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张 林 首先衷心感谢《经济科学》编辑部的邀请。我发表于《经济科学》2014年第6期的一篇论文,从调研、选题到论文完成共耗时九个月,从投稿到见刊耗时三个月。投稿两个月过几天的时候收到编辑部的修改意见,总体来说修改意见不难,更多的是压缩篇幅和调整结构,一个星期修回,四天收到录用通知,我早在原人大经济论坛上发表过投稿经验。根据编辑部的要求,我闲话少说,直接讲述我曾经在《经济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经历和长期积累的一些个人研究经验,与各位学界同仁共勉。 如何选题,好的idea来自于哪儿?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对于经济学研究来说,好的选题就是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学术理论价值,有高度;“立地”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有实践应用价值,接地气。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经济学研究不像理工科,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就可以,经济问题的研究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尤其是对于年轻学者来说,社会阅历不足,一定要多读最新文献、多观察经济现实、多与学界业界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广泛吸取别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当然,在阅读和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笔记,做好归纳总结。以我为例,2014年1月我跟导师在外出调研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和企业高管交流时发现存在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过量的外资不但没有帮助实体企业,甚至会破坏金融市场生态。针对这一问题,我回校立马查阅文献,寻找资料,并确定了论文主题、具体问题和研究方法,论文最终很快在《经济科学》发表。后来,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主题,我又完成了几篇学术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如何构思和撰写论文?确定好选题以后,就是要构思和搭框架,要梳理论文逻辑结构,确定好每个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应用经济学的学术论文一定要遵循“理论—实证—政策”的一般研究过程。理论是逻辑起点,实证是证据找寻,政策是价值归宿,三者缺一不可。个人认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逻辑要清晰,结构要合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引言或问题的提出,该部分要开门见山指出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这是关键,但很多人容易忽视它),以及研究该问题的重要价值、文献回顾、本文的边际贡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等主要内容。二是理论分析。现在年轻学者貌似有这样一个误区,理论分析就是数量模型推演,如果没有找到相应的数理模型来推导,理论分析就没有办法做。实则不然,理论分析也可以有很多种研究方法,数理模型推演只是其中一种。如果能构建一个科学的数理模型,并与后面的实证研究无缝衔接,当然perfect。如果没有,完全用文字描述也可以把道理讲清楚,做出高质量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而且,能够用“外行”可以看懂的文字和方法来研究一个经济现象,其实践价值更大。三是实证检验。计量模型和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解决研究问题,能否契合理论研究,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是否科学合理,都是编辑部和外审专家侧重关注的。计量方法不能为了赶时髦而胡乱选择,一定要根据论文的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最新最“高大上”的计量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论文(建议年轻的学者们多关注“计量经济圈”公众号)。实证过程与结果讨论是重点,论文实证结果讨论一定要尽可能地深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疼不痒”。需要阐述实证结果与理论假设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那么不相符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的实证结果与现有相关文献是否一致。这个环节切忌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而对实际得到的结果进行篡改,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长期做该领域研究的审稿专家是可以较准确地把握你论文的可能结果的。四是政策启示。经济学研究,一篇论文如果没有任何政策启示,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迟早会被扔进垃圾篓。论文的政策启示必须基于研究结论(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研究结论和研究结果并不能画等号,结论是从结果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结果是结论的证据)。 如何选择目标期刊和投稿?投稿就好比相亲,双方看对眼了自然就成功了。所以,在投稿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门当户对和乔装打扮。所谓“门当户对”,就是在投稿之前一定要去做足功课,了解目标期刊的风格和偏好、论文质量要求以及最近的组稿方向,并判断自己的论文是否与之相符。所谓“乔装打扮”,就是确定好目标期刊以后,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论文“帅气/漂亮”,让编辑和审稿专家即使想退稿也舍不得。要达到这一目的,论文完成初稿之后千万不要着急投稿(若急于投稿,失败一次就代表你又少了一些机会,而且经常被退稿是会打击自信心的),可以找同事、朋友、学生等帮忙阅读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自己也要前后通读三遍以上,找出所有的错别字、病句、语句不通等问题(这个过程有时候可以找合作者、局外人帮忙,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论文很多时候很难发现错别字和病句),尽可能达到“完美”。同时,一定要按照期刊的论文格式范例排版(尽管这些工作比较耗费时间,但真的很重要),包括标题、图表、参考文献、行距、字体、公式等等,保证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和排版的美观性。在投稿之前,要说服自己,要过得了自己的关,如果自己都觉得论文还不够完美,那期刊社为什么要发表你的论文? 如何与编辑部沟通和修改论文?等待审稿结果的过程常令人心力交瘁(作为作者,大家都希望遇到审稿快的编辑和专家,那么作为审稿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尽快完成审稿,以心换心),但必须要保持耐心,在相应时期可以主动找编辑部咨询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礼貌、谦虚、友善、实诚。收到编辑部和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以后,一定要认真领会修改意见的意思并积极组织讨论,在规定日期内完成修改,并根据修改意见逐条撰写详细的修改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有个别意见无法修改也要给出理由和必要的解释,千万不要应付,也不要耍小聪明和玩小伎俩。 以上是个人研究经历和一些肤浅的经验,仅供参考,不准确不科学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张林,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曾在《经济科学》发表《区域金融实力、FDI溢出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2014年第6期,合作者冉光和、陈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