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三章 苏轼咏清远)烟雨英州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9-30

(第三章 苏轼咏清远)


跟着东坡游广东(第15辑)

烟雨英州

苏轼很早就和英州结缘,不仅是英州的“声名”太大——贬官噩梦之地,而且苏轼在定州任上,最先被贬的官职是知英州。而且英州位于韶州和广州之间的要冲,山水壮丽,不少文人经过时,都写诗题咏。唐介、米芾、郑侠等不少名人在这里工作过。苏轼去惠州时,好友刘安世在也被贬谪此地。苏轼酷爱奇石,最喜爱的一块“仇池”石,就是出自英州

英州在大宋算是小州(注1),只管辖真阳(原名浈阳,避讳仁宗姓名改名。今英德县)、浛光(原名浛洭,避宋太宗讳改名)两县。人口才8000余户(元丰年间有主户6690,客户1329),还当不到眉州最小的一个县丹棱县,也只有韶州的八分之一。

云雾绕尧山

英州山奇、水美,全州山岭遍布,以贞山、尧山最雄峻;境内河流密织,都汇聚入广阔的北江。以至于米芾(注2)任浛光县尉时,成天开门就是高山,叹息说:“信美此山高,穹窿远朝市。”

贞山在英州城西面,横亘在浛洸、真阳之间,阿婆嶂是最高峰。这条山脉往北延伸,就是观音山等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是山脉主体,气势宏伟,直到北江边,造就了许多奇峰、怪石、溶洞、峡谷。苏轼要去的南山、碧落洞、浈阳峡,就分布在这里。

南宋杨万里到广州任职,经过英州。他听说峡谷多险滩急流,不敢坐船了,坐上滑竿小椅,改走驿道。在山间栈道转来转去,看得头晕眼花,不禁写诗发牢骚:“一路石山春更绿,……一峰过了一峰来,病眼将迎看不足。先生尽日行石间,恰如蚁子缘假山。穿云渡水千万曲,此身原不离岩峦。……孤峰高绝连峰低,……苍然秀色借不得,……英州哪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英石铺道中》)

正是由于山水的阻隔,英州经济困难,瘴气密布,而且猛兽、恶虫很多。人们时常缺衣少食,生活困难,百姓死亡率非常高。在北方官员心中,英州是仅次于昭州的凶险之地。《刑法志》记载:“广东路瘴疠,惟英德府为最甚,谓之‘人间生地狱’。诸司公事欲速成者,多送(罪犯往)之,自非死罪,至即诬伏,亟就刑责以出。”到英州吓罪犯,立竿见影。

苏轼在9月十一日下午抵达英州,住了两宿。

英州城很小,位于南山北面的江边(今人民路以北、朝阳东街以南,南北相距约400米),由于地势低洼,几乎三面环水,尤以北面洼地最多。也许是修筑城墙时,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也可能是四十年前侬智高叛乱,城未修好,叛军就被平息了。所以苏轼看到的英州城,只有东西南三面城门。

就在这个狭小的城墙里,虽然州署、县衙、州学、仓房、刑房等一应俱全,但是已经十分破烂。福德祠、城隍庙、火神庙等寺庙,也很简陋。英州官民自嘲城池之小,曰“东门摔跤子,西门捡帽子。”

苏轼苏过在驿馆安顿下来,抽空到旁边东门城楼上游玩。刚才进城时,他们就发现临江东门高踞江边,没有瓮城,门楼上写着三个斗大的墨字“烟雨楼”。余靖有首诗:“歧路分韶广,城楼压郡东。妓歌星汉上,客醉水云中。”(《烟雨楼》,注3)描写的正是这个楼。别的城池东门常用名字为“迎晖”“迎宾”“升恒”“长乐”,可是此门截然不同。他心中纳闷,想一探究竟。

