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必背条文整理

 图书 馆员 2020-10-01

伤寒论必背条文整理

第一步:全部背下来啦
《伤寒论》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

发  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协,以卫气不共荣气协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医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证。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便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

烧针令其汗,针处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厚朴二两,杏子50个

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12个

血痹,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加附子一枚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白术二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附子三枚。加白术四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气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附子汤:附子二枚,茯苓三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人参二两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饴糖一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干地黄一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30个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肾气丸: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茯苓二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府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并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大枣12个。加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蜀漆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

太阳病,项背僵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12个。加半夏半升

太阳病,项背僵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雨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木通二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加茯苓白术各三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僵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40个,甘草一两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50个,石膏半斤,甘草二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

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12个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亦烦,肉上粟起,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亦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意欲饮水,而反不渴者,与文蛤汤,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若不瘥者,与五菱散。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24枚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阳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16个,甘草一两六铢,大枣5枚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麻黄二桂枝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个,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甘草、五味子、半夏

伤  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汽,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杏仁40,石膏如鸡子大,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无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甘草汤:甘草二两

桔梗汤:甘草二两,桔梗一两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苦酒汤:半夏14枚,鸡子去黄一枚,苦酒中,三沸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各四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当做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附子一枚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下之后,复发汗,周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

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 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四逆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散:茯苓、芍药、干姜、附子等分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发汗,若下之,并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干姜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伤寒脉浮涩,此表有热里有寒,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生姜六两,人参二两,大枣12个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桃花汤:赤石脂一斤,粳米一升,干姜一两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猪肤汤:猪肤一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一斤,禹余粮一斤

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禹余粮丸:禹余粮四两,茯苓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三合,附子二枚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15个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猪苓: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真武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汽。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四逆散:茯苓、芍药、干姜、附子等分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发汗,若下之,并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加人参一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干姜,甘草,人参,白术各三两

下利不欲饮食,就当温之。

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芍药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枣六个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12个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僵,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服者,与小柴胡汤。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除以3加二两芒硝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

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柴胡半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甘草三两

三阳合病,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大枣12个。

伤寒后脉沉,沉者內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黄芩、生姜、桂枝、人参茯苓、龙骨、铅丹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大枣12枚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干姜一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12枚

甘草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甘草四两,大枣12个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汽,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黄连汤:半夏半升,黄连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大枣12个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半夏半升,旋复花三两,代赭一两,生姜五两,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12枚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粮一斤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坡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甘草二两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甘草二两,人参三两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栀子豉汤:栀子14个,香豉四合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14个,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14个,生姜五两,香豉四合

栀子厚朴汤:栀子14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枳实栀子豉汤:栀子40,豉一升,枳实三枚

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14个,大黄二两

伤寒,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肥栀子15个,黄柏二两,甘草一两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翘二两,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一升,杏仁四十个,生姜二两,甘草二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白头翁汤:白头翁三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热力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甘草 二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个,生姜三两。加大黄二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甘草二两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疼、烦躁、发作有时,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抵挡汤:大黄二两,水蛭虻虫个30个,桃仁20个

桃核承气汤:大黄四两,桃仁50个,桂枝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挡汤下之。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挡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亦可服。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十枣汤: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楼根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蜜煎导方:食蜜七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愈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瓜蒂散: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管者,当吐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蛋黄二枚,阿胶三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麻子仁丸:麻子仁一升,大黄一斤,枳实半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芍药半斤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乌梅丸:乌梅300,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芍药六铢,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神丹丸:附子四两,乌头四两,人参五两,茯苓五两,半夏五两,朱砂一两

治伤寒赦涩,恶寒发热,体疼者,神丹丸方。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        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  各三分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生姜三两 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汗吐下后热扰胸膈-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热邪壅肺-

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发汗过多,误伤心阳而致心悸-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二两        脾虚水停上冲心胸-

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  人参干姜白术三两 炙甘草桂枝四两      脾虚兼表    温中解表-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肾阳虚证  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

