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八大菜系之首”,盘踞京城数百年,为何却逐渐“没落”?

 梵心4466 2020-10-02

清朝初期开始,国内饮食界影响最大的菜系,莫过于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到了清末期,又发展出了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种,后来与前面四种,被共称为“八大菜系”,虽无正式的官方认可,但却一直是民间公认的菜系流派。

这其中的魁首,也是“鲁菜”的呼声最高,当然也不是浪得虚名,因为它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

所谓“自发型菜系”,就是指完全由本土人“自己研究出来的”,而没有去借鉴其它地区的菜系。

曾经的“八大菜系之首”,盘踞京城数百年,为何却逐渐“没落”?

八大菜系中,南方有七个,而北方只有一个“鲁菜”,在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受此影响最甚,直到如今,还能在这些地区中,看到鲁菜的影子。

人分三六九等,菜肴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北京城中,鲁菜可是作为“官府菜”存在的。

当时民间更是流传:川菜是老百姓吃的,淮扬菜是文人吃的,粵菜是商人吃的,而鲁菜,则是当官的吃的。


北京城内的“一家独大”

《宫廷饮食》中有记载:

本来中国(北京)的饮食没什么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时,宫廷里的厨师大部来自山东,因此山东风味便从宫中、民间普及开来。

您瞧见没,在明朝时期,鲁菜就是以“宫廷菜”身份存在的。

后来满清入关,明王朝覆灭,“弃明投清”的一百二十余名明朝大臣中,其中有二十多名是来自山东(乾隆四十一年《贰臣传》所记录)。

而他们从故乡带来的家厨,做的菜肴自然也是鲁派风格,说它是“官府菜”、“宫廷菜”一点都不为过。

曾经的“八大菜系之首”,盘踞京城数百年,为何却逐渐“没落”?

到了清朝中期,北京城内大部分的饭馆,虽然都是旗人开的,但铺子里掌柜的、掌勺的,就连打杂招客的小伙计,也都是山东人为主。

他们所炒出来的菜式,必然也可称之为鲁菜的“武学正统”

鲁菜“盘踞”北京城数年,由宫廷到民间,只要是上档次的菜馆,基本都是以鲁菜为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鲁菜的口味以“咸鲜”为主,爱以葱姜蒜炝锅起味,除了对火候与调味料的掌控之外,还能将各类食材巧妙搭配,成菜精致,但烹饪过程较为繁琐。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政策改革,各路菜系向北京迁移,川、湘、徽这些菜系,虽然没有鲁菜高端,但却更适合平民消费,因此对鲁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曾经的“八大菜系之首”,盘踞京城数百年,为何却逐渐“没落”?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接一个的“鲁菜馆”倒闭,整个北京城内的正宗老字号,逐渐所剩无几。

至此,鲁菜虽然无往日辉煌,但规格也并没有降低,包括它的“葱姜蒜爆锅手法”在北方地区随处可见,与其说它没落,倒不如说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曾经的“八大菜系之首”,盘踞京城数百年,为何却逐渐“没落”?

——轻肥说——

其实无论从“历史传承”、还是“文化底蕴”、亦或是“烹饪做工”方面来讲,鲁菜在餐饮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但它所需要的人工、食材、时间等成本,都要比其他菜系高出不少,这也是它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主要原因。

而“八大菜系之首”的称谓,大家更没必要争论不休,因为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它更像是一种“文化象征”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