大概就是荫城人民对他最好的馈赠吧。
在曾祖父回来的第三年,祖父出生了。

“无常世事,肝胆相照”
我不想去提另一个十年,因为那中间积蓄了太多的悲苦,曾祖父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鉴,却还是换来了一个牛棚,和无休止的批斗,那个年代,是疯狂的。
以死全节,曾祖父想到了死,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理想遭到了这样的践踏,打击和毁灭,曾祖父在他经常用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几个大字,转身离去。
“夫君,你要干什么!”曾祖母出现了,声泪俱下的阻止他,提到了他的理想,提到了家族和孩子。
“父亲,大丈夫能屈能伸!”年仅十五岁的爷爷说道,曾祖父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和一个弱女子,是怎么在他被关押期间,据理力争的。心理的防线,瞬间瓦解了,缓缓的说了一句“两位哥哥没事吧! 姐姐妹妹们怎么样了。”他知道,有时候,村里的批斗更疯狂,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兄弟三个,一大家子,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相互取暖的,互相劝着隐忍,互相给予希望,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一切变得这样艰难。
“二哥没有公职,问题不大,大哥有点惨!”意料之中的事情,斗的,是最大的和最小的孩子。
那悲苦的十年过去了,摘掉了帽子,恢复了公职,一切,恢复如常,兄弟三人还是各司其职,国家,到底还是给了他们兄弟三人公正的待遇。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曾祖父望着这个孩子,想到了多年以前,他也是如此,抱着自己的小儿子,为人父,亲其子,其乐融融。如今,他也成了孩子的父亲,那种拼命工作的劲儿,最像他。
那个小男孩就是父亲,父亲不是长孙,可曾祖父喜欢他,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建宏,,到后来,干脆以学名为名,就叫会军。
曾祖父退休的那一年,六十岁,这时,他的两位兄长,一个依旧在乡里,一个成了人大代表,倒是各有所成。
曾祖父在任上的时候铁面无私,雷厉风行,非常严肃,可以说是个工作狂,那个时候国家政策是父亲在哪儿上班,孩子也可以在哪儿上的,而且,是铁饭碗,他第一个想到了在那个艰难的时刻,小儿子的那番话。
爷爷的医术,是曾祖父亲自教的,由于文革的影响,爷爷初中便停课了,黑五类的孩子受过很多苦。后来,天晴了,爷爷终于可以读书了。他的两个孩子,都学了医,一生都供职于那个曾祖父为之奉献一生的医院,曾祖父的长子比爷爷大了十多岁他很早就在医院工作,如今,爷爷也去了,生于斯,长于斯,当然,也要奉献于斯。
在那之前,爷爷是个军人,是个农民,所以爷爷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
爷爷行了一辈子医,算了一辈子帐,管了一辈子人,教了一辈子学生,谨慎,细心,公正,无私,是他的标签,做了三十多年的医疗工作,最终,也倒在了任上,爷爷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也算是死得其所,我固然希望他长命百岁,但是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要看一个人的意义。
爷爷走的那一天,奶奶没有大哭,但是爷爷走之后,她哭了三个月。
他们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孩子,邂逅了一个博学多才的年轻才子,生了一儿一女。白头偕老。
可是,最终,没能陪奶奶一起变老,那么,奶奶就选择活成了他的模样。
爷爷这一辈,一共是兄弟七个,四个从医,各有所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爷爷行医几年后,便管理起了医院,考了经济师,会计师等证,管钱,管物管人。不是最有名的医生,却是最有名的领导。
另外几个,最有名的当属我的伯爷爷了,他是我曾伯爷爷唯一的儿子,现在已经快八十高龄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老中医。还有几位伯爷爷,在各自的领域也是风生水起,我最老的那个伯爷爷,现在八十多了吧,他的父亲,是我的伯高祖父,一辈子投身教育,他的书法和绘画据说是双绝。两位小的叔爷爷没有选择行医,而是在乡间做起了踏实本分的农民,就像当初曾伯爷爷一样,不喜繁华,偏爱在乡间采药。他97岁的时候,寿终正寝。

“血脉相承,不负箴言”
父亲的十六岁,是在药铺度过的,父亲初中毕业以后就在医院里抓药,然后,五年以后得到了一个念中专的机会,那个时候,我出生了,母亲没有选择目送父亲离开,而是和他一起去。当然,带着我。
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也很简单,母亲是个漂亮优雅的女性,他们,一见钟情。
上中专就意味着铁饭碗,本以为父亲也是如此,伴着医药,悬壶济世,在此之前,他的许多兄弟姐妹都是如此的呀,我大伯爷爷的孙子,也就是我的大伯,在一个公立医院做到了院长,其余的也都是名医。可是他没有。后来他上了大学。不仅学了医,还学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从良医变成了儒商。大伯和父亲,也成了新时代两个念过大学的人。
四年后,妹妹出生。
不变的是他依旧守着医药,小有所成
是因为我吗?我以为是这样的
可是后来我问父亲,似乎又不全是
父亲的心中,有着天高地远的理想,喜欢挑战,他当然不仅仅想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他还想突破和创新。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因为高考压力特别大,那个时候,在微信上和父母沟通交流几乎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但是,我却不知道,父亲那时候,也是最艰难的,可是他们从来不在我面前表露。
高考结束后他对我说,孩子,我们似乎是要面临一些困难了,父亲现在在在创业阶段,你要理解呀。
我惊呆了,父亲刚开始没有捧着金饭碗,现在又放弃了以前在公司里的高薪而选择自主创业。
后来想明白了,这正是源于父亲的毅力和闯劲。
是的,父亲确实是敢于创新的人,挑战自己,发挥最大的价值。创业总是辛苦的,现在,他即将迎来第三个成功,尽管困难过,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
刘家的医生,刘家的药。
父亲要做这样的生态链,要传承。

“沧海桑田,岁月静好”
那天,父亲来的时候,和我走在雨里,和他谈人生,谈理想,我说,父亲,我一定会对得起这个姓氏,不让你们失望。
细雨中的父亲,依旧是哪样雷厉风行又不失慈爱。
我是个传统的人,上党儿女上党老,刘氏骄女守刘门。刘氏的于国之忠诚与责任感,与民之竭诚服务,与友之友善慈爱,于无论沧海,无论桑田,薪火相传
这条几代人的路,我一定会走下去!
家国河山依旧,人事依然故我!

简介

刘子沐,女, 汉族  1997年生于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现就读于太原科技大学,思维缜密,活泼开朗自幼酷爱文学,历史功底深厚,长期从事历史,文学,信息安全、国际关系,管理科学的学习,作品《党的光辉照我心》曾获校级征文比赛优秀奖,作品有《小城故事多》《颂毛泽东》《我敬岁月一杯酒,且以深情共白头》《我眼中的美国》《灼灼其华》等,现为太原科技大学天涯文学社成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