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阴阳虚水泛-

炙甘草汤    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人参阿胶二两麦冬麻仁半升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水八升        心阴阳两虚-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茯苓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米汤和服        太阳蓄水证-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桃核承气汤    桃核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炙甘草芒硝二两        太阳蓄血轻证 血热瘀结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痰热互结于心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胃热气滞-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热痞兼阳虚 表阳虚外不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寒热错杂痞  呕利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水饮食滞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脾胃虚弱,痞利俱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生姜五两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       -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里热炽盛致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人参二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阳明腑实-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下法辨证-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杏仁一升芍药半斤 白蜜大黄一斤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        胃热肠燥津亏  脾约证-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湿热发黄,热重湿轻-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生梓白皮一升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        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两        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黄芩三两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栝蒌根四两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二两      太少合病下利或呕 里热下利-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大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两        少阴阴盛格阳 -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寒化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黄芩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炙甘草等份        阳郁厥逆-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不足,寒浊中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干姜十两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当归蜀椒四两-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通草炙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凝致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三两-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霍乱亡阳脱液-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学《伤寒论》心得
桂枝汤证
桂枝15克 芍药15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甘草炙10克
第一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二条:太阳病,或发热,或不发热,比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我觉得,外来风寒之邪伤及人体,表现为伤寒还是中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外邪,而是人的体质。壮实的人也就是正气十足得人,会的伤寒;虚弱的人,就会得中风。
我觉得,六经辩证是把外感病(这里的外感病,主要是指伤寒)根据人体的正气情况分成六种类型。
我们把壮实的人分成这么几等:外邪来袭,表现为麻黄汤证的人最壮;表现为桂枝汤证的人算是第二名;第三名是少阳合阳明;第四名为少阳合太阴。
表现为三阴证的人,就不能算壮实的人了。就是虚人,虚人也表现为三个层次,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三个层次。
为什么说,得了“麻黄汤证”的人最壮呢?
外来寒邪入侵人体,首先袭击体表,人体正气(正气就是阳气,寒邪就是阴气)第一时间奋起反抗,御敌于体表。若正气稍馁,怎么会在第一时间奋起反抗,御敌于体表呢?何以为证?脉象阴阳俱紧,紧脉,是气血极度充盛于血管之内的表现,是机体的阳气鼓舞着气血的表现,我们切脉,指下切得是有形的“体”,而心里体悟的是这个“体”所表现的“精神”。同时,因为是伤了寒邪,寒性收引,会令脉管拘谨,也就是热胀冷缩,冷令血管缩,相对血容量增加。从这两方面,形成了“浮紧脉”。
这是机体“酿汗逐邪”的前奏,但是,寒邪太甚,自身的正气并不能独自战胜寒邪,所以才有了伤寒的症状,这个时候就要助阳逐邪。
桂枝甘草联合辛甘化阳以助机体的阳气,麻黄杏仁开宣肺气,开鬼门,为驱邪打开大门。如此,汗出热退脉静。
为什么说的了桂枝汤证的人,体质不如麻黄汤证人壮呢?
桂枝汤证的人,脉是缓的,也就是,脉管中的血液不如麻黄证的多,相对来说,瘪了些。同时,这个人有“汗出”,出汗也是要伤津的。而麻黄汤证的津液一点也没有伤。因为身体弱,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御敌于表,而是等到外邪侵袭到肌肉这个层面,才开始御敌。所以原为明确说明“桂枝本为解肌”。战争爆发在肌肉这个层面,较之麻黄汤证之在表深了。也就是说,桂枝汤证这个热要比麻黄汤证那个热深,麻黄汤证是寒邪闭郁体表,而桂枝汤证是寒邪闭郁肌肉。闭郁体表,汗毛孔肯定是闭住的,所以无汗;闭郁肌肉,汗毛孔开合不受影响,再因为肌肉有热,热蒸津液,就是汗啊;这应该是桂枝汤证有汗的缘故。许多人讲到桂枝汤证的汗,说是风性开泄,难道说,伤寒就没有风邪作祟了吗?
助阳发汗以驱邪是治疗伤寒病的大法。
桂枝助阳,生姜 大枣  甘草 温健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脾,达到滋养津液的目的,因为此方证本来就有伤津的表现,白芍,养阴,直接补充津液。
此方不为发汗,因为,汗毛孔本来就是开着的。补阴助阳,使阴阳调和,温覆一时许,令汗出哲哲,邪去正安。
如果,外邪之入侵,正气在肌表,在肌肉都没能够御敌制胜,邪乘虚而入,直达三焦,在三焦邪于正相交。此时的正气远不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这个正气已经不能自己持续的御敌,一会儿开始御敌,就表现为发热;一会儿疲惫了,被邪气打败,就表现为恶寒。所以,少阳的热是“寒热往来”。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此热在肌肤,寒在骨髓。
      邪于正交争于表,即太阳病者,就是这样,发热与恶寒并见,且热势越重恶寒亦越重。此时,用温热的药,助阳发汗,逐去外邪。
原文: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此寒在肌肤,热在骨髓。
      此乃阳郁于内。可见四逆散证。
      有邪在内,正气聚于内部与邪抗争。之所以身为大寒,乃正气不及顾外也。助正清其内热可也。承气汤之类。
     曾听前辈讲一病例,其人身大寒,奄奄一息,找来一老中医,看后说:“此人没有三天的活头了。”没有治疗,拂袖而去。
