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二辑目录·观后

 艺文博雅 2020-10-02

文/时胜勋(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二辑出版于1985年,共收入文章18篇,整体的编排风格延续了第一辑。

在作者来源上,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准,第一部分是北京大学及其毕业生,如张文勋(1956级北京大学中文系,云南大学中文系,单位为发表时单位,下同)、吕德申、张少康、孙静、刘烜(以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者中有一位闻而畏,根据1994年其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的一篇读书札记推测,可能为北京大学学生或职员,暂列于此。

第二部分是兄弟院校作者,如李庆甲、蒋凡(以上复旦大学)、蔡钟翔(中国人民大学)、寇效信(陕西师范大学)、韩泉欣(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阮国华(湖北师范学院,今湖北师范大学)、马白(内蒙古师范大学)。

第三部分是海外作者,如岡本不二明(国立冈山大学文学部)、兴膳宏(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古川末喜(日本岛根大学)、伊维德(荷兰莱顿大学)。

第二辑在资料上更为突出,伊维德、古川末喜编的学术史资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多得的索引,对于当时国内中国文论界了解国外中国文论研究状态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资料介绍整理在近年来做得少些,中日或中外的古代文论研究之交流也较为平静。

在本辑的古代文艺思想史的研究论文中,涉及不同流派、不同理论家、著作、主题等。就流派而言,有儒家、道家、佛教等,就理论家而言则有刘勰、钟嵘、王夫之、潘德舆等,且经常与著作结合起来。如本辑有论文对《易传》《淮南子》《文心雕龙》《诗品》《瀛奎律髓》《原诗》等名著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在主题上,张文勋探讨了审美时空意识,其”绝对大“一说颇有新意。阮国华则探讨了儒家真、善、美理论,特别提出真在儒家视野中的薄弱,这一情况不仅儒家如此,先秦各家也有此问题。今天我们讨论中华美学精神、艺术精神,也是强调美善一体,但真的问题却并未引起重视,这是很遗憾的。岡本不二明讨论了宋代诗话中的知觉、语言问题,隐秀问题不止于刘勰时代,宋代诗学尚意,正体现了中国诗学从秀到隐的成熟。

刘烜的论文读起来非常有历史感。刘烜是专门研究王国维的学者,他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第一手资料,即罗振玉919封和王国维164封的通信,时段跨1916-1927。刘烜从书信这一最接近历史原貌的材料来解读王国维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看一个光辉耀眼的著名文论家、学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琐碎、日常、成长以及压力、痛苦、无奈。每一个学者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但今天的学术研究似乎更在意成果,而不在意人,这难道是人文学的宿命吗?

本辑《编后记》很特别,提到关于中国文艺思想史的若干设想,表现了《刊物》的学术自觉。中国文艺思想史由杨晦先生提出并加以实践,惜至今尚未有系统之呈现。关于杨晦先生的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理论与实践,有不少学者已有探讨,此不赘述。《从刊》的创办则自觉承接杨晦先生的学术理念,通过刊物的形式试图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界推进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本辑《编后记》则体现杨晦先生去世后新一代北大文艺团队的办刊及学术理念。

一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就这一学科的基本任务的说明,也是作为历史学科的中国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这一点也源自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自身的性质,但它又不同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最突出的提现就是不限于文学,还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

二是”儒家、道家、玄家、佛敎等重要哲学、宗思想派别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的影响及其主要特点“,如果说中国文学批评史着重于文学本体的话,那么中国文艺思想史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意识是将儒家、道家、玄家、佛教等哲学宗教的内容与中国文艺思想的发展结合起来,哲学宗教思想是如何影响文艺思想发展的,这一点显示了中国文艺思想史学科独特的思想史视野。

三是”中国古代艺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这一点仍属于中国文艺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如果第一点是侧重最基本的规律,是整个中国文艺思想史的规律,那么第三点就是着眼于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类似于断代史。这一点可以从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中开出来,该书划分了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四是”中国古代一些重要文艺思想流派的综合研究“,这体现了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独特设计,即从流派的角度进行,这样的好处是能跳出原有的以文论家为主线的框架,能够将某一流派的发展勾勒串联起来,不失为一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中,这样的流派是不争的事实,恰如其分地进行流派研究是能够呈现中国文艺思想的基本风貌的。

五是”各个不同文艺部门,如文学(包括诗文、戏曲、小说)、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艺术等,在文艺思想发展上的互相影响、联系与区别“,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文艺思想史最核心的一个内容了,不同文艺部门多是分开来研究,而中国文艺思想史则强调不同部门的相互影响、联系、区别,既重视联系性,又重视区别性。比如诗乐舞一体、诗画同源、乐论与诗论之关系等等,这显然对学术研究提出了跨门类的挑战。比如张少康先生就自觉探讨诗论与乐论的关系,认为先秦诗论源自乐论。不同文艺思想不仅是空间性关系,也是时间性关系,对此进行细致探讨无疑有助于对中国文艺发展规律及其丰富性的理解。

六是”其他有关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的重要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文艺思想史学科的开放性设想,因为上述五点并不是中国文艺思想史的全部,至于哪些问题可以放入中国文艺思想史,当时的学者也未必完全清楚,这样的提法保持了学科建设的某种开放性、可能性。就今天而言,列这一条仍然是必要的。


附录:《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二辑目录

我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张文勋)

论我国先秦儒家的真、善、美理论(阮国华)

论《易传》的美学思想(马白)

《淮南子》文艺思想述略(蔡钟翔)

《文心雕龙》的“文德”说(寇效信)

《诗品》和书画理论([日本]兴膳宏著,卢永璘译)

钟嵘《诗品》注释(续)(吕德申)

钟嵘《诗品》校记(吕德申)

皎然诗论与佛教哲学(韩泉欣)

“隐”“秀”表现中知觉、语言之研究——以宋代诗话为中心([日本]岡本不二明著,

马振方译)

略谈方回的《瀛奎律髓》(李庆甲)

王夫之诗歌理论的历史评价(张少康)

叶燮《原诗》及其批评论(蒋凡)

潘德舆诗论体系的意义(孙静)

略谈毛宗岗的小说理论及其评价问题(闻而畏)

王国维与罗振玉来往书信手稿述评(刘烜)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西文(英、法、德、荷)论著目录初编([荷兰]伊维德编,

陈西中译)

日本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献目录(1945-1982)([日本]古川末喜编)

编后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