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糯香沙甜的豌豆馅儿,老家庙会上的抢手美味!

 许言君 2020-09-30



4月30日这天,是农历的三月十五。这一天,是老家村庄北边邻村一年一度的老庙会。

说是老庙会,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庙会,因为这个村子的名字叫做中岳庙,老家人常常将其简称为庙上。

春未走,夏未来时,麦子正忙着抽穗染花的时节,中岳庙就会举办一次老庙会。

这一天,村里会请来大戏连唱三天,左右相邻的几个村子都会招客儿,家家户户赶庙会、看大戏、吃桌喝酒,好不热闹

这样的庙会不知道传承了多少年,反正从我记事起,赶庙会就是童年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人生乐事。

时至今日,已经奔五的我不再对赶庙会这种热闹的事情感兴趣了,不过,尤对庙会上的一种美食记忆犹新,那就是豌豆馅儿。

豌豆馅儿是河南的传统风味小吃,属于豫菜系列,据说已经被收入了《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童年的记忆中,只知道卖豌豆馅儿的摊点是没有固定摊位的,多为推着平板车或者挑着担儿,抑或是脚蹬的三轮车,车上放着一块大木板,木板上扣着两个圆圆的搪瓷洗脸盆,盆下就是青青的、黄黄的、裹挟着酱紫色斑点,圆圆的豌豆馅儿。卖豌豆馅儿的多是老年男子,他手拿一把明晃晃的长条钢刀,手起刀落,一块豌豆馅儿就整整齐齐地切割下来,用一张黄草纸一包,便递到了顾客的手中。

色泽鲜明的豌豆馅儿很受老年人和孩子的喜爱,咬一口,糯糯的、沙沙的,香香的,还有柿饼的香甜。

直到现在,一回想起豌豆馅儿的味道,仍旧口舌生津的我,并不知道豌豆馅儿的制作方法。百度以后才知晓,豌豆馅儿是以豌豆、柿饼等为原料制成的,色呈黄绿,滋味香甜,是健脾胃、解热毒的夏季食品。

制作的时候,豌豆去掉杂质用清水淘洗后,用布擦去水分晒干,将其磨成豆瓣;柿饼去蒂切成3毫米厚的柳叶片,洗净,沥干水分;枳实捣碎用130-200克的清水浸泡。锅内加清水烧沸,投入豆瓣,怼入白矾、枳实水,沸后撇净浮末。豆瓣煮至浓烂,改用微火,稍停片刻,用特制的木杆搅拌成粥状,然后盛入盆中。每盛一层豆粥(约3厘米厚),均匀地撒上一层柿饼,将盆盛满,最后一层是豆粥,晾凉后扣出即成。

现在的人真的是很方便,有啥不懂的,百度就像一个母爱泛滥的大妈一样,不厌其烦地为你解疑释惑。

前一段时间,或许是怀旧的思想在作祟,饮酒时居然谈起了豌豆馅儿的话题。朋友说,市区也有卖豌豆馅儿的,就在八一路与劳动路交叉口附近,而且还是我的鄢陵老乡。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也曾有意无意地到那个地方寻找过,总是失望而归。

中岳庙的老庙会这天,我没有去庙会上寻找童年的记忆,而是信步走进许昌新开的曹魏古街闲逛。

在古色古香的古街中,脚踏着坚硬的石板路,随着拥挤的人流慢慢向前移动,却以外地发现了一个卖豌豆馅儿的摊位,青青黄黄的豌豆馅儿虽然被做成了长方形的,但在拥挤的人流中还是那么地扎眼。

挤进人群,静静地看着摊主大姐拿着长刀为顾客切割豌豆馅儿,悄悄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豌豆馅儿咋卖的?”

“10块钱一斤!”

听到摊主大姐干脆利落不用质疑的回答后,怅然若失地挤出人群离去。

在那些年代,每年的五黄六月时节,是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这个时候,小麦还没有成熟,旧粮经过一冬的消耗早已粮仓见底。上顿不接下顿的饥荒,是每一个农人担忧而难熬的时日。

而豌豆馅儿的主要原料豌豆,有青有黄,有着青黄相接的寓意,昭示着财源不断档,经济不脱节。

适逢其时的传统庙会有多层意思,一是让人们趁着农活不忙的时候走亲串友,相互接济,携手度过难关;二是通过庙会置办麦收时的各种物资,为麦收会战做好准备;三是祈福年年风调雨顺,年年粮仓满囤。

或许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缘故吧,青黄相接的豌豆馅儿就成为了老庙会上非常抢手的美味小吃了。

还有老年人羡慕地这样打趣:“你瞧瞧人家的日子,乖乖哩,甜得给豌豆馅儿一样样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