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课堂】 邓敏老师讲《史记》之九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古公亶父为什么不战戎狄

——邓老师讲《史记》之九

邓敏

      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族群为蛮;东方族群为夷;西方族群为戎;北方族群为狄。商代时,周部落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为戎,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又称西戎、犬戎,是古代游牧民族。

      因为周与戎狄相邻,所以他们间的摩擦也不断。古公亶父是周的一位比较贤明的先祖,他积累德行,推行仁义,受到国人的拥戴。但西北戎狄部落常常来攻打古公亶父,向他索要财物,古公亶父每次都不还击,只是将财物送给戎狄。这样一次次侵略,索要财物、土地和民众,激起了老百姓的愤怒,他们纷纷提出要与侵略者进行对抗。古公亶父却劝大家不要还击,理由有二:第一、戎狄所要的是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们和属于他们有什么差别;第二、老百姓拥立我,我当为大家谋福利,现在却要为我而死,我于心不忍。所以,他放弃了原来聚居的邠地,带着部属跋山涉水来到岐山脚下,定居了下来。而原来邠地的老百姓又跟了过来,加上周边的部族仰慕古公亶父的仁爱也来归附,这样周又形成了一个大的部落。

      如此费一番大的折腾,古公亶父真的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而不愿与戎狄作战、远涉岐山的吗?既然古公亶父贤而爱民不与戎狄作战,那为什么时隔几十年后他的孙子——周文王姬昌,也是一位仁德之君却主动伐犬戎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戎狄与中原地区这种长年的若即若离、爱恨情仇的关系了(包括后世也存在这样一种微妙关系)。

      首先,甘肃、陕西以外那片广袤大地是游牧部落戎狄的生活范围,它也是中原不得志之士避难的好去处。周的先祖后稷在陶唐、虞、夏时期是农官,儿子不窋继承了父业,但晚年夏政治衰微,废除了农官,不窋因为丢了官职逃到戎狄的地方。也就是说,之后几代人,包括重修农业的公刘都是在戎狄的土地上存活的。他们也许还受到过戎狄部落的庇佑和帮助,甚至有通婚的事发生。只不过到了公刘这一代重兴农业,使族群扩大和定居了下来,但他们依然多多少少还受着戎狄风俗的影响,后来是古公亶父将部落迁到岐地后才贬弃了戎狄的旧俗。说明周人与戎狄之间有过一段蜜月期,戎狄是周的避难所。

      其实这样的事后世也有,比如:陈豨反叛刘邦后,燕王卢绾畏罪逃到塞下,本打算等刘邦病愈后去向刘邦谢罪的,但后来听说刘邦驾崩,吕后要杀诸将,他就彻底死心逃入匈奴再也不回头了。所以,像戎狄这样的少数民族部落也是常常给中原一些失意的政治集团或个人提供了帮助和避难场所的。

      第二,戎狄,又叫犬戎,可能是他们以犬或草原狼为图腾而得名,他们以游牧为生,生性剽悍,草原生活艰苦又缺少物资,这造成了他们好抢掠的民族劣性。公刘之后,周在邠地建立都城。到了古公亶父,他更是将周治理得很好,民用丰足,这当然引来了周边戎狄部落的掠取之心。这种掠夺和反抗或议和是后世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长期交往的方式。

      第三,古公亶父的力量并不能与戎狄抗衡,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避开锋芒、养精蓄锐,他将这个兴旺周室的使命寄予在了他的孙子文王姬昌身上。为了能让姬昌顺利继承王位,古公亶父的大儿子、二儿子纷纷避让王位逃到蛮荆之地做野人去了,这样姬昌的父亲季历才得以继位。王室的兴盛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付出。

      文王果然不负众望,日不暇食,礼贤下士,勤于王政,致使一大批贤士都来投靠他;积德行善,许多诸侯也都归附他。这引来了商纣王的猜忌,将他拘禁在羑里。在众人迎救出来之后,文王更是励精图治、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直到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犬戎。于是,第二年,文王征伐了犬戎。

      这样回到前面的问题,古公亶父放弃邠的两个理由都不成其为理由。真正的原因是:那时的周还没有足够力量与戎狄抗衡;一旦时机成熟,必然给对方以有力的还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