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俞

 祝希鹏 2020-10-01

胃俞 Weishu(BL21)

出处】《脉经论》:胃俞在背第十二椎。

【类属】胃之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俯卧位,第12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

【主治】①脾胃病: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肠鸣。②经脉病:背痛。

【六解】本穴位于第12胸椎旁,与胃腑内外相应是胃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腧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可灸。

【配伍应用】①配大肠俞、肾俞,治痢疾。②配内关、足三里,治恶心、呕吐。③配梁丘、中脘,治胃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

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瞋风厥、胸胁支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理烦满吐食,腹胀不能食

《针灸逢源》:治食后头眩,黄疸,疟痢

《针灸资生经》: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反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现代研究】

(1)对胃肠的影响:针刺胃俞可增强胃的蠕动,促进幽门开放,使排出量增加,从而调整胃的运动功能,并有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实验观察胃炎和胃溃疡患者针刺胃俞治疗前后胃俞的温度、阻抗和痛阈的变化,结果发现:治愈前为腧穴部位低温度,治愈后变为腧穴部位高温度;治疗前腧穴部位低阻抗,治愈后仍然表现为低阻抗;治疗前腧穴部位痛阈低,治愈后痛阈明显升高,且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对胃肠的蠕动也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当蠕动减弱时,针后可使胃蠕动增强;配足三里则可使胃紧张度与收缩波明显降低;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后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2)对心脏的影响: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针刺“胃俞”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且可使心电图有明显好转

(3)对内脏镇痛的影响:用水合氯醛使动物麻醉,在其大脑皮质钩状沟前缘及丘脑腹后外侧核或丘脑下部后部记录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引起的诱发电位,通过电针选择对胃部疾患有效腧穴进行针刺,结果发现“胃俞”对皮质诱发电位抑制作用最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说明对腹部疾患的镇痛作用明显。

(4)治疗胃痛:针刺胃俞治疗胃脘痛38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

(5)治疗胃下垂:腧穴注射(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6)胃俞、足三里加中药(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80例。结果:经1-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S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6)治疗呃逆:一患者呃逆频作5d,西医治疗无效,取胃俞、膈俞、中脘针刺,留针20min,出针后在以上腧穴部位敷贴中药,次日复诊,呃逆次数明显减少,3d后复诊,诸症全消。

【注意事项】本穴针刺时注意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造成气胸或损伤肾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