       三天后,病人没有死,还是那样,不清也不重,又请一年轻大夫,看后,开一剂药,尽是硝黄芩连,大苦大寒之品,到老先生出抓药,老先生一看药单,说:“不吃药尚且苟活时日,此一剂药,必死无疑。”家人说:“死就死吧,别怪活着的人不给他治就行了。”药煎三大碗,一夜之间全灌了下去,至黎明通身汗出,人可活动,又请大夫诊视,开了两剂药,竟然可以下床活动。
     咦! 寒热真假,不可不辨。
原文:病常自汗出,此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而;此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复发其汗,使荣卫和则欲,宜桂枝汤。
      这一条讲了一个病,这个病的症状就是“常自汗出”。就是经常的出汗,出汗也没有规律,不一定什么时候出汗,和天气也没有关系,即使天冷的话,他也说出汗就出汗。
      要按现在西医学来分析这个病,那就是神经功能紊乱了。
      中医却是认为这是“荣卫不和”,通过治疗,回复荣卫的和谐,这个病就好了。
      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汗要是想出来,一个是充足的水分,一个是充足的热量;热量作用在水分上,才能化为汗液从汗毛孔里出来。
      但是,这里的出汗,病人并没有感觉到热,就出汗了。这是什么原因?
      原文解释道:“此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而”说明,荣气,也就是化汗的阴血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卫气。
那么,卫气和荣气是什么关系呢?原文又接着解释道“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就要明白荣卫之间的关系,“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同时,这个卫阳有保护营阴以免使其泄漏的作用。
这个病人就是这样,卫气虚弱了,不能保护营阴,致使发生泄漏。表现为“时自汗出”。用桂枝甘草 生姜大枣温阳益卫,白芍敛一敛阴,或者发点汗,再泄一点营阴,温温阳,增加一点卫气,总之,是“营卫和谐”就好了。
这种自汗要和气虚自汗相鉴别
气虚的人,少气懒言,声音低怯,动则心慌,伴随着劳伤,自汗日渐严重。治疗要用黄芪 党参 等大补元气的药,还要用五味子 麻黄根  稻米根等收涩的药。
而这个自汗,没有气虚的表现。
原文:病人藏无他病,而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此卫气不和,先其实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此病的症状是,“时发热自汗出”时,说明发作有规律;出汗之前,现有发热,这个发热 主要是一种自觉症状,体温不一定就高 ;
    我们说过,正常的出汗,就是先热接着出汗;这里的出汗就是先热后出汗,不正常就在,这种状态总是有规律出现。
为什么呢?原文说:“此卫气不和”。上一条是“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也是卫气出了问题,但是,那个是不热就出汗,卫气弱了,无力顾护营阴而发生泄漏,这里呢?是卫气强了,卫气又叫卫阳嘛,他是阳热的,热加于阴就“发热汗出”了。通过桂枝汤发发汗,使过多的卫阳释放一点,是营卫和谐,病就好了。
    什么病会出现“先是一阵发烧,然后就出点汗”经常发作呢?
    更年期综合症!说热就热,出点汗就好了。这个方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这种症状,效果很好。
但是,要注意服药方法。“先其时发汗”。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是个什么名呢?症状就是“脉促”,脉促是怎么表现?“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就是脉率超过90次/每秒,并且有没有规律的漏博,相当于现在快速心律失常的表现。
     脉促,是这个病的客观表现。而主观表现就是“胸满”。临床上,当心率失常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时,病人往往就有胸闷得感觉。
     这描写的很像一个心律失常性冠心病的表现。可这不一定是个冠心病。但是,他的发病机理像是个冠心病。
