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婚前爱上有妇之夫,婚后精神出轨,却堪称巾帼英雄

 沧海为书 2020-10-01

凌晨,病床上。

林徽因用微弱的声音呼唤护士:“我要见见梁思成。”护士见夜已深,推说有什么明天再说吧。

林徽因却等不来明天了。那时,她已多个器官衰竭。很快地,她陷入了深度昏迷。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看着妻子安详而瘦弱面容,梁思成哭泣不能自已。

上天似乎跟这对夫妻开了一个玩笑。林徽因最后的话,终是没能说出口。

这个让女人嫉妒,让男人痴迷,被大文豪胡适誉为“一代才女”的民国女子,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呢?

林徽因

01 林徽因的童年

1904年6月10日,随着一声清亮的啼哭声,林家的长女出生了。

祖父林孝恂闻得喜讯,为孙女起名徽音,意为美誉,取自《诗经.大雅》的诗句“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期望孙女如周文王的妃子太姒般辅助丈夫。

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位写诗的同名男性作家混淆,才更名为“徽因”。

父亲林长民赴日留学,祖父让四岁的徽因跟着三个表姐,由大姑妈发蒙读书。

林徽因

大姑妈时常夸赞林徽因,年龄最小,最贪玩,但背起书来却最是伶俐。

十二岁那年,林徽因随表姐们一起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接受全英教学。每到周日,几个姐妹就会聚在一起分享学校的趣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然而,林徽因的童年并非只有单纯的快乐。作为林家的长女,她聪明乖巧,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但她也是妾室的女儿,守着一个不得宠的母亲。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小脚妇女,既不懂琴棋书画,又不善操持家务。父亲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对母亲却极其冷淡。小女儿夭折后,林长民又迎娶了三夫人程桂兰,两人的关系更加疏离了。

前院里,程桂兰与四儿一女,热热闹闹,其乐融融。而何雪媛居住的后院却冷冷清清。每次林徽因高高兴兴地从前院回来,都会遭到母亲的数落,她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女儿身上。

林徽因

小小年纪的林徽因承受着父辈的情感包袱。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是这样理解他母亲的:

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的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她。

十岁那年,祖父母已相继离世。父亲常年在外,二位太太又不能理事,家中大小事务全都落到了这个十岁孩童的头上。

1920年,林长民赴英讲学,他决定携林徽因同行。林长民对这个乖巧聪颖的女儿寄予了厚望。他在书信中写道: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在这趟欧洲之行中,林徽因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02 林徽因与徐志摩

十六岁那年,林徽因在英国邂逅天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发现,这个扎着两条细细辫子的小姑娘,不仅长得俊俏可爱,思维也很跳跃,对文学作品有着超乎年龄的见解。

两人时常漫步在康桥边,聊济慈、雪莱、拜伦和狄更斯,分享彼此的艺术感受和人生理想。

徐志摩倾心于这个优雅灵动的花季少女,她的一切都透露着新女性的魅力。对比为自己育有两儿的木讷发妻张幼仪,林徽因才是他的灵魂伴侣。

张幼仪与徐志摩

浪漫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甚至顶着抛妻弃子的骂名,与张幼仪签订了离婚协议。

面对徐志摩狂热的爱,林徽因退缩了。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懵懂少女,她倾慕于徐志摩的才情,却不愿打破道德的枷锁。

在给徐志摩的诀别信中她写道:

我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

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情分。

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这段康桥之恋随着林徽因的回国而告终。

自小看惯了母亲在情感纠葛中的凄苦,她对张幼仪有着感同身受的悲悯。况且,她有自己的骄傲,选择徐志摩意味着她必将承受闲言碎语,更会辱没林家的名声。权衡之下,林徽因只能将这份感情埋藏心底。

两人的缘分,恰如徐志摩为林徽因写的一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最美的年华里,两个生命偶然相会,又继续航行在各自的轨道上。

1930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的演讲,乘坐由南京飞往北平的“济南”号飞机。那天,阴雨雾大,飞机误撞山头,机上人员无一生还。得知飞机失事后,林徽因当场昏厥。

从此,林徽因卧室中央墙上多了一块焦黑的飞机残片,“徐志摩”三个字,她将用一生来缅怀。

03 林徽因与梁思成

有的人,再美好,终究只是生命中的过客,一如林徽因和徐志摩。而有的人,却是缘分天定,一切都来得刚刚好,一如林徽因和梁思成。

十四岁那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思成走后,二娘程桂兰打趣说,你爹爹打算招他当女婿呢。听完这话,林徽因羞红着脸跑开了。

