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治病先治心」?

  平凡的人 2020-10-02

裘沛然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存在着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调整、控制、修复、防御能力,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病情的加速恶化。

《素问·痹论》早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所谓“神不使”是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读素问钞》注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日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

经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如果病者神气已去,则纵有良药神针,也回天乏术。

裘老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等,对病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他倡用“医患相得法”,使某些疑难重症患者获得新生或减轻了病痛。

裘先生常说:“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治疗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大医精诚》一篇置于《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他还说:“在我所治疗的慢性病、疑难病中,虽能幸中一二,这固然是药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视病人的心理效应。”

例如,吴君慢性肠炎案,慢性腹泻10余年,常随情绪变化而次第发作,或轻或重,此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裘老先以治心,晓之以理,开之以苦,导之以便,抚慰其心情,继以痛泻要方化裁,经治不久,证情迅速控制,大便基本正常。


版权声明: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