     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呢?原文说道:“太阳病,下之后”太阳病,邪在表,当以汗解,但是,医生错误的用了下法,平白的耗伤了正气,人体的正气无非就是“热量”和“津液”,也就是,医生误用了下法,平白的耗伤了机体的“热量”和“津液”;太阳病,本来就是寒伤阳,而今阳气更伤,阳气无力发挥推动力的作用,就会表现为“寒凝”,津液大伤,表现为“不荣”,寒凝与不荣共同为病,血脉就会不通,冠状血管也会发生 不通,影响了心肌供血,从而发生了类似冠心病发病机理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心律失常,就出现了“脉促胸闷”。治疗就是补充血容量,驱除寒邪,温通血管,回复提高心肌的供血,使心肌细胞的功能恢复正常。而方中桂枝就有驱寒,温阳,温通血脉的作用,生姜 大枣 甘草健胃,热汤饮下,有效地补充血容量,以及相关电解质。            此方乃是桂枝汤去掉白芍而成。白芍滋阴,酸敛,在桂枝汤证中针对“自汗”“营血不足”而设,因为有酸敛的作用,属于“阴性”的药物,正好与桂枝之“阳性”相对,不利于血液温通,而今,虽然有营血不足,但又有双重的“寒凝”,所以去掉“白芍”以更完全的发挥桂枝温通的作用。
    桂枝能过加速血液循环,而白芍对血液有凝敛作用;桂枝属阳,白芍属阴;“一阴一阳。谓之道”,桂枝汤就是调和阴阳的。如果阳偏虚,就加大桂枝的用量,如果阴偏虚,就加大白芍的用量;要明白二者各自所主,协调应用。故而历代医家称之为“方祖”。
桂枝去白芍汤证会出现在现在医学中的“心脏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 ”中,只要辨证为虚寒型,就可以大胆加减应用。
我曾用此方加减治疗一例“病毒性心肌炎”,曾在医院输液治疗达一个月,心悸,乏力症状不改善,用此方加党参 黄芪 半夏 茯苓 陈皮 白术 红花 等,六付药就得到明显改善。十服药上,病人就能够工作了。
炙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心下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就是身上的阳气被外界的寒气损伤后表现的症候。治疗,就是助阳驱寒。助阳驱寒,也可以叫做扶正驱邪。但我觉得,在这里,应该叫做助阳驱寒更形象。
    这条原文说的是个什么病呢?首先,原文说道“伤寒”,这是病的诱因,天骤然冷了,没能够及时加上衣服,身体被寒冻了一下;35度的热天,跑到25度的空调屋里,也会被骤然下降的温度冻一下子;或者本身就是阳虚体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病了。
     这个病的表现是什么呢?原文又说道:“心下悸,脉结代”。心下悸是一种自觉症状,就是心里不舒服,不安的样子。脉结代,是本病的客观症状。其实做医生,就需要找到客观症状。因为,主观症状常常因为病人的表达水平限制,并不能准确的表达疾病的本质。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就是脉率低于60次/每分钟,并且有不成规律的漏博。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就是脉跳一下,停一下,很有规律。这种脉象,说明心脏出了很严重的病变,类似现在心律失常型冠心病中的病窦综合症,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影响到心脏的泵血功能。
      原文似乎就给我们透露了这些关于本病的信息。一些读书不求甚解者,就套用本方治疗治疗,只要表现为“脉结代”的心脏疾患。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不知道怎么好的,不好的,也不知道怎么好的;这是不行的。
     我们看原方:
     炙甘草  生地黄 人参  生姜 大枣  麦冬  阿胶  胡麻 (补阴)
     桂枝    清酒                                       (补阳)
     从药方的用药比例来看,补阴的药远远大于补阳的药。说明,病人有明显的阴亏表现,因为阴亏,脉道不充而几欲不通,冠状血管也会是这种状态,心肌得不到阴血的滋养,也就是运载氧气的血少了,心肌就会缺血缺氧而病变。再加上寒凝,症状就会更加严重起来。
    所以,在大剂滋阴药中,加了一点温阳通脉的药。时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所以,炙甘草汤证,是以阴虚为主。但是,必须用一点温阳药。“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所以,在临床上,不要一见到脉结代,就都用炙甘草汤。必须有阴血亏虚的症状表现。
问?此方滋阴之药,何以不用:“芍药”,以芍药有凝敛的特性,不利于“气血通畅”。前面已经说过,芍药有使血液静止的作用。此处,只需要滋阴,不需要阴静。阴血在身体中,贵在:“通畅”。所以,用了桂枝,清酒。
  此方证要与“桂枝去芍药汤证”鉴别。
   生姜 大枣 甘草        (补阴)
   桂枝                   (补阳)
   “炙甘草汤”比“桂枝去芍药汤”多了生地黄 阿胶 麻仁  麦冬。说明炙甘草汤证较之桂枝去芍药汤证有明显的阴虚亏虚表现。
    而“桂枝去芍药汤证”顶多有点失水分,用生姜 大枣 甘草熬水就能改善了。