再次相遇,已是三年之后。结束了一年多的欧洲游学,林徽因随父亲归国。之后,她与梁家的来往越来越频繁。

很快,梁思成对林徽因展开了追求,两人在愉快的相处中渐生好感。

1923年北京学生举行“国耻日”游行。梁思成不幸遭遇车祸,右腿跛了,脊椎受伤。

其间,林徽因寸步不离地守在梁思成的病床前,细心照料。这场车祸让林徽因看清了自己的心,坚定了她和梁思成一道走下去的信念。

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对建筑学的浓厚兴趣也影响了梁思成,他决定把建筑作为终生的事业和追求。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双双奔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入学次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反奉”战争中身亡,丧父之痛使林徽因病倒了。

这段时间,梁思成每天陪伴在她身边,徽因吃不下饭,他就去学校的餐馆烧鸡汤,一勺一勺地喂她。他成了林徽因重要的精神支柱,慢慢地,她从悲痛中走出来了。

1928年3月21日,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

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那天,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嫁衣——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凤冠霞帔”,旁边的梁思成一身简洁庄重的黑色西装,端正的面孔更加神采飞扬。

林徽因与梁思成

04 林徽因与金岳霖

金岳霖爱上林徽因时,她已和梁思成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金岳霖自幼聪敏,小小年纪便考进清华,游学欧洲近十年,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张申府先生对金岳霖非常推崇:“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为第一人”。

这样风度翩翩、才情横溢的男子,自然俘获了不少女人的芳心。

金岳霖

金岳霖却始终心系林徽因,倾慕于她的才华,人品。到底是坦荡君子,终于,他将这份爱告知于她。

眼前这位温柔绅士早已在林徽因的心中泛起了波澜,她苦恼不已,只能向丈夫坦白,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那一晚,梁思成彻夜无眠。

第二天,他向林徽因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感动万分,她对梁思成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听完林徽因的转述,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此后,他与梁林夫妇毗邻而居,终身未娶。

林徽因去世多年后的某一天,金岳霖忽然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时举座感叹唏嘘。

年近古稀,有人拿来一张林徽因泛黄的照片。他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用干枯的手指摩挲着照片中的人儿,喉头轻轻地抽动着,像是要哭的样子。

良久,他才抬起头,孩童般对来访者恳求说:“给我吧!”

金岳霖

很多人希望能够听金岳霖亲口讲讲他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但他始终三缄其口。

临终前,金岳霖说: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金岳霖去世以后,与林徽因葬在了同一个公墓里,继续默默守护着她。

05 林徽因的成就

爱慕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能让如此优秀的男人们争先恐后地聚拢到她的身边,林徽因自然有其过人的魅力。

林徽因与梁思成到美国攻读建筑学时,由于女性的身份被拒之门外。她只好选择了同建筑系相关的美术系,并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要强的林徽因,即便只是建筑系的旁听生,也和其他正式的学生一样认真上课,完成作业,交报告,成绩总是数一数二。

林徽因

学成归来后,他们共同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首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曾说,建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需要感知的艺术。建筑师不能只会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也要经得住荒郊野外的风餐露宿。而他们的建筑生涯,也才刚刚开始。

从1932年到1940年,二人的足迹踏遍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实地考察了2738处建筑物。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仅路途艰辛,还经常被跳蚤咬得满身包。

当时,日本建筑学者断言:中国境内已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要研究唐代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

但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直没有放弃希望。经过艰难跋涉,他们于1937年发现了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推开殿门,成千上万只蝙蝠倒挂在屋檐上,成尺的灰尘里堆积着蝙蝠的死尸,四周爬满了以吸食蝙蝠血为生的臭虫。

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进行了三天艰苦的勘测工作,终于,他们发现了能证明寺院建造年代的刻字。这一伟大发现,狠狠地打了日本人的一记耳光。

1941年,两人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当时,林徽因患有严重的肺病,时常大口地咯血,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床上倚着被子半躺半坐。

历时5年,《中国建筑史》终于编撰完成。从此,中国也有了属于国人编撰的中国建筑史,这部划时代著作的作者署名是“梁思成”。

林徽因收集资料、提供灵感、加工润色,校对书稿,却不曾署名。在她心中,梁思成应该享有这份成就与荣耀。

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一书的前言里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不仅对建筑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更有一身铮铮铁骨。

1937年,战火烧到了北平,林徽因给女儿梁再冰写信,沉着地说:

