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歌赏词|从宋词到现代歌曲:李清照的《一剪梅》

 品茗客人 2020-10-01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先来赏析一下李清照的这首词吧。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当时,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未久。

  原本应该享受着婚姻甜美的女词人,却因新婚不久丈夫就离家外出了,填这首词,来倾诉相思、别愁之苦。

  上阕交待了季节,点明了时间。秋天,这容易让人生愁的时节,“红藕香残”,藕,让人想到了“”;荷花谢了,是红色的,分明地洒落在水上叶中,莲蓬结子,自有苦心。上船去,还是“兰舟”。干什么去?还是争渡?还是去捡拾荷花瓣子?一个“”字,写出了内心的苦。恰在此时,天空偏传来了大雁的叫,是在为什么人去送信的吗?雁,是群居的,天空中南飞的大雁或“一字”或“人字”不断地过去呢。这才会让多愁善感的女词人一直呆呆地看到了夜幕降临。而这个晚上,还是有挂着圆圆的月亮的。

  下阕在说自己的内心活动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是眼前的景,更是自我劝解。可又劝不了自己,应该说是骗不了自己。我不是没有事情可做,实在是没有心思,没有动力去做。而这一“闲”,哪怕是被动的不得已的“闲”更让女词人无法承受,不能忍受。这份愁情实在没法消解。最后,说出了大实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接下来,说一说,词与唱。

  中国古代的诗词,原来都是可以唱的,有曲谱。这“一剪梅”便是词牌,填词的人,就按照这首歌曲的曲调和原有歌词的字数、格式,写出新词来,还要用老调子唱。

  但到了现代,作曲家与歌者倒是反了过来,用旧词,谱不同的曲,唱出新的歌来。

  前些日子,央视推出的一档新的节目,由小撤主持的《经典咏流传》便是用旧词唱新曲的。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台湾的歌者邓丽君也唱过不少“经典”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琼瑶的小说改编的多部电视剧,其中的主题歌也有不少是用新曲唱古诗词的。

  但根据李清照《一剪梅》编曲演唱这首《月满西楼》,就常常被误认为是邓丽君唱的。其实不是。

  演唱者是京剧大师张君秋的关门弟子、87版《红楼梦》晴雯的扮演者安雯(原名张静林),作曲的,就是她那后来因诈骗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作曲家苏越

  这也是我听到过最早,印象最深的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是像口语,像说话一样的歌唱。

  出这首歌的年代,正是通俗歌曲大流行的年代。因而,用通俗唱法来唱李清照的这一首,当时,我也觉得是恰到好处的。

  词,不就是应该俗的吗?

  但,听过宋祖英演唱的这首《一剪梅》之后,原有的印象彻底改变了。

  这首歌是宋祖英《爱的史诗》中的一首。

  宋祖英读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博士研究生期间,着力研究中国古诗词的演唱,并精心打造出一张全新编曲的中国古诗词大碟,这也是她筹备酝酿了将近5年才发行的一张极富文化底蕴的专辑,是宋祖英博士毕业后的第一张唱片作品。

  很遗憾,在唱片的封面信息中没有标注出这一首歌的编曲者。

  这首歌用七声雅乐变徵调式演绎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那种孤独与闲愁之苦。是传统的音乐元素和编曲方式,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现,让你无法再去认为这是一种通俗的、流行的唱法。

  宋祖英是用雅的唱法,唱出了李清照原词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

  安雯的《月满西楼》是一听就能接受的,宋祖英的《一剪梅》是要多听几遍才能越听越能听出味来的。

  点个赞。如何?你喜欢谁演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