此时已经黄昏,两父子站在城墙上,看见城里低矮的房屋,炊烟弥漫,有的已经闪烁着点点灯火。落日的余晖,照耀在东面的英山上,山顶龟冈、望夫冈(贞石)犹如镀金一般,倒映在江水中,点燃了满江的星火。不过这江星火很快被从四面涌起的云雾覆盖,只有片刻时光,山顶的余晖也不见了。西面高耸的贞山,黑影拉得越来越长,影子中,升腾起无数的烟雾,淹没了低矮的南山、龙山。接着,江面的云雾和西面的烟雾汇合,越聚越多,越来越浓,南门和西门的城楼也看不见了。无数的烟雨凝聚在一起,如同粽叶,一层又一层,把三棱突兀的小城包裹得严严实实。

“烟雨楼果然名不虚传。这里既可饱览江山胜景,又体察烟雨变化”。苏轼说:“毒蛇喷晓雾,昼与岚气没。”

苏过说:“这是梅尧臣(注4)《书窜》吧?听说,他也曾贬官英州。”

苏轼点头,表示认可和赞许。“这是个误传。不过当年唐介贬逐此地,也和他有关。”

于是苏轼给儿子讲起宋仁宗时,一宗通天冤案来。

宋仁宗命运很不顺,出生时被“狸猫换太子”,成人后两任皇后(郭皇后、曹皇后)都很强势,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先后偷偷恋爱的寡妇王氏和下女陈氏(注5),也被大臣拆散,到晚年还没有王子在世。幸好他遇到了另一个苦命人张氏——母后刘娥身边的丫环。张氏(1024—1054)父亲张尧封进士出身,在石州推官任上去世,留下无依无靠的三母女。她的伯父张尧佐这年要去四川赴任,姐妹去投奔,但是被拒绝收养。母亲实在无力抚养,便将两姊妹送入公主府当丫鬟,又很快被选进了宫。张氏是妹妹,后来仁宗连她姐姐也一起娶了。

刘娥驾崩后,美丽贤惠的张氏很快被册封才人、清河郡君、修媛、美人、贵妃,生了三个女儿,成了仁宗的宠妃。早生龙子、传承皇位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张贵妃身上。张贵妃心肠比仁宗还好,她一再为遗弃自己的张尧佐求情,于是张尧佐得以快速提拔。从开州知州提拔判登闻鼓院、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

谏官余靖给仁宗提意见说:“提拔张尧佐太过火了,过去郭后之祸起于杨尚,不能不借鉴。”

可是什么风都挡不住枕头风和浮夸风!仁宗接着升他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后来升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端明殿学士、三司使(大宋最有钱的官)等。1051年十月,张尧佐又求升了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司制置使,权力前所未有。

此事是皇帝授意、宰相文彦博(注6)操作的。御史唐介(注7)和包拯、谏官吴奎等弹劾张尧佐身任四使,权力过大,且任职“原因”不正。御史知杂事张昪上疏批评仁宗:“尧佐缘恩泽进用太骤,非所以公天下”。几个御史、谏官同时发声,仁宗尴尬至极。

一日早朝,仁宗看御史跃跃欲试,急忙要喊散朝。唐介立刻跑出列,公开弹劾文彦博。说他独揽大权,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要职都是其亲信担任。他知益州回来,送给张贵妃蜀绣宫灯,靠歪门邪道上位。蜀绣乃名贵刺绣,富裕人家都用不起,用来做宫灯,在皇宫也是相当奢侈的。宫灯明晃晃的,仁宗时常看到,可是张贵妃瞒着他说:是张尧佐从文彦博处得来的。文彦博经历丰富、能力很强,满朝大臣都知道人家是靠真本事当的宰相。仁宗认为文彦博和张尧佐是四川工作的熟人,根本没料到会是文彦博串通了张贵妃。但是唐介公开提出这个琐事弹劾文彦博,涉及到自己,就不得不表态了。

我就这么个爱妃,最近还时常患病,赵祯心忧如焚,百般哄喜还来不及,怎么忍心羞辱她呢?可是当仁宗得知宫灯确实是文彦博夫人送给张贵妃的时,差点气晕过去了。这时,本来该包拯等御史再上奏的,可是也不敢吱声了。枢密副使梁适趁机讨好皇上,批驳唐介无礼。仁宗恼怒之下,宣布贬唐介到春州(今广东省阳江阳春市一带)任别驾,吴奎亦斥放出京。文彦博觉得事情闹大不好,也为唐介求情:“台官言事,职也。愿不加罪。”

