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纳百川的故事

 高骏森 2020-10-02

海纳百川的故事

文/李昌滨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对决于官渡,袁绍手下的笔杆子陈琳,奉命写了一篇讨贼檄文,从曹操那当太监的爷,到他那在厕所被人杀死的爹,再到挟持天子行不轨的曹阿瞒本人,老曹家被骂个底儿朝天。

读了檄文的曹操很是酸爽,一身冷汗后,正在发作的头风病立马好了。

一般人看来,曹操会对揭他老底的陈琳恨之入骨,然而等到曹操打败袁绍,活捉陈琳后,非但没有杀他,反倒重用他,对他曾经的大错只说了一句戏谑的话:“老陈你那骂人檄文写得挺好,只是骂我就行了呗,何必还把我祖宗三代都带上呢?”

陈琳听了后,死心塌地归附曹操,做起了他的军师祭酒,主管战前骂人,战后歌功,帮曹操牢牢占住了舆论制高点多年。

唐初年,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储君之位,李建成这边,虽有魏征等人给他出得“好主意”,可李世民这边行动更迅速。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双双被咔嚓掉,老皇帝李渊很识相,不久乖乖地脱下龙袍给他二儿子李世民穿。

上位成功的唐太宗,开始调整人事,秦王府的旧人迅速上位,太子党的旧人也得清算。

魏征,这个太子党的首要人物咋清算?

重用!

咋重用?

当宰相!

唐太宗缺当宰相的人才吗?

不缺!

原来秦王府的那帮幕僚学士们都是大才,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等,个个都是唐初名相,那唐太宗为何要重用“敌人阵营”的人才?因为他站位更高,眼里只有他大唐的人才,没有那种“内耗式”的小视野。

这魏征也的确对得起太宗的信任,有一次,魏徵对唐太宗说:“希望陛下使我成为良臣,不要使我成为忠臣。”

太宗感到奇怪,问道:“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

魏徵说:“良臣,是像皋陶那样的人;忠臣,是像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己获得美好的名声,使国君得到显赫的称号;忠臣则使自己遭受杀身之祸,使国君陷于深重的罪恶之中,空有一个忠臣的名声。 ”

唐太宗答应了。

从此,太宗和魏征这对明君良臣开始治国,魏征帮助唐太宗改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其他的精英宰相们一道,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贞观之治。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老国君和篡位者相继死去,在外的两位公子回国继位,一个是公子纠,由管仲保着从鲁国回齐;另一个是公子小白,由鲍叔牙保着从莒国回齐。当时的情形是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下一任的齐国国君。

在回国的过程中,聪明的管仲想到和公子纠兵分两路,他去截杀公子小白,而公子纠赶回齐国,两路人马无论谁得了手,最后都是他们赢,此计不可谓不妙。

简短来说,管仲真在半路截到了小白,并且一箭“射死”了他。然而等他和公子纠不急不慢回到齐国时,公子小白已经成功继位。

管仲不是“射死”公子小白了吗?

原来只是射中,聪明的小白将计就计,演了一出被“射死”,最后快马加鞭赶回国中抢先继位。

继位后的小白会如何对待这一箭之仇的管仲呢?他听了鲍叔牙的建议,起用管仲为相。这对君臣,一个敢用,一个敢干,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最后公子小白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这对明君贤相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故事出现在2600多年的高考作文题上(2020年全国I卷),全国的准大学生们对其盛赞好评,借着高考的大旗,加之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他们着实又火了一把。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偶然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这事被秦昭王听说了,他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信,说想用十五座城换这块宝玉。面对秦国的“空手套白狼”的鬼话,赵王差派一个小人物蔺相如(时为某官员的门客)出使秦国,这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后来秦赵的渑池会上,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回到赵国后被拜为上卿,官居于老将军廉颇之上。

那廉颇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自然不服,耻于居蔺相如之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而蔺相如为了不让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后来廉颇感动于蔺相如宽广的胸襟气度,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这段将相和的故事流传至今。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当了宰相才能容人,而是能容人的人才配当宰相。

宽容是至上的美德,是君子的作风,更是智者的行为。

宽容也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

李昌滨

李昌滨   吉林通化人

高中教师,民盟盟员,喜欢读书,热爱分享

更多阅读

知道“自己是谁”的高人

揣测圣意的“能人”

西湖:遥寄一枝桂花

阆中:遥寄一罐红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