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这样一群人

 老魏的新视界 2020-10-01

作者 魏孔玲

在苍穹之下,黄土之上,大河之畔,来了这样三位异乡人——魏贵公、魏坤公、魏乾公,于明洪武初年,随百万移民大潮,从晋槐洪洞县讵鹿镇,千里迢迢来到荒凉的西北之隅,叩石垦壤,植梨为生。数十上百年艰辛开拓,人丁兴旺,代代接力,梨树成片。愚公移山,魏公植梨,父衰子盛,子又生孙,子子孙孙勤耕苦耘,终成魏门望族大姓,更是在苦寒之地,成就了世界古梨园之奇观。
斗转星移,在历史长河中,三百年漫长于倏忽间,又有这样一些人,先祖魏贵的后人,积德怀义,笃行不倦。老会长魏至公,秘书长魏列杰……这些老前辈,心系故乡,情牵两世,解甲归田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集结于古梨树下,振臂一呼,从者如云,成立了魏氏文化研究会,开启了保护古梨园,振兴家园的新篇章。他们呼号奔走,不辞辛苦,开始发掘魏氏家族的族谱、家训,为树家风清宗流,踏破铁鞋,觅踪索迹;为兴建魏园征地审批,募集资金,无功利却成就了千秋万代大功利。魏氏子孙,深明大义,慷慨解囊,散出家私,让魏园矗立于东山之巅,成为梨园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魏园的高度,提升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有了仰望的姿态,开始理解学至周孔,万世相传的姓氏文化,也使六百年家族先祖之魂有所寄放,让漂泊游子的乡情有了皈依。

看见那些两鬓如霜的发起人,你不由得肃然起敬,这些和共和国同龄的老人,曾意气风发,披荆斩棘,历经磨难,在各自的人生履历上,写下了一个个令先祖骄傲的“魏”字。告老还乡后,不甘平庸老去,自掏腰包,四处化缘,让一座大殿承载起魏氏文化和故乡情结。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建设者们,在一穷二白的六十年代,那些衣衫粗朴,面目黧黑,手足胼胝的家乡人,不避寒暑,吃干炒面、啃窝窝头,饮馔清简,耐劳吃苦,硬是用肩扛手扒,建起了令外媒难以置信的中国农民第一座大桥,结束了乡民祖祖辈辈,靠羊皮筏子渡河的险境,书写了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六百年春去秋来,栉风沐雨,依然挺立在这片土地上的老梨树,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在一代又一代故乡人的血脉里,植入了一种奋斗拼搏无私奉献的精气神!
那些走出梨园的后生们,在日日仰望老梨树的成长历程中,他们的精神轮廓,也越来越有老梨树的气象,他们走出家乡的土地,风风火火闯九洲。跑运输做物流,搞建筑卖建材,新闻媒体、IT业、体育、文教卫生……行行有魏氏家族的精英,行行有魏氏家族后生和女子坚实的足迹,那些骄人业绩,无愧于心,无愧于老梨树,无愧于魏氏先祖!

更有这样一些人,赴汤蹈火,死不旋踵,逆生而行,写下一行行发光的名字。魏至英老人,烈士。为救溺水儿童,不顾年事已高,只身跳下黄河,托起了童子,托起了至仁;魏野,烈士。牺牲时年仅26岁。为制服身绑炸药,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歹徒,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取大义;17岁的少年英雄魏江涛,为救落水少女,溺身黄河,举起了生命,举起了勇毅……魏永存,民警。为捉拿扒窃嫌疑人,挺身而出,被嫌疑人凶残戳伤仍穷追不舍……这些英雄谱里的名字,让魏祠熠熠熠生辉,让后人无限敬仰。

魏氏家族,有刀光剑影里的英雄豪杰,有纵横职场的风云人物,也有留守在乡的平凡人,他们视梨树如亲人,为老梨树支架做护腕,其情可表其情可嘉。魏孔禄,十年来殚精竭虑,筹集资金,将—亩亩古梨树园认养门下,修枝剪叶,喷药施肥,将古城兰州濒临绝境的梨苑花光盛景,再次完美呈现给世人。富有创新精神的魏永波,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软儿梨,用真空包装,将老祖先留下来的黑宝贝疙瘩,远销到了天南海北……

看到这些人,就想到在家乡土地上古意十足,倔强、执著、敦厚的老梨树,挺立了五百年的老梨树,它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遒劲有力,它就是我们魏氏子孙的精神标本,是我们家族的精神基因,它的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根植在魏氏子孙的眼神和血液里,并将绵延不绝,薪火相传,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近期热读
1
为兰州市魏氏文化研究会谋新局 开新篇
2
寻找兰州最大软儿梨
3
什川雷神庙山隧道开建了!
4
览黄河风情 品精致兰州 第十届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开幕
5
在文学的细雨中前行 皋兰县文联组织开展文学笔会活动纪实
6
桥头堡为滨河路后撤 什川滨河景观大道建设大幅推进
点击右下角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