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刘邦称帝与概率 ——邓老师讲《史记》之七 邓敏 近来有个经济学概念比较火,叫“概率”。另外还有“黑天鹅事件”(小概率风险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大概率风险事件)两个名词,常常在不同文章中被提及。数学家拉普拉斯说:“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在实质上都是概率问题。”言下之意,概率无处不在,概率统治世界,而那些懂得概率又善于创造条件概率的人,才能获得更多成就。 先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概率”。比如说,你面前有两个按钮。按下红色按钮,你会获得一百万元;按下绿色按钮,你会获得一个亿,但也可能一分都没有。此时,你会选择哪一个?选择红色按钮意味着稳定,但你放弃了获得一个亿的机会。选择绿色按钮会有发大财的可能,但也意味着得承担风险。一半成功,一半失利,这就是概率。 面临上面的选择,大部分人会选前者,规避风险,这也是大部分人失去巨利,只能为将、为相,甚至是庸人的原因。刘邦之所以能够称帝,除了他善用人才、笼络人心、不拘小节、心胸阔大等因素外,还与他勇于承担风险、牢牢掌握着概率权有关。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各地也纷纷杀长吏响应。沛地县令看着这种危势,原本是想自己举反旗应陈涉、吴广的农民起义,但不想被手下掾、主吏萧何、曹参劝阻,他们力荐在外逃亡的刘邦。等到樊哙将刘邦请回来时,县令反悔了,闭门将刘邦拒之城外,又欲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逃出城与刘邦会合。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刘邦带着几百号亡命之徒回来就没有打算走,连哄带吓射帛书入城告诉百姓,这么多年在秦的统治下大家的日子很苦,我来就是解救大家的,杀了县令重选新主,可以保全家室,否则父子俱屠。这样借助群众力量,杀了原县令,刘邦等人顺利进入城内。下面就是择立新主的事了。 成为新沛县县令,是极显耀之事,也是极具风险之事。事情顺利,可以攻一城、占一邦、据一国,富拥天下。若不顺呢?也可能身死国灭、诛连九族。也就是说这是件把脑袋提在手上的事儿。所以,这一伙新造反的小势力中,萧何、曹参本条件比刘邦优越,但他们做惯了文官,习惯了稳定思维,怕事不成秦会灭其家族,所以纷纷让与刘邦。殊不知他们让出的恰恰是可能的一统天下的帝位,他们放弃了这个显赫一世的概率权。而勇斩白蛇的赤帝——刘邦借此从极低劣的位置上斩获了这个新沛县县令的头衔,从而也牢牢掌握着日后登上九五至尊的概率权。 有人会说,按下绿键也只有一半的获巨利机会,刘邦勇担新沛县县令之职,成为沛公也只有一半的成功几率,另一半就是身败名裂、诛灭九族啊! 的确,成为沛公的刘邦日后也不是一帆风顺,无论是反秦还是与项羽争天下之时,他常常如丧家犬一样被打得落花流水、东躲西藏,常常是万人的大部队拉出去,结果就剩他光杆司令带着少数亲部逃了出来。他逃命的本事比他的智商高。前面是大家规避风险而让他获得了沛令的概率权,那他又是怎么由一个落魄之人一次次借力满血复活,最后荣登帝位的呢? 这就不得不称道刘邦除了抓住概率的果敢之外,还有“分利天下”的策略和远见卓识。他为什么一次次成了穷光蛋之后又能够一次次东山再起呢?就是因为他善于将独自承担的风险、将概率权“转卖”出去。比如说楚汉之争起初,刘邦在彭城打得很辛苦,手下士兵被楚军斩杀得尸积成山,睢水都为之不流,他的父母妻女也被项羽俘去军中做了人质,他自己也是众叛亲离,其他诸侯见楚强纷纷离他而去,塞王司马欣就是那时投降了楚的。刘邦再一次被打回了最窘迫的情势,他找自己的大舅子周吕侯先安定下来,招兵收人,派手下随何去九江王黥布那里请求支援,拖延楚军数月。黥布还就听了,果然举兵判楚,与楚将龙且一场恶战。九江王黥布为什么会听刘邦的?因为刘邦说,你拖他几个月,我就一定能将天下打下来。言下之意,天下这块蛋糕到时候也少不了你的一份。 刘邦不光这么说,他也常常是这么做的。比如说,之后与赵在井陉的一场战役中,因张耳斩杀陈余、赵王歇有功,就直接立张耳为赵王。还有众人皆知的楚汉之争最胶着之时,立韩信为王,从而扭转战争劣势的事例。 这样的事例很多,刘邦懂得“分利天下”,一次次“转卖”概率权,也一次次换得了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在一次次“转卖”概率权的过程中也构建起了牢固的利益同盟体,从而让最不被看好的刘季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成为了现实。 总结刘邦称帝这件事:第一,他敢于在别人放弃概率权时选择那个不稳定的充满风险的概率;第二,他善于把握概率,并不独自承担风险而是“分利天下”,“转卖”概率权构筑利益同盟体,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