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文彦博也被罢相,任忠武军节度使,主管永兴军;张尧佐夺宣徽、景灵二使职务,出知河阳。

蔡襄(注8)、梅尧臣、李师中、王文举等大臣,坚定支持唐介。这样处分唐介,确实不公。开明的君主就是不一样!仁宗公开下令,将唐介的几分弹劾奏章上呈,仔细研读。这才发现,人家早就书面请示了,可多次未奏、未批,唐御史在朝堂上被迫发声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时的仁宗皇帝,连亲自踢文彦博屁股的心思都有了。

碍于大家的再三说情,宋仁宗火气也消退了些,同意责授英州别驾。

即使如此,仁宗也探听到朝野对此反响很大,士民激愤,好多人自发去探望唐介,有的大臣还公开写诗赞誉、送行。可是事已至此,唐介还不得不去英州奏一遭。

仁宗终于冷静下来,为自己唐突处理此事懊悔。现在他担心唐介这个犟人,路上自杀或发生意外,那天下的吐沫更要指向自己,他的声誉可就全毁了。

为了确保唐介安全抵达英州,宋仁宗花费了极大的耐心,亲自派皇宫中得力的亲信为特使,护送唐介到岭南。临行前,皇帝再三告诫特使:“必全之,无令道死。”(《通鉴长编·皇佑三年》)

仁宗皇帝这个处理,意外得到了大臣们的理解,京城沸沸扬扬的责骂声,又变成了对皇帝英明仁爱的赞颂声。

危机公关,还得学习老祖宗,学习宋仁宗啊。不过,这个“仁”字,是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学不来的。装,更装不像。

唐介其实到英州也没呆满三个月,仁宗也怕夜长梦多,经过频繁的调动,他次年不仅回到朝廷,还官升一级。这里面首先是朝堂上开明的氛围,大家敢说真话;其次是仁宗皇帝大度,识人之才干、用人之胆量,在历代皇帝中也是少有。北宋一百多年,最有名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仁宗皇帝时期培养出来的。比如唐宋八大家里的六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苏辙,仁宗对他们都有发现、培养、任用之功。第三是大臣们的努力劝谏,其中也有文彦博的自我救赎、荐举。(《纪事本末》《邵氏见闻录》)

苏过出生在神宗朝,成人时哲宗在位,听到的朝廷负面消息多。他听得津津有味,没料到当年的大宋,竟有如此开明之君,如此忠勉之臣!

“那么,梅尧臣被贬英州的误会是怎么得来的呢?”苏轼说,“来源就在于梅尧臣当时写的一首诗《书窜》。”

唐介离开京城前,蔡襄、王举正等人还在不断求情,李师中、梅尧臣等大臣公开写诗声援。

李师中是待制,仁宗皇帝身边的大臣、“赵办主任”,他写的是:

“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如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御用秘书公开与皇帝唱反调,褒奖唐介、怒斥文彦博,胆子够大!

北江英德段(江东为文笔塔,西为南山)

梅尧臣的诗,言辞更是激烈:

