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届 王瀚︱闲情记趣,浮生可歇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最近正值苏州梅雨时节,抽空又重新翻阅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从沧浪亭到万年桥,从虎丘踏青到太湖泛舟。跟随字里行间再次走进了他的烟雨姑苏……


2015届王瀚︱闲情记趣,浮生可歇

闲情记趣,浮生可歇

王瀚

最近正值苏州梅雨时节,抽空又重新翻阅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从沧浪亭到万年桥,从虎丘踏青到太湖泛舟。跟随字里行间再次走进了他的烟雨姑苏。

初读《浮生六记》是初中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时,“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别人都是写丰功伟绩,而他却写童年趣事。那时便觉得沈复是个有趣文人,《浮生六记》也会是本有趣的书。

作为一部自传散文体小说,沈复将全书共分为六篇,但因原作遗失只存有四篇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作为书中的主角,沈复的妻子芸娘是书中最鲜明可爱的角色,就连林语堂先生都称赞她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会在注重礼教的年代男扮女装与丈夫一同游玩;在社会都在提倡妇道的时候能言善辩与丈夫讨论起“貌丑而德美”的道理;她也冰雪聪明饱读诗书和丈夫琴瑟和鸣。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一碗清粥”的故事:十三岁那年的沈复,随母亲回她娘家,初见芸娘,结为总角之交。沈复见她才思隽秀,便动了小心思,偷偷对母亲说:“若为我选妻,非这位姐姐不娶。”幸而芸娘也有此心意。一次,沈复饿的时候,带他去闺房喝粥。结果小秘密被人发现,从小被笑到大。后来三十七岁的沈复事业上一无所成,还因为交友不慎,替人担保贷款,被讨债的追到家门口骂。于是把子女寄托在父母家,半夜带体弱多病的芸娘逃往他乡。离别前,一起热粥吃。芸娘强颜笑说:“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读至此句,让读者唏嘘不已。

有人说多亏沈复才将芸娘流芳后世,却不曾想过若无芸娘,《浮生六记》或许根本不会问世。关于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自古以来褒贬不一。有人抱怨说沈复才大志疏不思进取才让芸娘颠沛流离导致家破人亡。也有人羡慕沈复和芸娘可以把俗世的烟火过成诗意的人间。有人说《浮生六记》是“晚清小红楼梦”也有人说不过“一落魄书生的流水账”。但我想《浮生六记》作为一本自述散文,沈复也未曾想借此获取功名更不是为了流传后世。在芸娘不幸病故时,沈复悲痛万分,才写下《浮生六记》,记录自己与芸娘的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以托哀思。故事中的对错是非也只有沈复自己心中明白,就如书名的典故出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普鲁斯特说:“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的确,我们总喜欢用举手投足的小事来堆砌爱恨情仇。也将遗憾和感动藏在了细微末节。归有光有他的手植枇杷纳兰性德有他的赌书泼茶。沈复也有他的问粥可温。这些是他们回忆的落脚处,也是读者情感的共鸣点。

《浮生六记》中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字词,但读懂它则需要夜深人静的环境和时间嘉许的心境,我记得第一次读时只记住了故事的大概脉络和人物关系。随着阅历的慢慢增长,方才懂得一些柴米油盐后的纸短情长和闲情逸致中的人生豁达。

作为一本普通人的寻常日记,《浮生六记》真的很难和朋友去推荐或者描述它 但这或许就是沈复写作的初心和它的价值所在。就像很多人都在找合适的书,而《浮生六记》,在等合适的人。

编辑:徐玲玲

校对:陈海峰


● 珠溪语文 ●


品质  语文  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