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合群的海洋游走半生,归来你也许只是个没混到“泳裤”的中年人

 进入丛林我是王 2020-10-02
“合群”一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词,在老人口中“合群”是一种生活智慧,而在年轻人眼中“合群”你就是个LOSER。

今天我在网上搜了三段关于“合群”有意思的论据。
一个是说:合群就像俄罗斯方块,当你与其他相同方块横向叠加时,你就是最先被消除的那一波;

第二,我们教育上学回来的子女一般是:上课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呀?有没有和同学处好关系呀?而获得诺贝尔比例最高的犹太人则是问子女,你们上学举手了没?有没有给老师提问题?有没有把老师给难倒?

第三,合群就像我们的“智齿”、“肥胖”一样,是原始社会为了抵御外部威胁增加生存几率而形成并烙入现代人基因链里的一种生存本能,再次强调:它是一种“本能”。您见过,在如今纷繁复杂、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还有人能靠本能生活的很好吗?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三个维度来论证一下我的观点。你所谓的“合群”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无意识“躲避恐惧者”的狂欢。

 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合群是一种本能,与未知恐惧相关,当人们面临不熟悉的情况,更倾向于合群。首先我承认:集体的智慧要优于个体。但前提是:
1、个体要相对独立;
2、个体与个体之间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3、个体之间要有多样性。
那么就可以做到理想状态下的:“无数个错误的论据汇集,让我们无限接近真理的可能。”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则是一言堂,其他个体尾随附和,久而久之,一个人在集体中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力。而为了符合集体的价值观,而屈服于集体意志,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正如《乌合之众》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来换取那份让人信任,安全的归属感。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羊群效应”!,举个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遇到的例子:当一个上位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条并不出彩的信息分享,周围人纷纷点赞,甚至还有阿谀之辈,极尽献媚,你有没有为不点个“赞”,或说上两句漂亮话,而凭空多出一丝不安感呢?~~~小到校园“霸凌”,大到“群体腐败”,无不渗透着“合群”的影子。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到一座城市的审美,上海、东京,大大小小各色霓虹招牌,再到国内某些地方,美其名曰“提高城市形象,整治市容市貌”,统一规格,字体、字号,连丑得都那么整齐划一。小到互联网上,跨越年龄,跨越地域,越来越多,相同社会热点,明星绯闻,不断的充斥、洗刷着我们的头脑,撩拨着相似的“心弦”,按作者的意图,发泄着雷同的情绪。却鲜有人,更深层次的去思考,问一句“为什么呢?”“我们做错了什么才会产业为样的后果”,“我们今后要规避什么,才能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三、从经济学角度看。
1、从机会成本来说,为了融入集体,你拼命说着漂亮话儿,讨着圈里人的欢心,反而让自己变得定位模糊,可有可无,因为你没有可依仗的“稀缺性”。那么你在集体中随时可被替代。期间你还得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最可悲、可气的是,别人请你吃饭可报销,而你却要拿“死工资”回请别人。这正验证了生活中的2/8定律,但不好意思,你是底层的“8”,不是顶层的“2”。
 2、从创新、创意来讲。合群是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对未知恐惧的一群人的“温床”。在一个“合群至上”的群体里,你想打破常规。所要面对的阻力,将无比巨大,更别说创意、创新了。
3、从分配成本来算。当你选择合群,你就注定了要和更多的人在同一赛道上竞争(再封闭的群体,也总要有人出局,你就得卖力工作或讨好上级,力争上游,确保出局的不是你)。而当你所在的群体获得一定量的利益时,你们是不是得从金字塔自上而下的分配,金字塔越大、层级越多,你越在底层,你分到的就会越少。与其这样,你不如换个思路,打造一项服务于金字塔的核心技能,赚取金字塔里每一个人的钱。比如:做一个在“淘金潮”里卖水和工具的商人,在菜市场里做一个卖极具性价比的购物袋批发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如果你不能找到一个封闭的,不需太大变化,不需要创新,大家都和和睦睦,互相尊重,没什么竞争,且能够富足一生的地方。那我还是劝你趁早打消幻想。做一个不安份的“不合群者”,抓住一个足够大市场,找好切入点,锻造适合自己的稀缺性,而不是合群性,成为别人口中诉说的“传说”。而不是口述别人“传说”的合群者之一。最后改一下“论点”那句话:祝你在“不合群”的海洋里历练半生,归来是那个没有虚度光阴,最终衣锦还乡的那个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