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返潮,莳梅天的记忆

 品茗客人 2020-10-01

  一进入莳梅天,家里头四处八达就会返潮了。

  返潮,四十年前的情况和现在一比还像话地大呢。

  四十多年前,我们家住的是土墙、草房子。苫在屋顶子上的草,有尺把厚,阳光轻易晒不透,最热的天气里也不会觉得热;四面墙是用黄泥夯起来的,也总有尺把厚,家屋里的热气也不容易跑得出去,最冷的天气里家屋里头也不会觉得冷;地面,是和外头的地面一色一样的,泥地。就因为是泥地,也就和露天地里的地面有些个不同的:露天地里的地面,松软的,也是平整的;家屋里的地面,挺硬,又是凹凸不平的,到处都是磕里凹塘,要是伏下身子去看家中的地面,肯定是像缩微版的丘陵。

  住那样的土墙房子,莳梅天一到,最先返潮的,不是墙壁,不是地面,而是一年到头放在锅台子上的盐罐子。靠近海边的人家,盐不值钱,盛盐的罐子也不会像现在的人家一点儿小的,通常是一个大罐子、大缸子。莳梅天气一到,首先有反应的是那盛盐罐子的外表,先是有些个潮湿,滑腻滑叽的;过后,就会发现那盐罐子的外面开始冒汗了。这时,放在盐罐子里的那个瓦调羹像刚刚出过汗一样,潮叽叽的了;再接着,就看到盐罐子里的盐难得看到一整颗一整颗的了,上头变成了水、盐卤了,平时放在盐罐子里的那个生姜头子,差不多有一大半泡在盐卤里头,有些个滑腻腻的了,时间再长些子,还会看出生姜头子上会有些个黑点子呢。

  这个时候,各家各户用芦柴编的门帘子就要成天地放下来了,不是为了防蚊子,而是怕外面的潮气进到家里来。

  盐罐子潮透了的时候,家里头的木器家俬就也开始返潮了。住平房的日子里,可能也就是为着防止莳梅天返潮使得木器家俬受湿,一般人家肯定是要在木器的脚上垫上一两块砖头的。可就这样,莳梅天一到,那些木器的脚还是会看得出潮气来的,只是,不像盐罐子那样有明显的出汗。到了夏至过后,也就是进入到了梅天之后,那些木器的腿脚就会有些个白头子了,不是长霉毛,而像是长菌子。这个时候,勤快的主妇就会指派人在橱柜腿脚跟前撒些生石灰来吸潮了。

  那个时候,让你明显感受到返潮的是你的被窝、你的衣裳。晚上,你要焐被子,天一亮,你又要焐衣服

  那些个日子里,到了晚上该下被窝的时候,你不想躺下攻进去,因为在你放被子的时候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那本应该是干爽爽的被子,这个时候是潮叽叽的,当然,肯定是不会让你感觉出有水的,可手摸上去,不会有平时那样刷泷泷的感觉。脱了衣裳,进被窝的时候,不会有四九心里攻被窝时的冰凉感,却也不会有四九心里进到被窝之后的暖和,潮叽叽的身体碰到的全是潮叽叽的被子。

  更让你有返潮感觉的是第二早晨起来穿衣裳的时候。那个时候,不会像现在,衣裳一天一换的。没那个条件,也没那样的习惯。一觉醒来,该穿衣裳了。可是一把摸到那放在铺边凳子上的衣裳,那像洗过挤干了却没见过太阳的盐露拉潮的衣裳,实在不忍心往身上扒。不得不扒上身了,要到吃过早饭了,才没什么潮盐露拉潮的感觉。

  1979年的夏天,大学一年级暑假前的那一个月,才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返潮,真正的潮湿。

  那个时候,我们的宿舍在教学楼上,就在教室的对面。楼道、楼梯是水泥的,房间里是木地板。夏天来了,进入六月,住的四楼,睡的是上床,却依然每天要穿净而不干的衣裳。几乎每天能看到水泥地上出汗,墙上冒水珠子。

  我的记忆里,就是从大一的那个夏天,才有了“梅雨季”的印象。

  梅雨季莳梅天返潮。从此就成了我生活记忆中的常态。也才知道,原来,水泥混凝土的房子,返潮的情况比土墙草房子更明显呢。毕竟,与泥土保持着一致的土墙房子不会让你明显地感觉到潮湿,更不会看到墙上出汗。

  1990年代,空调普及了,除湿功能成了返潮的克星。各种电器,神器也让人们少了衣服净而不干的苦恼。可是,也让人们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如今,你家会有一项隆重的活动——“曝伏”吗?

  没那个需要了。

 

 相关文章:

莳梅天,上霉毛或是不长霉,让人担心让人愁

黄梅季 莳梅天 “四霉天”

小镇的记忆碎片67:曝伏

小暑节气,开始做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