   说简单一点,一个是失水,一个是贫血。  
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病看起来挺吓人的,大汗淋漓,止不住。伴随着出汗,人发冷,四肢的抽搐,小便少了。如果不及时止汗,就会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发生休克。西医怎么抢救?输液啊?!补充电解质,见痉补钙,见尿补钾。。。。。。可是,恐怕是随补随漏。用点阿托品,抑制汗腺分泌,效果会怎么样呢?
           中医怎么治疗这个病呢?原文说道这个症状诱因,就是“太阳病,发汗”,太阳病,治疗就是该发汗,但是,发汗不得法,或者,病人本身有阳虚。
          太阳病的发汗是用药物“助阳发汗”,汗本身是机体的一部分津液,“汗血同源”嘛。要想把邪气逐出体外,我们是要赔上一点本钱的,那就是“热量”与“体液”,
          我们的治疗方法就是“助阳发汗”,药里面有助阳的药,还有汤里面有水,治疗中,我们的这点损失已经得到补给,邪去正安。达到“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阴阳和谐健康状态。
          可是,这里呢,这一发汗,出现了新的症状。这就要我们知道营卫之间的关系。
          本来,卫气对营阴有个固摄作用,而今,发汗不当,热量就是卫阳,汗液就是营阴,二者损耗太多,卫阳失去了对营阴的固摄作用,所以,汗漏不止;汗出还是要带走一部分热量吧?!卫阳更加不足,于是成了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恢复卫气的固摄作用是当务之急。也是治疗这个症状的根本所在。
          桂枝汤更够助阳益阴,调和阴阳,但是,助阳力量已然不足,再说,桂枝汤这张方子助阳之功发自中焦脾胃,而卫气发于肾阳,受补于中焦,真要大补卫气,还需从源头补起。而附子是补肾阳的良药。
          如此,卫气得补,汗止住了,又有芍药 大枣 甘草 滋阴,诸证皆去。
         再次声明:
          桂枝汤不是发汗的。因为桂枝汤证病在肌肉,汗毛孔本来就是开着的,为什么是开着的?一个原因是:卫气不足,不足以闭住汗孔而固摄营阴,所以,他有自汗出嘛?!一个原因是,风性开泄。我觉得这个很牵强,难道麻黄汤正就没有风邪了?桂枝汤证之所以是病,是因为自身正气不足,无力逐邪,所以,助阳益阴,还得喝碗热粥,盖上被子捂捂。
         而麻黄汤呢?他已经够热的了,又加了一点桂枝甘草,汗就在汗毛孔里跃跃欲试,但是,这个门就是紧紧闭着,一用上麻黄,门一开,汗就马上出来了。所以,麻黄汤不用喝粥,盖被子捂。
         伤寒论中的方子,配伍精当,针对一个症状,没一味药都有每一味药的作用,一定要仔细分析,临床才能活用。
          这种症状临床还是会见到的。因为现在发烧的病人往往都是激素,安痛定,抗生素,口服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退烧药,很容易造成这种大汗虚脱的症状,虽然现在都输液,补充了血容量,电解质,但是,西医没有“卫阳固摄”这种理论,病人往往在治疗热退后,乏力,面白,动则汗出的虚弱表现,这个时候,西医大夫又会说病人有别的病,再进一步用仪器检查,一而再,再而三的得不到中医这种理论指导的治疗而延误治疗,久而久之,由本来功能性疾病变成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肌炎,岂不是遗恨终生。在这个时候,用上几付桂枝加附子汤,就会好了。
          病人当然不知道怎么看病,只知道找医生,而医生必须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而不应该排斥中医。
小柴胡汤证
寒邪于正气交争于三焦,三焦的正气被称为“少阳”,少阳又称嫩阳,弱阳,无力持续抗邪。正衰则邪胜,邪乘虚而入,更加伤阳,表现为恶寒,这个恶寒不仅仅病人自觉冷感,而且,体温不高,表现为阴证(病从三阳变化为三阴,是质变)这个时候要助正抗邪,助正用人参 生姜 大枣 甘草,邪正交争,致使三焦不畅,柴胡是畅达三焦的药物,“三焦膀胱者,毫毛腠理其应”,少阳之气得“人参 生姜 大枣 甘草”之助,抗邪就有力量了,逐邪外出的通道又被柴胡打通,邪就会从三焦出肌肉再出肌表,以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外。正的力量比较盛时,正邪交争而做热,不仅表现为自觉热感,体温也高,这个时候用上柴胡 人参 大枣 生姜 甘草就会轻而易举的发出汗来。如果是在正衰邪胜表现为恶寒的时候用上此方,病人会表现为由最开始的恶寒体温不高发展到身热体温升高然后做汗,最后,汗出身凉热退脉静病愈。这种状况《伤寒论》原文是有证据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反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从这条原文来看,柴胡汤证用了下法,就挫伤了正气,就像表现为“恶寒”的时候的正气,那个时候,是外寒伤了阳气;这个时候,是下法伤了阳气;总之,是少阳这个本来就弱小的阳气更加“馁弱”,用上柴胡汤后,药物首先是帮助这个阳气,使之振奋,聚力抗邪,表现为发热,就是“蒸蒸而振”,最后是正气打败邪气,赔上一点本钱,牺牲一点津液,让邪气随汗排出,“发热汗出而解”。
