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中午,许昌小日子火锅店内,几位好友围坐一起吃火锅,锅内,红汤翻滚,氤氲的香气驱走了寒凉。一份宽宽的,紫红色的粉条下入锅中,几十秒后,捞出、蘸料、送入口中,细腻、滑爽、筋道中透着淡淡薯香,“好好吃嗳!”同桌的女生一时没有忍住,竟发出了惊呼。 大厅内的电视屏幕上,恰好播放着盛田农业的粉条制作流程,被女生惊叹的紫色粉条,正是盛田农业推介的当家花旦“阿紫公主”。 这是一款用纯紫薯粉制成的紫薯鲜粉条,是禹州市红薯制品生产行业协会会长、盛田农业创始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继周和博士研发团队在遵循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研发的“鲜粉”,不需要发泡,放入滚烫开水中,1分钟即可食用,且口感细腻、滑爽、筋道。 漂洋过海入中国,乾隆御赐素鱼翅 一周前,我慕名前往禹州市朱阁镇北郝庄参观了盛田农业的“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实地感受了红薯粉条的前世今生,当面聆听了网红“粉哥孙大盛”——盛田农业创始人孙继周的粉条传奇故事。 时光倒流,红薯的来源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人陈振龙,见当地的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生熟皆可食,产量高,耐贫瘠,遂精心谋划,将薯藤缠绕在绳子中,外面涂抹泥巴,巧妙躲过关卡,带回了福建厦门。 自此,漂洋过海的番薯在中国的快速传播至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红薯的引入,让明朝时期的人口实现了大爆发,达到了亿万人。 “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这句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顺口溜,足以证明红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比红薯在中国的传播,粉条的历史要早得多。据说已经存在了1400年的历史,是由军事家孙膑发明的,但那时的粉条的加工主要是豆类或其他杂粮磨粉而成。 红薯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后,磨粉工人经过试验,将红薯磨粉、提纯、揉搓、拉丝、加温和冻晒之后,加工成人们喜爱的红薯粉条。 (点击图片,便捷购买) 据说,素喜微服私访的乾隆,有一次微服私访途经禹州,天黑寒冷,久未进食。随从敲开一家农户的房门,向老农讨要食物。老农见来者衣着不俗,有心倾力招待,无奈家中只有两把粉条。遂将粉条用开水煮烫,调入佐料盛入碗中端了过去。饥寒交迫的乾隆端起碗,用筷子挑起细细的,亮亮的粉条送入口中,筋道、滑爽、清香的味道让他食欲大开,一碗粉条连汤带水的被他啖食而尽。放下碗筷,乾隆大呼:“嗯,没想到在这穷乡僻壤能吃上如此可口的鱼翅汤!”一旁的老农听到连声反驳:“这是粉条!哪里有鱼翅?” 一句话呛得面红耳赤的乾隆,一拍桌子说道:“朕,朕说是鱼翅,就是鱼翅!” 老农一听,原来是皇帝微服私访到了他家,吓得连忙跪地磕头,三呼“万岁”。此后,禹州粉条便有了御赐皇封的“素鱼翅”之雅号。 粉身碎骨留清白,脱胎换骨粉一根 “禹州红薯粉条的生产技术于明末清初已经成熟,一直延续至今。”孙继周说,在清代,每逢入冬时节,湖北、广州、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客商就齐集禹州,来到生产粉条的乡村,收购村民们生产出来的优质红薯粉条,打包外运至全国各地销售,也有本地商人或乡民收购红薯粉条,运至外地贩卖。关于禹州红薯粉条的生产和销售状况,道光年间的《禹州志》、民国年间的《禹县志》中均有记载。 从块状的红薯到线型的粉条,要经历选红薯、洗红薯、剁红薯、磨红薯以及和糊、漏粉、煮粉、挂杆等18道传统工序。这些工序中,红薯先后经历了精挑细选、沐浴更衣、粉身碎骨、过滤提纯、反复揉搓、千锤百炼、捶打成型、浴火重生、冷水淬炼、寒彻筋骨、沐浴阳光、脱胎换骨等不同的阶段,一次次的流程,一次次的磨砺,一次次的蜕变,最后涅槃成一根身姿妖娆、柔韧筋道、透着薯香的粉条。 有人在参观了禹粉文化博物馆,了解了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流程,品尝了红薯粉条的味道后,写下了这样一则顺口溜: 粉身碎骨留清白 千锤百炼始成形 浴火重生炼筋骨 寒冰附体透性灵 脱胎换骨粉一根 薯香袅袅乡土情 盛世祥瑞在人间 龙德在田谱新篇 孙继周的家庭是一个粉条世家,盛田农业也是家有百年传承的老店。1916年,禹县人孙金泉在顺店开的一家手工粉条作坊,名为盛田百年粉坊。1957年,盛田百年粉坊关门停业。1985年10月,第三代传承人孙贯三在原址重建盛田百年粉坊,并对传统手工原浆粉条制作技艺进行革新。1996年7月,盛田百年粉坊搬迁至禹州朱阁;2006年3月,盛田农业成立;2009年12月,“盛田农业”成为注册商标。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品尝了禹州盛田农业的粉条后欣然题词:“盛世祥瑞 龙德在田。” “从七八岁看着父辈做粉条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如今,古城、朱阁、郭连、苌庄、浅井等地已形成红薯种植带,但禹州粉条产业还未做强做大。”孙继周说,传承传统技艺,既要有匠心、坚守传统,还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此,他组建了由5位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用于研发新产品。目前,其产品包括红薯粉条、蔬菜粉条、杂粮粉条三大类,衍生产品有酸辣粉、自热小火锅、粉条豆腐菜等。 2017年12月,盛田百年粉坊被河南省商务厅授予第五批“河南老字号”荣誉称号。 2019年2月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慈宁宫慈宁门外的广场,在这里举行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上,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继周站在摊位前,手持盛着煮好鲜粉的纸碗,不断地邀请游人品尝。禹州粉条在紫禁城内飘香,不仅引来游客的称赞,还受到了央视的瞩目。2月9日,央视13套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在报道“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活动时采访了孙继周,向全国介绍了禹州粉条。 盛田保留着禹州最古老的做粉条的十八道工艺,并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做了创新,改变了传统粉条的做法,把干粉条做成了鲜粉条。 孙继周介绍,他和博士研发团队在遵循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研发出的“鲜粉”,在食用时不需要发泡,放入滚烫开水中1分钟即可食用,且口感细腻、滑爽、筋道。 目前,盛田农业的粉条产品已成为海底捞、小天鹅、小日子、百年老妈、朝天门等知名火锅企业的优选食材,永辉超市、胖东来等知名商超。目前,盛田的红薯鲜粉条已经出口到了美国、英国、韩国。未来,盛田要把粉条走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一块红薯历经18道工序的锤炼和磨砺,凤凰涅槃般地变成了一根柔韧的粉条,其过程,让人不仅想起了于谦笔下《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让人想起了历经磨难不折不挠终成佛的孙大圣。 “粉哥孙大盛”正是盛田农业创始人孙继周的网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间的巧合。唯愿传承数百年的禹州红薯粉条融入新时代的科技元素,在新的时代战无不胜,把这一根饱含着乡愁的粉条,在美食界缠缠绕绕,让人们的味蕾更加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