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学术类图书走近大众的努力

 星河岁月 2020-09-30

(独秀书房旗舰店 黄珊虎/摄)

大众需要学术吗?答案是肯定的。学术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所带来的文化与思想的魅力,这种“文以化成”的魅力真正浸进大众思维、观念、眼界和行为方式的时候,会使大众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提升。那么,学术类图书究竟如何走近大众?在普及大众的同时,如何保证它的文化内蕴?严谨的学术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更能被大众理解与接受的呈现形式?各家出版社怎样各显神通?就此,本报发起此次专题策划,分两期呈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学术类图书走近大众的努力

文 | 郭时羽(中华书局)

 对于“大众是否需要学术”的讨论,我的答案是:大众一定需要学术。只不过,很多时候大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享受学术的成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唐诗三百首》大家都看过,现在市面上有成百上千个版本,价格往往也很低廉,平时随手买一本翻翻,这跟学术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最初这本书必然也是通过古籍整理,从繁体转为简体,加上标点,很多版本还要加上注释,这些都是整理者受过学术训练才能做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读者们往往习焉不察罢了。反过来说,如果整理者和编辑没有经过合格的学术训练,即便是这样一本大众化程度已经极高的图书,也可能错误百出。这么多年来国家通报批评的不合格图书中有很多属于此类情形,我想,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教孩子读唐诗,结果孩子背了一个错误的版本吧!

当然,古籍整理是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所谓“学术图书走近大众”,更多还是指当下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让大众了解、为大众所用。

       

在我看来,学术大众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内容不变,但寻找到一种大众能够接受的形式推出;二是从内容开始就考虑大众的需求和接受度,提供与一般学术论著不一样的信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某些过于专业论述的减少,以及把某些知识“掰开揉碎”式解释的增加等。两个方向不分高低,适用于不同的图书。以我近年来编辑的书来说,前者的代表是《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后者的代表是《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基本框架是在汉字字头下提供对应的甲骨文写法。从内容上,显然没有什么可改变的。同一个甲骨文,不可能学者来写是这个字形,普通读者来写就变成另一个字形。那么可以大众化的地方是哪儿呢?我们找的点是排序和检索方式。已有的许多古文字字典,均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排列,那是汉代的顺序,以篆书为基础。同时很多字典的索引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这些对学术界而言固然规范而准确,学者懂得如何使用,但对大众来说,实在太难、太麻烦了!因此,我们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尽量与大众贴合,用最方便直观的拼音排序,并在书后做了拼音和笔画两个索引。这样,在形式上做到了适应更多普通读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该书的学术性并未有丝毫降低:主编是古文字学界专家,选录的字形不仅准确、有据可查,还收录了最新的考证成果,这些都是市面上同类图书无法替代的,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出版后,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首发式,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古文字学者从专业角度给予高度肯定。而在我撰写这篇文稿的时候,该书已经第4次印刷,距离其初版仅仅过了一年半而已,这是来自大众读者的最直接认可。《甲骨文常用字字典》还获得了2019年中国出版协会“年度好书”等荣誉,可以说是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双丰收。这充分证明,权威、可靠的学术支撑,与适应大众需求的形式结合起来,是大有可为的。


《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则属于另一种情况。这本书由9位青年学者合作撰写,他们的专业涵盖考古、中古史、美术史、文学、历史地理等,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平时他们写的学术论文都发表在最权威的期刊上,往往引经据典,论证严密,专业术语多,大多数人恐怕看不懂并且也压根没耐心看。但在策划这本书时,要求便是大众化。所以作者们努力改变之前的写作习惯,共同打造了一本“软学术”游记。“游记”这个题材,按说与学术关系不大,即便《徐霞客游记》,在当时也不过是本“闲书”,不怎么受重视。但近两年“行走写作”逐渐兴起,罗新《从大都到上都》、罗丰《蒙古国行记》都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学者们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历史的见解,甚至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融合进旅途,在“移步换景”中呈现,自然而不枯燥,读者也易于接受,在山水古迹中得到更深层的收获。《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出版后,媒体宣传、新书首发和讲座会等都开展得十分顺利,大家对这种出版方式非常认可,许多不甘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爱好者表示,由此打开了一种旅行的新方式。该书获得2019年搜狐文化“年度人气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社科类好书”等荣誉,现在也已经再版了。



当然,学术大众化还有更成功的案例,比如百万级的《万历十五年》,十万级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晚明大变局》。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术”与“大众”两个看上去对立的词,实际上就是有对立性的。这个矛盾不必回避,也无法回避;认识到矛盾所在,然后思考如何消弭这种对立,使之转为一致,才是编辑应该认真思考的,也是每一本想走学术大众化路线的图书必须解决的问题。“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所以得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比如《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一书,也有人说不好看,别人的游记文笔更优美、读起来更轻松。这话一点儿都没错,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抒情散文呀。走到嵩山少林寺,最好听的当然是导游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个精彩的传说故事。而我们的书里,告诉读者这里的建筑大多是明清甚至近代的,金庸小说里的郭靖大侠是宋朝人,你现在看不到他那时的大雄宝殿。多煞风景!不是吗?

严谨的表达,带来的阅读快感确实不如华美的辞藻,但学术往往离不开严谨。由此,学术大众化的图书,其实做得再累再用心,从市场销量来说,总体占比还是非常微小。但是,总有读者想要知道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正是这种需求,鼓励着编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何在学术与大众之间架起桥梁,如何为严谨的学术尽可能找到一种更柔软、更能被大众理解与接受的呈现形式,则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我们出版人的一份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