因为少阳的正气叫小阳,弱阳,无力驱邪外出,又不至于让邪完全陷入三阴。在三焦的邪正交争就陷入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持久状态,所以,少阳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再说,当一些外感病在肌表,在肌肉这个层面时,如果机体的正气稍有转机,就会汗出而解,也就是说,不用治疗,随着多歇息,注意饮食等增强抵抗力的措施的有效采取,正气自旺,病就会自愈。但是,“外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个正气恢复不了,邪就会进入三焦,邪证之间进入一个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是三阳病的最后时期,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合理治疗,否则,正气再伤,就进入三阴。如果,三阳病是“功能上的病变”,那么三阴病就是“器质上的病变”。从“功能”到“器质”的病理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一旦发生了这种改变,就是不可逆转的了。
所以,抓住少阳病,对于临床很有帮助。特别是做中医的。
因为,现在很多病,就拿感冒说罢,没有人直接来找中医抓几服药吃吃,都是图方便快捷,打一针,吃点药片,要么就是输液消炎,真正来找中医了,表证已经不多,最多的就是“少阳证”,三阴证也不少。
因为邪在少阳,正邪相持,低热持续不退,正是弱阳与邪相争,争而不胜的表现。持续的体热,会伤阴津,所以,有“咽干”的表现,因为三焦于胆府相通,三焦热就会令胆热,胆热使胆中苦汁不宁,上冲入胃到口,故而“口苦”,肝于胆相表里,胆热肝就会热,肝开窍于目,故而“目眩”。所以,这个热还是需要用凉药清一清,黄芩是也。半夏,是针对胆热上攻逆胃作呕的。
柴胡24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从原方用量来看,还是以畅三焦为主,扶正为主。。  
外来寒邪侵袭机体,正气奋起抗敌,迎战于太阳肌表,故而脉浮。浮为阳脉,但“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阳作用在阴上,即成脉象。切脉,切得就是阴阳,切得就是脉管中的血液盈亏,以及推动血液得的动力,还有脉管的紧舒程度;
麻黄汤证,脉浮紧。浮脉:如水漂木,轻按既得,重按稍减;是正气浮胜于外的表现。说明,正气奋起抗敌于表,说明正气在表;正气在表,在里的正气就不足,所以,重按稍减。为什么用到甘草,甘草就是补中气的。正气,就是阳气,所以,用了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正气抗敌于表,因为争而不胜才有了症状,才叫做病;治疗就是助正驱邪,桂枝甘草就是助正。
因为是寒邪伤人,寒性收引,故脉管会比较紧张;这个脉管紧张,并不是说血管里的血容量很多,撑涨血管,如果是血容量很多撑涨血管,重按也不会减的。但这里说的是浮紧,紧的缘故主要是“寒”。
我们用了这个药物帮助着我们自身的正气与外邪抗争,叫做“助阳抗寒”,用了药物之后,如果自身本来的阳气就基本把寒邪逼到最外边了,那么,用上药之后可能会一剂而愈。打个比方,体温达到38度才能发出汗来,如果在吃药之前,体温已经达到36.9度,阳气就需要0.1度的帮助,而你正好就给了药物,给了0.1度的帮助,那么就会出现“覆杯而愈”的效果;如果,你的体温只达到36.7度,需要0.3度的帮助,但你只给了0.1的帮助,那药物就会因为病重药轻,不仅不汗出而愈,反而会使体温更高,给人一种用药后病情加重的表象,此时,医生当心知肚明,再给与0.2度的帮助,自然会汗出而愈。
因为寒邪收引,把汗毛孔收引住了,汗闭郁在体表,即使阳气再盛,岂不是闭户捉贼。麻黄开鬼门也。说麻黄发汗,还得需要助阳药相助,要不信,你给病人喝一碗冷麻黄汤,恐怕发不出汗罢。杏仁,降废气,与麻黄组成一宣一降,正好模拟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宣是为了降,降是为了宣,宣降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宣肺气,开腠理的作用。
体痛,乃是寒邪闭阻血脉,不通则通,桂枝温经通阳,通则痛止。
呕逆,乃是中气虚寒所致。中气,既是在中之正气,今因外邪入侵,正气御敌于外,故使中虚做逆。若呕逆严重,可加生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