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搞定失眠

 紫霜飘雨 2020-10-01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从条文看,苓桂术甘汤主要是针对上焦痰饮,症状主要有胸胁满、头晕等,用于治疗水饮上逆导致的眩晕效果很理想。但是,临床运用远远不止如此,但凡是上焦水饮都可以用到这个处方或者这个处方的变方。

这个苓桂术甘汤的基础脉象主要是在寸脉出现正弦脉,可以是偏浮,也可是偏沉,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寸脉正弦偏浮,说明上焦水饮较浅,同时上焦气较盛,水饮不能深入。寸脉正弦而沉,说明上焦气弱,水饮内陷到较深位置。

下面我们用病案说明苓桂术甘汤脉在临床的应用。

失眠是临床比较多见的病症。我临床以来也实在碰到不少失眠的案例,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不满意的。经过不断的实战锤炼,我发现疗效最终还是来自准确的辨证用药,尤其临证的时候,得把“失眠”这个名词忘了,把“心肾相交”这个概念忘了。有是证用是药,这样才能收到疗效

下面我们看看案例。

患者,女性,38岁。失眠梦多已有多年,容易惊醒,无心慌心跳,无口干口苦,月经量少有血块,二便正常,舌淡暗。自诉已经求诊于甚多名医大师,自己也觉得很是烦恼,甚至都有点没信心了。诊脉发现双寸沉弦有力,双尺脉沉细略涩,脉象如下图121。

寸脉沉弦有力,为水饮内陷。尺脉的沉细涩,提示了血少血瘀的存在。我们以脉盛之处知道邪气的性质,以脉弱之处知道气血的情况。那么这就是一个水饮重而血少血瘀的病证。患者寸脉很可能存在强盛的弦脉将细涩脉掩盖掉的情况。心胸之处水饮过盛,血养不足,饮重则易惊,血瘀则多梦,这就是病机了。那么用苓桂术甘汤针对这在上焦的水饮,用血府逐瘀汤针对这血瘀血少,其中两者合用还有当归芍药散之意。具体处方如下:

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5g,炙甘草8g,柴胡15g,枳壳15g,白芍15g,桃仁15g,红花8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桔梗8g,川牛膝15g。

5剂。

脉理精微,如何既心中易了又指下易明?

约一周后患者复诊,诉睡眠有好转,但微烦,脉诊寸脉仍沉弦有力,关偏弦,尺沉细涩。寸脉有力,人有微烦,可能会有一些微微的郁热在里,用麻黄加石膏透发;另外加香附、乌药加强理气;加五灵脂、牡丹皮加强祛瘀。对于寸弦有力而烦的患者,我个人喜欢加少量的麻黄、石膏配合四逆散透发郁热。具体处方如下:

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5g,炙甘草8g,柴胡15g,枳壳15g,白芍15g,桃仁15g,红花8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桔梗8g,川牛膝15g,麻黄5g,石膏15g,香附子10g,乌药10g,牡丹皮10g,五灵脂5g。

5剂。

一周后复诊,患者睡眠状况继续好转,诊脉寸沉正弦而关尺沉细涩,脉象如图122。关脉由弦转沉细涩,考虑是处方中四逆散加麻黄、石膏将郁气、郁热祛除的原因。

 

那么治疗上,针对脉象的细涩不畅加当归四逆汤,方如下:

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5g,炙甘草8g,柴胡15g,枳壳15g,白芍15g,桃仁15g,红花8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桔梗8g,川牛膝15g,细辛6g,通草6g,大枣15g,生姜15g。

5剂。

简单易学,一目了然——

患者这次服药后,睡眠就完全没有问题了,而后要求调理月经过少。患者吃了一段时间药,可能是有点怕吃药了,心里急得很,一直要求要早点调好月经过少,早点见效果。我自己也是被催得急,在用药中,针对其少腹软无力直接用了桂附地黄丸,结果反而导致患者胃肠积聚不适。后面患者也怕了吃药,就没再调理了。

现在反思,我觉得临床不能跟着患者着急,当时还是应当继续用苓桂术甘汤、血府逐瘀汤、当归四逆汤为主,逐渐增加补气血的药物,可能这样稳妥地逐步治疗,才能最快达到效果。

本案这个顽固的失眠之所以能够取得疗效,是因为把握了苓桂术甘汤的脉象特征,而没有被“失眠”这个症状禁锢住,没有陷入治疗失眠的常用套路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