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分时节,走进西乡新农家

 品茗客人 2020-10-01


  秋分时节,我们又到西乡走进了新农家。

  那天,我家林中雪老师三十年前的一个学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我们在滩涂游玩的照片,便向她发出热情邀请,让我们到西乡去,到他的新农家钓鱼,看风景。

  西乡,是水乡。

  西乡的河多、水多,是苏北的鱼米乡。平日里我们吃到的鱼虾蟹多来自西乡。

  这里是程同学的老家。

  三十多年前,他就从这里来到了城里求学,学成之后又在一所学校当了老师。

  这是他在老屋的基础上改建起来的新屋。

  与我们在其他的农村里看到的情形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到外面的世界去发展了。

  集中安置之后的村庄里房屋多是新的大的,但住在这些大房子里的却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还有,就是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利用老宅基进行“危房改造”而建造起来的新房子。


  站在这新农家的屋子里,透过纱门,看眼前的庭院,庭院前的河面,突然想到的是海子的诗。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门前的水面,水质真的好。河里的水草,都是多年不曾见到过的几个品种。

  程同学的几位朋友已经先我们来这里钓鱼了。

  台风的影响还在持续,风大,垂钓的收获并不大。

  但,在为数不多的鱼里,就有几条是以前难见到的“胖皮鱼”。垂钓者说,这胖皮鱼,是水质优良的证明,劣质水里,是不会有胖皮的踪迹的。

  不会垂钓的我们,便在村庄的四周转悠转悠吧。

  水乡,水稻。

  风吹稻田,能让你感受一番“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意境。

  阳光下的稻田,能闻到特别的稻谷香呢。

  文革期间流行的《沙家浜》有“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唱词。据说,汪曾琪先生的原作是“芦花白,稻花黄,绿柳成行”。一位当时被奉为“旗手”的人到江南看过,发现,芦花白了的时候,水稻都要收割了,柳树也有些枯了,这些景物之间有矛盾,建议修改,才改成后来的句子。

  村庄的周边,有江柴。这是苏北农村的特色。

  江柴的枝头已经白了。

  其实,中国历代的文人,古今的农人,总是将芦苇的果实——颖果,误当成“”的。

  “芦花放”是一例,贺东久作词的那首《芦花》中唱道:“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也是一误。

  农家人,是不舍得荒废半点儿土地的。

  “十边地”他们都要利用起来。

  这不,这一小块地,也种上了些玉米。

  路边,还长了些长豆。

  这些长豆,是利用了水泥电杆作架子爬上来的。

  路的那边就是稻田。

  再过几天,到了国庆过后,这一大片的水稻就该颗粒归仓了吧。

  这一片水面,是哪户人家承包养殖水产的?是鱼,是虾?应该不是蟹,因为在岸边没看到拦网。

  黄豆。

  这一摊黄豆,是一对八旬老人晒在这里的。老爷爷八十二,老奶奶七十六。十一点钟,二老就已经吃过中饭来翻晒他们的收获了。

  农家的院墙,也不会让它闲着。长些扁豆,也算是“立体种植”吧。

  这一家的场院里,还竖立着一捆捆的豆子。应该是脱粒之后的豆竿吧?是留作作燃料的吗?如果是,该多好啊。“炊烟袅袅”的场景应该出现在农村啊。

  只是,我在这个庄子里并没有看到烟囱子。

  农村,农家,早在二十年前就由用煤,进而用气用电了。

  走进西乡的新农家,是秋分的前一日。

  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

  我不知道,这个村庄,这个村所在的乡镇会不会举办节庆活动。

  我只真诚地希望所有靠天吃饭的农人们年年都有好收成。

相关文章:

久违了,那条路,那一片滩涂
羊肉、藏书,那个有故事的朱买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