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学步辩

 猪王小屋 2020-09-30

邯郸学步语出《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言学步者,乃以行者,人之步趋也。然我颇疑之。步履之态,说深了就是仪礼之举步有节罢,何以称之为国能?何以最后连走都不会了?最主要的是,以此喻公孙龙之问庄子,甚觉牵强。盖庄子之学以行步为比,也觉得不是很妥当。故试辩之一二也。

寿陵,战国时燕邑。余子,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左传·宣公二年》云:“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又公族、余子、公行。”因此余子亦贵族之官爵,故孔颖达疏云:“则知余子之官,亦治余子之政。”显然余子这个官爵便是寿陵余子之故所适谓之故行。此辩之一也。

另外需要先说说邯郸。当是齐国办稷下学宫,名重天下。然赵有平原,好贤纳士,因此邯郸亦成了当是仅次稷下之论道之所。荀况、慎到、公孙龙、孔穿、田单、鲁连仲、邹衍等皆游于此谈经论道。《秦策三》云:“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因而寿陵余子去邯郸绝不是学步,当是以合纵之名相聚于赵而论道。故学行之行,当是道也。而学,《说文》觉悟也,本作斆,篆作學。斆即教。学行犹谈经论道也。此辩之二也。

《韻會》曰:“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寿陵余子来邯郸论道以求见用而不能,故言未得。国能,治国才能也。此与其余子身份相当。未得国能即不能以治国才能见用。此辩之三。

至于匍匐而归,虽说有爬行之意,然亦有劳顿颠沛之态。《玉篇》云:“匍,匐伏也。手行盡力也,顚蹶也。” 顚蹶即劳顿颠沛之态。故匍匐而归以言寿陵余子归燕之失意颠沛也。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此或者便是以行为步之源。成玄英疏云:“寿陵,燕邑。邯郸,赵都,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此疏一出,后人遂无敢置喙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