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科基础知识——你知道多少之'成骨细胞'

 我爱你文摘 2020-10-01

原创:何琪医生

审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属: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众所周知,骨是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构成。其具有支持、保护、造血及贮钙的功能。而其中的骨基质则是由大量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和几种细胞构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骨组织细胞中的成骨细胞。

骨科基础知识——你知道多少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成骨细胞是什么?

成骨细胞又称为骨母细胞,是形成骨组织的细胞,能合成和分泌骨基质,并参与骨的钙化,调节钙磷骨进出量。成骨细胞来源于骨祖细胞和骨髓中基质内的间充质始祖细胞。

骨科基础知识——你知道多少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骨细胞形态多样,其形状与功能状态有关,活跃时丰满,呈多边形、立方形、圆形甚至柱状等,而在静止期变为扁平状;成骨细胞常存在于新生骨的表面,呈单层排列。成骨细胞胞浆丰富,因含大量核糖蛋白,故呈较强的嗜碱性,HE染色为深蓝色。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胞体的一端。

骨科基础知识——你知道多少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成骨细胞的功能

在不同成熟时期,成骨细胞在体内表现为4种不同形态:

(1)前成骨细胞(preosteoblast):前成骨细胞是成骨细胞的前体,由基质干细胞分化,处于静止状态、未被激活的成骨细胞,呈扁平状,无合成骨基质的功能。

(2)柱形或立方形成骨细胞(Cubic osteoblast):是处于最活跃状态的成骨细胞,为锥形或立方形。前成骨细胞在内环境因子,特别是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作用下被激活,转变为柱状成骨细胞。当这类细胞增多时,类骨质的面积扩大,其厚度增加。

(3)中间型成骨细胞(Intermediate osteoblast):当柱状成骨细胞合成与分泌骨基质的功能达到高峰时,其功能将逐渐跌落,细胞也逐渐变为扁平,分布在新生骨基质的表明。

(4)覆盖型成骨细胞(Lining osteoblast):由中间型成骨细胞转化而来,当成骨细胞分泌完骨基质后,多数成骨细胞将自身埋于骨基质中,成为骨细胞。而部分成骨细胞恢复到静止状态,停留在新生类骨质的表面,变成扁平的覆盖型成骨细胞。覆盖型成骨细胞也称骨衬里细胞,它们具有界膜作用,分隔血管与新生的骨基质,一些营养成分、矿物质和水可通过此层从血液进入骨组织。且在适宜刺激出现时,覆盖型成骨细胞还可以被激活,执行活跃功能。

主要功能:

(1)合成与分泌骨基质的胶原和蛋白质。在成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中合成胶原的前体,再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内合成原胶原,经分泌性管泡排放到细胞外。在细胞外,原胶原转变为胶原。此外,骨细胞合成分泌多种糖蛋白和非胶原骨基质蛋白。

(2)参与类骨质的矿化过程。产生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分布于附近的类骨质中。基质小泡富含碱性磷酸酶(ALP)、磷脂及针样钙盐结晶,基质小泡破裂后,作用于底物,使局部磷酸盐含量增高。磷脂与钙有很强的亲和性,钙盐结晶可成为钙化核心,导致类骨质迅速钙化。基质小泡与类骨质钙化的启动、维持和停止过程密切相关。

(3)分泌细胞因子如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TGF(转化生长因子)和PD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

3. 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

据文献报道,成骨细胞的来源主要有新生动物或胚胎动物(大鼠、小鼠、鸡、兔)的颅骨及人的胚胎颅骨及松质骨。

成骨细胞培养方法:

(1)酶消化法:取新生健康大鼠(<24h,10只左右),体积分数70%乙醇浸泡10min,揭去头顶皮肤,切下头盖骨,将头盖骨置于PBS内,清除骨膜、血管等结缔组织,用PBS冲洗2次后,用剪刀将颅骨充分剪碎(约1mm*1mm骨片),将骨片移入5mL 0.25%胰蛋白酶溶液内,37℃预消化20min,以清除纤维组织,后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 培养基终止消化,弃去消化液;将骨片移入另一含5mL 0.1%Ⅱ型胶原酶溶液内,37℃消化60min,将含细胞的消化液在室温条件下1000 r/min 离心10min,弃上清液,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用移液器将细胞悬液移入细胞培养瓶中,放于5%CO2培养箱中培养。细胞培养过程中,常规隔天换液,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铺满瓶底后,吸出培养液,用 0. 25 %的胰蛋白酶消化,进行传代培养。使用第三代细胞进行实验。

(2)组织块法:将无菌人松质骨经PBS液冲洗后剪成1mm3大小,用PBS反复冲洗至发白,移入小瓶,加入0.25%胰蛋白酶溶液,37℃水浴中消化20min,弃消化液,剩余小块移入培养瓶,加入培养液,使小块均匀分布于瓶底。将培养瓶轻放入体积分数5% CO2培养箱中培养。静置数天,待细胞从骨块边长出后换培养液并弃骨块。每2天换液1次,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铺满瓶底后,吸出培养液,用 0. 25 %的胰蛋白酶消化,进行传代培养。使用第三代细胞进行实验。

(3)改良酶消化法:将幼兔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出颅盖骨,剔除骨膜、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后放入预冷的高倍双抗液中浸泡10min后移至培养皿加入PBS冲洗3次,然后将其切成大小约0.5 mm×0.5 mm×0.5 mm的碎块置入15 mL离心管中,加入3 mL 2.5 g/L胰蛋白酶(含有0.02%EDTA),在37 ℃预消化20 min,加入3 mL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弃上液,组织块PBS洗3次后加入质量浓度为1 g/L的Ⅰ型胶原酶5 mL,在37 ℃水浴箱中消化40 min,期间不停摇晃离心管让组织块充分与酶接触,加5mL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将混合悬液通过孔径为200目的细胞筛网,将未通过筛网的组织块拣出PBS冲洗3次,放入25 cm的培养皿中,加入10 mL完全培养液(含体积分数10%FBS、1%双抗的DMEM高糖培养液),置入37 ℃、饱和湿度的体积分数5% CO2培养箱中培养,显微镜观察组织块游出细胞状况,每两三天换液1次,待细胞长满80%-90%首次传代。

参考文献:

Boyle WJ, Simonet WS, Lacey DL.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ation[J]. Nature, 2003, 423(6937):337-3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