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一天,夫妇俩收到署名为“大东亚共荣协会”的会议邀请,林徽因愤怒地把请柬撕碎了。

举家南迁逃亡中,老母亲和丈夫先后病倒。林徽因撑着病体,扛起了养家的责任。为了赚钱,她每周都得翻过四个山坡给学生补课。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个韧性十足的女子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林徽因

1946年7月底,梁家结束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北平任教。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

在那段忙碌的日子里,林徽因家中几乎成了一个国徽的作坊,满地都是资料和图纸。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她就回到床上休息一下,起来再接着画。

1950年6月23日,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

1952年,林徽因承担起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浮雕的设计。此时,她已经病得不能下床,索性在起居室里安放两张绘图桌,目所能及,全是一沓沓的图纸。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致力于即将失传的北京景泰蓝传统工艺品的拯救和保护上。

完成景泰蓝抢救工作之后,林徽因的身子彻底垮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严重,即使是一场感冒,对林徽因都是致命的。

林徽因

那时,北京城兴起了“拆城墙”运动。北京市委领导认为,城墙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必须拆除。林徽因和梁思成投入到保卫古城的“战役”中。

肺病愈发严重,林徽因却仍然没有放弃保卫古建筑,并在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争论时大声谴责:

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梁思成回忆说,“在她已经病得几乎走不动的时候,还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做这件事,唯一的解释就是她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责任感在支持着她,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对不起民族及子孙后代的事。”

一语成谶。2004年,北京城为恢复古都风貌,重建位于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城楼。但老百姓所看到的,“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而已。

06 最后的时光

1954年秋冬之际,林徽因再一次病倒了。她整夜整夜地咳嗽,片刻安睡都是奢侈。梁思成从妻子那里传染的肺结核也复发了。

两人都住进了同仁医院。他们的病房紧挨着,只有两分钟的距离,他们都没力气走动,只得拜托送药的护士每天传一张纸条,相互问候。

梁思成的病情稍微好了些,就会来到林徽因的病房陪她聊天。从年少时的趣事,到他们初次相见,到留学时的甜蜜和争吵,到逃亡时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一宗一件,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林徽因

面对死亡,林徽因非常平静,早在医生断定她只剩五年寿命的时候,她就已经准备好了。凭着顽强的意志,她生生地又与死神争来了一些日子。

她来到这个世界,每天都努力地活着,为着钟爱的事业,建筑、文学、艺术奋斗。她,没有遗憾了。

在那个和煦的清晨,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走完了她五十一年的人生。

金岳霖教授和邓以蛰教授为她合写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大概是对林徽因一生最好的诠释。

由于林徽因生前的特殊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她的遗体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墓体简洁、朴实、庄重,墓碑上,除了生辰年月,只有“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我想,林徽因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梁思成懂了。

本期为您推荐林徽因文集:《若你安好便是晴天》、《你是那人间四月天》、《爱上一座城》+徐志摩文集:《徐志摩诗全集》、《徐志摩美文集》、《徐志摩书信集》。里面有大量他们互相的通信。这是他们的才华,也是他们的灵魂牵挂。

徐志摩全集



《徐志摩诗全集》

囊括了诗人创作早期直到生命结束可查寻到的全部作品,充分表现了诗人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徐志摩美文集》

讲述了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毕业后游历西方各国学习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风格。这些游学经历都被他写进了散文里,《欧游漫录》《印度洋上的秋思》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徐志摩美文集》全书共收录了26篇徐志摩美文,分为三个部分:“浪迹萍踪” “天末凉风” “烟火人间” 。“浪迹萍踪” 收录了徐志摩在外游历时的见闻感想共11篇;“天末凉风” 记叙了徐志摩与旧识、知己、师长、人之间的情谊,共8篇;烟火人间集锦了徐志摩对于生活、生命的感悟7篇。

老舍的“京味”,汪曾祺的“趣”,鲁迅的“锐利”,周作人的“雅”,若论情到深处,只此一家。

《徐志摩书信集》

本书通过集锦徐志摩与四位民国传奇女性的书信,回溯诗人的情感轨迹,窥探故事之外诗人真实的内心情感——对原配张幼仪的朋友之情;与旧爱林徽因相忘于江湖;对陆小曼的体贴入微,柔情蜜意;与知己凌叔华的君子之交。揭露“八宝箱”部分内容,还原历史真相。

《徐志摩书信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致林徽因、致张幼仪、致陆小曼、致凌叔华。除文字外更收录了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等人的经典书画作品及珍贵生活照,全方位感受民国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