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学习之后,我布置了两个单元探究学习任务,一个是:出世和入世的碰撞——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另一个是志士和隐士的对话——赏析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两篇实际上是任务驱动微写作,要求学生在熟练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生发出去,同时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符合主人公身份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同时需要注意书信体和话剧剧本的写作格式,仔细揣摩剖析人物丰富又复杂的心理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任务探究一 出世和入世的碰撞——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请替曹操或者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 穿越时空,只是一种处世态度的碰撞,不存在孰是孰非,但想象要合情合理。 (示例)陶兄:久仰你大名了,与您鸿雁往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曾为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所震撼,拜读大作,更深深地羨慕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您是位隐士,如菊一般,遗世独立,高洁雅致,气韵超逸;但是这样与世何益?何不如菊一般,不畏严寒迎风斗霜,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呢?企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浊世中的一枝独秀的菊花。不过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此生无憾了。 曹操顿首 【附学生微写作】 赠陶弟 高一(2)班 王湘怡 历史长河涛涌逐流,有幸趟过河一条,欢颜赠汝信一封。 先说说我吧,吾乃曹操,陶弟唤我阿瞒即可。来谈谈入世吧,对我而言,入世即是对百姓负责,为国家担责,争民族统一。我虽被赞有大谋大略,能文善武。可刘备的诸葛亮,难道不是广誉天下?赤壁之战中,我一步一步陷入诸葛亮的圈套之中,终而大败华容道。我就是那被扔进紧闭木盒中的蚂蚁,耗尽心力,损失众多兵马,却也一步步坠入深渊。 幸而,关羽大义,违令放我,苟得一命。我一身泥泞,满身狼狈,望着地上尸骨堆积,血污共流,那是我的将马战士啊!那时的我悲慨从中而来。一度自我怀疑,我回到曹营中,看着剩下来的人马。他,他们也有家,也有妻儿小女。我要是不立住曹旗,那孙刘的铁马兵戈会怎么对待他们?那我的统一大业呢?后来,在一次次逼近窒息中,我稳住脚跟。而后曹丕代我完成统一大业,我也算是梦圆归安。 那你呢?陶弟,人生总是多苦多难的。若是一帆风顺,大风一刮,大浪一打,所剩几何?磕磕绊绊方是真。我也明白你的苦,未得真士赏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啊!可是,你要是再坚持一些?姜太公钓鱼,不也久得真识?陶弟,你懂的官场间的尔虞我诈,你厌恶它。可是,一池黑墨中被滴入一滴白汁,或许不会有何变化。那愈多的白汁呢?积累积累。 终有一日,一池白汁终会显现。你真的忍心官府黑暗,官场变诈逐渐伸向百姓? 陶弟,你为人正直令我曹操钦佩,田园闲适亦是我之向往。可大业终是得有人扛,百姓终得有人怜。天下疾苦,入世则是为家国做贡献。而出世,虽淡泊自身,可烽火连天是百姓躲得了的吗? 唯有天下太平,政场正直,方可出世。陶弟一身才华更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哪怕收获无果,也要但问耕耘啊! 与陶渊明书 高 一(9)班 徐智峰 陶兄: 与孟德书 高一(9)班 孙晨 建安十三年,孟德兄平定北方,今又南下,奈何孙刘联手,被挡赤壁之外,汝名已威震天下,大名如雷贯耳,吾甚为仰敬,还请曹兄以天下苍生为重,莫使天下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望君三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之心,当代君主,人皆有之,为何不学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山林之美,闻鸟虫之鸣,岂不快哉! 君才华之博学,心胸之广大,能文能武,何不与我一同隐居在此山清水秀之地,正如君之所言“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来吧,让我们离开这喧嚣的世俗! 任务探究二 志士和隐士的对话——赏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拓展延伸)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具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名为“志士与隐士”的剧本。对话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和阅历。 【学生剧本】(高耸入云的山峰,郁郁青青的古树,依旧焕发着生机。在山脚下,有一间茅草屋,草屋旁有一棵垂柳,垂柳旁是一片菊花圃。陶渊明卧在菊花圃喝着酒,看着高耸入云的青山。) 陶渊明(悠哉地)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曹操(勒住马)说:‘‘先生,好雅兴,敢问先生大名?” 陶渊明(喝了口酒)说:“鄙人姓陶,名潜,字元亮。”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子甘愿屈栖于此,不如与我一统三国。” 陶渊明(心里一惊)说:“这是曹公的诗作,敢问阁下是? 曹操(一笑)说:“正是鄙人,先生愿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吗?” 陶渊明(不卑不亢)地说:“鄙人只是一介草民,归隐山林,不问世事,无法大有作为。” 曹操说:“不必自谦,先生定是一匹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我愿做那伯乐,先生可愿为我奔劳。” 陶渊明:“承蒙曹公好意,可我看破尘世,也不想去管,只愿归隐山林独自享受闲适的生活。” 曹操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此分别吧!” 陶渊明(转身向小屋走去)唱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曹操(惋惜)道:“此人学识渊博,若能为我所用定能一统天下,可惜!可惜啊!”(说完,曹操扬鞭离去) 高一(2)班 孙于磊 【太阳逐渐逼近地平线,余霞中飞过一群归家的乌鹊,归安亭旁立着一个气势雄伟的人。】 高一(2)班 杨清麟 编辑:蔡兆霞 校对:刘元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