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镇的记忆碎片61:小夹巷子

 品茗客人 2020-10-01

 

  曾经的小镇,有街、有路,还有河。那些是小镇的血管。

  如果说,贯穿了小镇东西的小洋河是动脉,那么,东朝阳桥向南,西朝阳桥向北、向南的那两条路则是静脉。

  除了大血管,还有毛细血管的,那就是在后街的一些小巷子。

  小镇从来不曾给哪一条路起过一个正式的名字,那些小巷子,就更不会有名字的了。 

  夹巷子  这是小镇人的说法,有时,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字,说是“小夹巷子”。

  这些“小夹巷子”是当年小镇的一道风景呢。

  前街,能看到热闹;后街小巷子,走的便捷,看的是另一路风光。

 

  当年的小巷子,大多是烂泥路,后来,也有些用小砖头竖起来铺的。  

  我家当年住在圩子里头,要上街,就必须要过小桥,走过一条小夹巷子。

  过了桥,从收废品的李大爷家门口,经过一条小夹巷子。那是一条长不到百步,宽只能够两个人并肩走过的夹巷子,如果艺人家属的杨大爷拖着拖车走过这小巷子,旁人就要侧过身子来,贴住墙跟站在那块让路了。到了巷子口头,到到街上了,就有小店了:一边租用徐家房子的茶食店;一边是一家卖烟也打酒的杂货店。

  巷子虽小,却是热闹无比、人流不歇的。在这条巷子的中间,还有一间大茅厕——徐家大茅厕。每天早晚,那里是最热闹的。

  当年,我去上茅厕,还不仅是解决内急的问题,更喜欢在那里听打铁的陈大爷讲故事呢。

  从这条夹巷子口再向北,就是大同医院。那里还有一处让我着迷的地方——张三爹爹的小画书摊子。

  大同医院的旁边也有两条夹巷子,曲折通往后边的河边。

  有时,我们玩“躲躲蒙蒙找”的游戏,偶尔也会跑到河的另一边来,在那几条夹巷子里玩。

  在射小上学期间,每天上学,特别是中午上学的时候,妈妈会站门口看我从哪个方向走,她最怕我出了家门之后,不是向南走,而是过桥,进小夹巷子,怕我去看小画书。

  当年的小镇,上街去玩的时候,一旦内急了,你只要找到一条小夹巷子,往里头走,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地方。

  小夹巷子还能为流动摊贩提供逃跑、躲藏的空间。

  文革时期的小镇,有个名叫“市管会”的机构,专管街上的流动摊贩。夏天,会对卖甜大梢的、卖小瓜的,常常是要被撵、被赶的。那时的市管会员,没有制服,但有红膀套子。那些小贩子们远远地看到戴红膀套子的人来了,会赶紧往就近的小夹巷子里溜。

  小夹巷子扩大了,就成了小路。剧场对面,烧茶炉子的张二妈家旁边就有一条巷子,因为当年的合德镇的革委会在那巷子深处办公,那巷子也就做成了一条小路了。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房子长得高了。原本一家一户的建筑成了有规划的居民小区。

  小夹巷子,基本消失了。 



  关注并进入本公众号,点击右下角的“乡土情结”,可见《小镇的记忆碎片》总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