“皇佑辛卯冬,十月十九日。御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曰朝有巨奸,臣介所愤嫉。愿条一二事,臣职非妄率。巨奸丞相博,邪行世莫匹。(博指文彦博,笔者注)曩时守成都,委曲媚贵昵。(贵指张贵妃,同上)银璫插左貂,穷腊使驰馹。邦媛将侈夸,中金赉十镒。为言寄使君,奇纹织纤密。遂倾西蜀巧,日夜急鞭抶。红经纬金缕,排枓斗八七。比比双莲花,篝灯戴心出。几日成几端,持行如鬼疾。明年观上元,被服稳贤质。灿然惊上目,遽尔有薄诘。既闻所从来,佞对似未失。且云虔至尊,于妾岂能必。遂回天子颜,百事容丐乞。臣今得粗陈,狡狯彼非一。偷威与卖利,次第推甲乙。是惟阴猾雄,仁断宜勇黜。必欲致太平,在列无如弼。弼亦昧平生,况臣不阿屈。臣言天下言,臣身宁自恤。君傍有侧目,喑哑横诋叱。指言为罔上,废汝还蓬荜。是时白此心,尚不避斧鑕。虽令御魑魅,甘且同饴蜜。既其弗可惧,复以强辞窒。帝声亦大厉,论奏不及毕。介也容甚闲,猛士胆为栗。立贬岭外春,速欲为异物。(春指春州,同上)外内官忷忷,陛下何未悉。即敢救者谁,襄执左史笔。(襄指蔡襄,同上)谓此傥不容,盛美有所咈。平明中执法,怀疏又坚述。介言或似狂,百岂无一实。恐伤四海和,幸勿苦苍卒。丞许迁英山,衢路犹嗟咄。翌日宣白麻,称快颇盈溢。阿附连谏官,去若坏絮虱。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英州五千里,瘦马行䭿䭿。毒蛇喷晓雾,昼与岚气没。妻孥不同途,风浪过蛟窟。存亡未可知,雨馆愁伤骨。饥仆时后先,随猿拾橡栗,越林多蔽天,黄甘杂丹橘。万室通酿酤,抚远亡禁律。醉去不须钱,醒来弄琴瑟。山水仍怪奇,已可销忧郁。莫作楚大夫,怀沙自沈汨。西汉梅子真,去为吴市卒。为卒且不惭,况兹别乘佚。”(《书窜》)

写完还觉得不过瘾,他又写诗赞誉唐介:“南国有嘉树,华茗玉杯。曾无冬春致,常冒雪霜开。”(《山茶》)

 梅尧臣这诗,要是在熙宁、元丰年间,早就被抓进御史台监狱打死了。

注:

 1、北宋广东15个州,除了韶州、广州为中等州,其余13个全部为下等,人口少、经济差,环境恶劣。
2、此诗有清代史志记载为米芾作,但从诗意和两人经历看,应是余靖写的。
3、米芾(1051—1107)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务。个性怪异颠狂,爱好奇石,人称“米颠”。根据《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和清代《英德县志》等记载,米芾早起在英州浛光工作,流传下来五篇诗文。
4、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州宣城人。是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才子、老好人,才华卓越,性格嫉恶如仇。在宋仁宗时代,欧阳修的散文、梅尧臣的诗歌、蔡襄的书法齐名。有《宛陵集》六十卷。梅尧臣是苏轼少年起的偶像(苏轼《上梅置讲书》),苏轼参加进士科考试时,梅尧臣是副考官,对苏轼十分赏识,也乐于指点其诗文、学业。
5、寡妇王氏是财主王蒙正(王在凤翔曾任苏涣的长官)家女儿,她还是闺女时,曾“姿色冠世,入京备选”,但是皇太后刘娥觉认为她“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把她许给了自己的侄子刘从德,其实是为了立了自己的侄女郭皇后。几年后刘从德去世,仁宗特许王氏“入禁中”,两人打得火热。这时郭皇后因为后宫厮打,误伤仁宗被废,新来的曹皇后无法忍受丈夫公开的伤风败俗行为,阻止了王氏入宫。赵祯又看中了茶商的女儿陈氏,可是陈氏的父亲曾经做过官吏的家奴,出身卑微。这对鸳鸯被拆散后,仁宗才找到了最后的真爱张贵妃。
6、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山西汾州介休(今介休市)人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进士及第后,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镇压王则起义,升任同平章事(宰相)。皇佑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后,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佑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
7、唐介(1010—1069)字子方,湖北江陵人。德行高尚,是北宋。幼时孤苦贫困,中进士后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宋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副相),追赠礼部尚书,谥号“质肃”。时人称赞“真御史必曰唐子方。”陆游的母亲是其孙女。
8、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省兴化军仙游 (今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大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登进士第后,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逝世后,累赠少师谥号“忠惠”。为书法史上“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